“万能猪”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en19112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能猪”是科学家们培育的一种克隆猪,其体内导致猪器官与人血不相容的猪DNA片段已被敲除,因此它们的器官可以移植到人体中。从理论上说,这种器官移植到人身上不会出现排斥反应,如果能够实现,将为深受供体短缺困扰的人类器官移植带来全新的希望。

异体器官移植的迫切性


  关于器官移植,目前主要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即接受器官移植的受体和供体是同一种类(例如都是人),但他们具有不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在他们之间进行器官或组织的移植;另一个是异种器官移植,是指将动物身体的器官,通过基因技术,移植到人体中,并长期有效存活。现在临床上进行的器官移植手术绝大多数是同种异体器官移植。这种手术受到供体缺乏的限制,造成许多患者的死亡。这是因为目前等待器官移植患者的数量远远大于可供移植器官的数量,很多人往往在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死去。

  自从1954年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后,器官移植手术已成为器官衰竭者的主要救命手术。但供体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技术的开展。人类来源的器官供应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在中国,这个问题更突出。我国每年有100万~150万生命垂危的人亟须器官移植,最终能得到供体接受移植的病人不到1万人。
  在其他国家,这个差距也是很大的。全世界需紧急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数量与所捐献人体器官的数量比为20∶1,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靠药物维持可以等待但又必须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因而供体器官的缺口相当大。

为什么猪是最佳供体对象


  一方面供体短缺,另一方面需求量剧增,怎么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开展异种器官移植是世界公认的解决器官短缺的重要途径。面对这种困境,科学家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既然人的器官不好找,能否用其他动物的器官来替代一下?这的确是一个好主意。人们首先想到的供体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猴、猩猩和狒狒,这些动物与人一样属于灵长类动物,它们的器官结构、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与人非常相似,应该更适合移植到人体,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要考虑到移植器官的性能和尺寸。灵长类动物虽然和人类最接近,但大多数成员(例如猴)的体型太小,它们的器官根本无法承担人体代谢的需要。而猩猩和狒狒等大型类人猿又都是濒危的稀有动物,是人类保护的动物。同时,灵长类动物的特点是世代间隙长,尤其是猩猩和狒狒,世代间隙长达10年以上,繁殖率低,一胎一仔,饲养成本也较高,很难满足人类器官移植的需求。最后一点是因为它们与人类是“近亲”,存在于它们体内的一些病毒,例如SIV(猴免疫缺陷病毒)、埃博拉病毒很容易传染给人类,它们的器官移植到人体上发生重组之后甚至会产生更有害的病毒。
  既然孙猴子这个“大师兄”指望不上,那就只好烦劳“二师兄”猪八戒牺牲一下了。虽然在分类上,猪是偶蹄目,人是灵长目,相差挺远,但从体型、食性、代谢水平这些外在指标来看,猪和人类大体接近。猪的一些器官从“性能参数”上看和人类基本处于同一档次。例如,猪的心脏与人的心脏大小差不多,其管道分布和动力输出也相类似;人的体温为36~37℃,猪的体温也是36~37℃;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钟,猪为55~60次/分钟。

  同时,它与人进化距离不远不近刚刚好,猪组织内的病毒不太会造成人类感染。此外,猪便于定向育种和大规模繁殖,显然是不错的潜在移植器官来源。科学家对猪情有独钟,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上,猪是异种器官移植的最佳选择对象已成为共识。
  一头猪的器官可广泛用于人体角膜、皮肤、胰岛、关节、肌腱、韧带、肾脏、心脏、肝脏等器官的移植。在医学界,植入人体细胞的猪的心脏瓣膜已用在患者身上。美国有科学家已大胆尝试用野猪的肝脏为肝昏迷的患者过滤肝脏毒素,为他们争取时间,等待肝脏供体。而猪的韧带肌腱的移植技术也已经成熟。

