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几年了,课程改革无疑是为了加大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尽快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
关键词新课程 认识 思考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教育课程课程,我们是不是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呢?以下是笔者的一点认识与思考。
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的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即为发展而教育。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都作了很大的改革和转变。
首先,近世课程是以科学为基础编制而成的,容易脱离现实的具体生活,片面强调理论性,从而使所学知识很难成为有助于人类在现实生活发展与进步的活生生的力量,往往产生“学而无用”的结果。其次,这种科学的学科课程,随着科学专门化的发展,不断分裂、分割,造成了学科多而杂,学生人格的分裂,阻碍了人格的和谐发展。第三,近代课程脱离了现实生活抽象的一般性知识,一味机械地灌输、生吞活剥地强化儿童,使课程成了压制个性,扼杀创造力的元凶。
基于上述原因,新课程改革首先是要克服近世课程的弊端——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知识的堆积。重新构筑有助于个性解放与自我实现的新课程,这课程首先要有“时代性”,即符合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其次要有“适当性”, 即尊重儿童心情,尊重人性,有利于人的发展;第三,要有“超前性”,教育是对社会的未来生产力的再生产,其目的是创造未来生产力而非现实生产力。我们的新课程正是从以上“三性”出发,把着眼点放在了“发展”上,确立了为“发展而教育”的教育理念。
2 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考
(1)面对新课程,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必须转变。要真正摒弃应试教育,首先,教学的过程设计应真正面向社会需要,而不是面向任务的完成和个人的实现,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由重文化向重能力转化。其次,应加强特色学校的建设,要分层次教学,办特色学校,培养各层次人才,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第三,教学目的不是为了鉴定、选拔,而是为了学生优良品质和个性的形成。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新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是改善教师的“教”和改变学生的“学”,特别是如何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其次,变纯粹的课堂传授知识为传授与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堂中吸取基础知识,从活动中巩固知识并得以知识的扩展。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人际的思想、思维和情感的交往,变强制式、权威式的教学为民主式、平等式教学,使学生获得尊重感,在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求得发展。
(2)面对新课程,我们的教学评价制度亟需改革。教学评价应包含两部分:其一是学生的智力、已有的学力、性格、学习适应性、教学设备(可称其为输入评价);其二是教师指导的成果(可称其为输出评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应该先作输入评价、制定计划,然后再作输出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主要发挥着鉴定、选拔的功能,只作输出评价,不作输入评价,往往是以教育的最终结果(即输出)来对教育作出价值判断。具体的说,就是以中考、高考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的教育评价制度至少造成两方面的失误:一是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在这种片面教育评价制度影响下,在“一切为了升学,一切围绕升”的思想指导下, “考什么,教什么”、 “教什么,学什么”成了我国学校中的普遍现象。二是使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发展。相比之下,重点学校在生源质量、学校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普通学校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利地位,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平竞争。我国由于经济不够发达,所谓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即意味着全国整体教育质量的下降,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新课程是为了所有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新课程计划要顺利实施,必须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新的评价制度必须具备这种作用:即不管生源质量、学校设置,师资配备较好的学校,还是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学校,都有可能因学生获得发展而受到奖励、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有利于提高各个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3)面对新课程,社会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亟待转变。新课程的实际运作,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现有的用人制度、体制和环境,比如用人的只重文凭,不重能力,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对我们的教育起了非常不好的导向作用。只因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偏差。教育界喊了几十年的端正办学思想,迟迟得不到很好解决,使我们教育只重输出评价,不重输入评价,虽经过多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远远不能根治。甚至还被披上了美丽、时髦的外衣。实施新课程计划过程中,社会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不转变,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又会穿着新鞋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
关键词新课程 认识 思考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教育课程课程,我们是不是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呢?以下是笔者的一点认识与思考。
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的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即为发展而教育。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都作了很大的改革和转变。
首先,近世课程是以科学为基础编制而成的,容易脱离现实的具体生活,片面强调理论性,从而使所学知识很难成为有助于人类在现实生活发展与进步的活生生的力量,往往产生“学而无用”的结果。其次,这种科学的学科课程,随着科学专门化的发展,不断分裂、分割,造成了学科多而杂,学生人格的分裂,阻碍了人格的和谐发展。第三,近代课程脱离了现实生活抽象的一般性知识,一味机械地灌输、生吞活剥地强化儿童,使课程成了压制个性,扼杀创造力的元凶。
基于上述原因,新课程改革首先是要克服近世课程的弊端——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知识的堆积。重新构筑有助于个性解放与自我实现的新课程,这课程首先要有“时代性”,即符合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其次要有“适当性”, 即尊重儿童心情,尊重人性,有利于人的发展;第三,要有“超前性”,教育是对社会的未来生产力的再生产,其目的是创造未来生产力而非现实生产力。我们的新课程正是从以上“三性”出发,把着眼点放在了“发展”上,确立了为“发展而教育”的教育理念。
2 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考
(1)面对新课程,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必须转变。要真正摒弃应试教育,首先,教学的过程设计应真正面向社会需要,而不是面向任务的完成和个人的实现,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由重文化向重能力转化。其次,应加强特色学校的建设,要分层次教学,办特色学校,培养各层次人才,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第三,教学目的不是为了鉴定、选拔,而是为了学生优良品质和个性的形成。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新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是改善教师的“教”和改变学生的“学”,特别是如何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其次,变纯粹的课堂传授知识为传授与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堂中吸取基础知识,从活动中巩固知识并得以知识的扩展。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人际的思想、思维和情感的交往,变强制式、权威式的教学为民主式、平等式教学,使学生获得尊重感,在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求得发展。
(2)面对新课程,我们的教学评价制度亟需改革。教学评价应包含两部分:其一是学生的智力、已有的学力、性格、学习适应性、教学设备(可称其为输入评价);其二是教师指导的成果(可称其为输出评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应该先作输入评价、制定计划,然后再作输出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主要发挥着鉴定、选拔的功能,只作输出评价,不作输入评价,往往是以教育的最终结果(即输出)来对教育作出价值判断。具体的说,就是以中考、高考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的教育评价制度至少造成两方面的失误:一是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在这种片面教育评价制度影响下,在“一切为了升学,一切围绕升”的思想指导下, “考什么,教什么”、 “教什么,学什么”成了我国学校中的普遍现象。二是使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发展。相比之下,重点学校在生源质量、学校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普通学校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利地位,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平竞争。我国由于经济不够发达,所谓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即意味着全国整体教育质量的下降,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新课程是为了所有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新课程计划要顺利实施,必须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新的评价制度必须具备这种作用:即不管生源质量、学校设置,师资配备较好的学校,还是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学校,都有可能因学生获得发展而受到奖励、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有利于提高各个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3)面对新课程,社会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亟待转变。新课程的实际运作,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现有的用人制度、体制和环境,比如用人的只重文凭,不重能力,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对我们的教育起了非常不好的导向作用。只因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偏差。教育界喊了几十年的端正办学思想,迟迟得不到很好解决,使我们教育只重输出评价,不重输入评价,虽经过多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远远不能根治。甚至还被披上了美丽、时髦的外衣。实施新课程计划过程中,社会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不转变,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又会穿着新鞋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