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写作,敢问路在何方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k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下高中生写作的困境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生活面狭窄、阅读空间狭窄,再加上思想层次的低幼,也造成了写作内容和思想的千篇一律,难言个性。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米无菜
  高中生在写作活动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写作素材的极度匮乏,因此极易造成写作内容的撞车。特别是考场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短暂的考试现场,急等下厨的“厨师”们无米无菜,只好将陈米烂菜提进厨房,用这样的材料,想做出一桌美味佳肴,即使是五星级大厨恐怕也只能望而却步。
  2.无情无义
  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情感投入,缺乏联系生活与社会的意识,作文情感缺失,是为无情;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发现问题、暴露问题而不能分析问题,更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流于表面,停于感慨,缺乏对问题的深度剖析与探究,思想性缺失,是为无义。
  3.无途无径
  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同学为了攻克写作这座堡垒,阅读了大量的作品,或是中外名著,或是各式作文写作技法“大全”。但阅读“养兵千日”,到了写作的“用兵一时”,却是“阅读走着阳关道”,“写作走着独木桥”。阅读和写作成为两条平行线,互不关联。
  二、打通阅读与写作的关联,彰显写作个性
  要突破写作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僵化和教条,必须明确写作的一般范畴,加强对学生阅读工作的引导,明确学生的阅读方向,强化对社会生活与人生的联系和思考,从而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进而彰显学生写作的个性特征。
  1.明确方向,开展针对阅读
  从高考写作的角度来看,高考作文写作自然不能放弃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职责,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思考和处理生命个体与他人关系、生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成为历届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旋律。而生命个体从来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时时刻刻地与他人、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生命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无可争议地成为写作的唯一题材,尊重生命的价值,强化生命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的正面意义应该成为我们在阅读中,首先给予关注和重视的一面。
  倡导个体化写作的过程中,为了明确阅读的方向,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首先应该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喜闻乐见的“经典阅读书目”,将学生从阅读的海洋中拯救出来。在具体实践中,一是要突出人物传记阅读;二是要突出历史、文化经典作品阅读;三是要突出文学名著。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阅读素材,开展针对性阅读。
  2.思考交流,开展合作性阅读
  如何将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推向深入,让学生能得其精髓,进而能迁延触发到社会现实与人生?我们在班级内,自发形成三到五人为单位的阅读兴趣小组,每节阅读课自主选择阅读内容,阅读过程中,形成个人思考,最后留下一段时间小组内交流讨论各自阅读的心得和体会,将同学的智慧形成合力。
  合作阅读中,成员间互相补充,互相激励,互相借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同学们能入得书中,亦可出得书外,形成书本——人生—-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活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3.收放有致,形成个性风格
  在实际阅读活动中,如何将阅读的成果体现在写作中?如何结合社会现实与人生,挖掘作品的内涵?许多同学都感慨,虽然非常渴望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但苦于无途可循,无例可仿。
  想到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像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康震的《苏轼》等,这些讲述者将经典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如此生动活泼、亲切自然,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我们在开展经典阅读的活动中,是否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来指导我们的阅读与写作活动?
  笔者试以于丹《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到多远》(《庄子心得》自序)为例,归纳出将阅读成果与社会、人生思考相结合的途径。
  作者在香港飞往北京的短短时间里,完成了《〈庄子心得〉自序》,大可作为限时作文的样版。文章开头信手拈来引入话题,“在《百家讲坛》录完《论语心得》的那一天,制片人万卫老师问我下一个选题讲什么,我几乎没有犹豫地回答:‘《庄子》’”。“庄子这个名字藏在我心中很多很多年,蹁跹如蝶,每每在我滞重胶着的时候,透进天心一线亮光,给我摆脱地心引力的力量”,再一次回应话题;继而顺势点窜,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一句话“乘物以游心”和大三时浏览泰山后山的经历;进而借题发挥,表达“后山之路是道,假我以羽翼,教我在自然人格中自我超越,心灵遨游”的思考,回答“自己我们的心究竟可以遨游到多远”的问题。全文收放自如,聚散有致,始终围绕一个一个中心,“我们生命的本来模样,可以天真,可以飞扬”,完成了自己用生命激活经典的使命。
  4.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百家讲坛”讲授经典之所以大受欢迎,一是将国学等经典作品的神秘与艰深进行了生活化解读,让人在轻松之中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二是融入主讲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生动活泼,给广大受众以启发。
  从写作的现实意义来看,认识生命个体的意义与价值,梳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找准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培养情义,坚持将阅读的思考和现实进行有机而契合的联系,由此及彼,借题发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将阅读的成果转变为写作的源流活水,从学生实践来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向,坚持榜样引领,坚持个案引领,个性化写作之路必将愈走愈宽。
  ★作者单位:江苏盱眙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方法,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后学习的表现。因而,语文教师要能合理地安排课后作业,使学生通过做作业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课前准备是重要的,但课后复习也同样不容忽视。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环节的要求,这样才会提升高中语文作业的有效性,也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身心发展特
多数人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但是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能够发现,学习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达到快乐的目的的,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不仅仅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氛围,还能
议论文语言要想达到课标与考纲的要求,关键在于说理。有学者曾说过:“说理唯求一‘壮’,所谓理直气壮。这样才能站得住,才能服人,才能让人家跟你走。但‘理’这个东西天生枯燥,常拒人三尺之外,在你没有理解它之前,很难主动靠近它。这就要靠情去连接、诱导、帮助,所谓动之以情,如绿叶缀枝,青藤绕松。真情是接近真理的最好过渡。”  “真情如何接近真理”,笔者认为可以从《考试大纲·写作》“发展等级”“有文采”入手,
本文使用陕西省周至县关于农户社会性别对消费结构影响的调查数据,以农户家庭的夫妻受教育程度、决策权、现金支配权,收入贡献四个指标作为家庭社会性别特征,分析了不同社会性别
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  我们平时阅读的文学作品,常常以给读者欣赏为目的,而高中生作文,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目的,写作的实用性、应用性较强,它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评判标准。许多学生上作文课,是为了完成作文作业,不知道为什么写、怎样写。“为什么写”是目的,“怎样写”是方法,而教师给予方法指导尤其重要,学生先有了作文的技巧,才能实用、有用。那么完成一篇文章应该遵守哪些规矩?要怎么写才能符合高中生作
言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世人皆持偏见,以为那是种苦行僧似的修行,《牡丹亭》春香和陈最良的对话似是很好的明证。在劝丽娘好好读书时,陈最良说:“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春香反驳道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嚢萤,把虫蚁活支煞。”陈最良又说:“悬梁刺股呢?”春香又反驳道:“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痆,有甚光华。”而谈到古代学人,就感觉个个如范进、孔乙己那样苦哈哈的愁眉苦脸。实际上种种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