需要解决的难题


  要培育出用于人体器官移植的“万能猪”,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难题。
  1.超急性排斥反应
  异体器官移植最大的障碍在哪里?是超急性排斥反應。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犹如一支军队,护卫着身体不受外来细菌和病毒的侵略,也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移植外来器官的同时,会带来别的身体细胞,自身免疫系统就会将这些“非己”成分视为侵略者,试图将其消灭,这就是“免疫排斥”。
  猪体内有一种简称α—GAL基因,是狒狒与人等灵长类动物所没有的。当猪器官植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这种分子认作外来物而发起攻击,几分钟内即可将移植器官摧毁。科学家曾经试验过很多方法来解决超急性排斥问题,比如在猪器官移植给猴子的实验中,试图先去除供体的α-GAL糖分子,或者通过给猴子做血液透析以去掉它们体内的抗体等。但这些做法的持续时间和效果都十分有限。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解决排斥反应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用某种办法“敲除”掉猪的α-GAL基因,再导入人的抗排斥反应基因。传统的基因敲除方式步骤复杂,效率也不够高。目前,采用的最好基因编辑技术是CRISPR/Cas9技术。简单说就是让拥有剪切DNA链条能力的Cas9内切酶,在导向RNA片段的指引下对特定位置的基因片段进行精确切割,从而人为制造基因的突变甚至失活,之后还能在空缺处加入新的基因片段,人为编辑修改基因序列。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成功率也更高,可以说是整个基因工程界的新锐技术。
其他文献
1968年4月,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遭遇暗杀,举世震惊。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的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的伟大与衰败同时存在的时代。旨在消除贫穷、饥饿与不公正的“伟大社会”改革正在诞生;与此同时,群情激昂、社会结构与身份处在重塑中的纷乱,却导致针对著名人士的激情暗杀屡屡见诸报端。美国前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对马丁·路德·金的去逝有过这样的惋惜与无奈:“无论是谁,不论他住在何处、干什么
宋代绘画种类繁多,除了《画说科技史之四—朝宗两宋(上)》中介绍的《清明上河图》《耕织图》等名家大作,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如花鸟画、风俗画和界画,其中也藏着很多与古代科技有关的故事。名画中的杂交锦鸡  201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几位研究人员在北宋的一幅名画中有了惊天发现—他们发现了迄今我国最早的杂交鸟的形象。北宋名画如何帮助了科学家?这还得从宋徽宗说起。  岳飞有一首著名的词《满
美国HBO电视网的电视剧集《权力的游戏》最终季已经落下帷幕,这部在全球掀起现象级观剧热潮的剧集自开播以來获奖众多,收视率也一直名列前茅。这部古装剧更是引发了很多年轻人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关注和兴趣。  《权力的游戏》属于“奇幻”类剧集,但是其中的很多非现实部分常是以真实的历史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奇幻作品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人们对历史和未来的合理憧憬而广受欢迎。《权力的游戏》中虽然有很多巨龙吐火、先
王家大院坐落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千米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古镇。这里交通便捷,有大运高速、108国道、大西高铁穿境,将晋中地区的各个特色景区串联起来。  王家史略  在灵石当地有谚“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其中“四大家”就是静升王家、两渡何家、蒜峪陈家和夏门梁家。  静升王氏家族源自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3),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以佃耕为生,闲时垦荒自耕,积得
“老板”,亦稱“老办”“老版”,先哲取“上土下匕为老,门中有品乃 [间][品](简化字为板)板”之意,是对工商业主的敬称。《雨航杂录》中载:“铸钱之模谓之板。宋时铸钱,每板六十四文,故俗有‘板板六十四’之语。今江北各省称大钱为老官板,亦是此义。称官板者,别于私铸也。称老官板者,别于近来之官板也。”可见,“老板”一词的源出与古代货币、币制有关。
谷氨酸是一种常见氨基酸,谷氨酸钠俗称味精。人体可以合成谷氨酸,同时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取。2017年7月,欧盟食品安全局发布最新评估报告,将谷氨酸及谷氨酸盐(谷氨酸钠、谷氨酸钾、谷氨酸钙、谷氨酸镁)的安全摄入量调整为每千克体重30毫克。同时,他们还建议欧盟的管理部门强化食品中的添加限制,这可能是30年来味精遭遇的最大挑战。    味精产业历史  20世纪初,日本人从海带的鲜味得到启发,提取谷氨酸得到了
前不久,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在激烈的角逐中胜出,成为中国第52个世界遗产项目和第3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鼓浪屿,这个“衣冠自古有贤声”的蕞尔小岛如何成为举世瞩目的所在?她因何声名远播,又有何独特魅力呢?让我们登临这处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鹭江对岸、胜似蓬莱而又步履可及的人间仙洲,去探访她的前世今生吧。  天风鼓浪淘玉沙  在地球造山运动时期,上天就
藏族是居住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藏历新年(别称洛萨节、洛皇节)是全体藏人的传统节日,其隆重程度相当于汉族农历春节。每到这个时候,藏族人就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庆祝活动。  藏历新年的源起  藏历新年的源起说法不一,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有四种:    苯教历算说 藏族先民在原始苯教时已掌握基本历法知识,到公元前469年,吐蕃王聂赤赞普时
在人们眼中,双飞的蝴蝶就像是一对如影随形的恩爱夫妻,它们的爱情得到了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热情讴歌。“梁祝化蝶”是关于蝴蝶的最负盛名的传奇,寄托了人们对爱情永存的向往。春丛认取双栖蝶  跟许多民间传说一样,“梁祝化蝶”的传说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化蝶”最早出现在东晋史学家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晚唐李商隐的《青陵台》中有“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的诗句。对李商隐的这首诗的解释众说纷
是谁最早命名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却是一个德国人的“发明”,他的名字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1860年到1872年间,李希霍芬曾在亚洲许多地方旅行,并在中国有7次远行。1873年,李希霍芬回国。他用后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写了一部5卷鸿篇巨制:《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正是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