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农用耕地的保护,并且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农用耕地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尤其重要的内容就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用地整治工作。农用地整治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为农用地的整治提供了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本文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为出发点,重点研究农用地整治潜力的分析方法,为更好地完成农用地整治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用地整治;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86
对农用地进行整治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达到保护农用耕地、推动城乡建设发展、提高用地水平的重要目的,对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但是现阶段对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其评价方法也相对简单,缺少科学创新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因此,在对农用地进行整治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施行有效的农用地整治模式。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规定中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对农用地整治形成集中連片、稳产高产、抵御灾害能力强、不破坏生态环境并且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适合的基本农田。并且在研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条件特征的前提条件下,保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稳定性,其条件因素包括了自然条件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因素、区位因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在土地利用和整治规划的基础上,在农用地整治的保护区、建设区和重点整治区开展的土地整治工作,其实质是提高农用耕地质量的一个过程。通过改善基础配套设施的水平,充分重视和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生产条件,进而提高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的措施。在农用地整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标准基本农田模式的生态、生产和防护的重要功能,为粮食生产提供安全保障,不断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2.1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的研究思路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是在特定的区域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其研究思路首先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划分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和非建设区域,将非建设区域的农田按照坡度等级分为不同的调查类型区域。再对划分和开展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抽样调查,并且以调查结果为依据确定高、中、低的水平测算值,进而确定高标准与非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中各单元农用地整治的潜力值。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运用综合质量指数的评级方法、非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的等级划分、历年粮食产量统计结果等相关因素来计算潜力提升度,进而测算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农用地整治的潜力。
2.2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方法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对农用地整治的潜力分析是以行政村为基本的调查单元,以乡镇为基本的汇总单元来划分区域的差异化的调查分析方法,可以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A类型区域,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为B类型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被归纳为永久的农田建设范围并同是具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行政村构成的区域。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按照坡度等级定义的样本分区类型分为一级坡度、二级坡度和三级坡度,与相应类型的调查区相对应,每种类型选取四个B类型区域,其中A类型区域的潜力分析采用全面调查法,其数量潜力根据B类型区域调查的潜力结果的低水平值为参考。
2.3 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方法
2.3.1 数量潜力调查方法
影响农用地整治潜力的因素包括土地坡度、路沟渠的分布格局、零星地类和农耕地的规模等,坡度要素时农田整治中主要的影响要素。土地整治的标准系数要根据对开展过的A类型区域的抽样调查结果,测算可增加耕地的面积、净耕地系数和新增耕地的系数等,之后通过计算不同类型坡度的平均值和置信区间,来确定高标准和非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农用地整治的数量潜力值。
2.3.2 质量潜力调查方法
高标准基本农田其余的农用地整治潜力的调查是以质量潜力的调查为主,结合农用地等级划分结果,在行政村区域单元内,根据不同坡度等级分类、耕地质量和状况等影响因素综合确定,来计算质量潜力的提升度。各因素的影响潜力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得出A类型区域农用地整治质量潜力的综合指数,主要包括了田面质量、灌溉保证率、排水效率和路网密度等四个指数。
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质量潜力是在农用地分等、历年粮食产量的统计结果为基础的,通过对农用地生产能力的计算,得出不同类型区域的粮食总产和单产,质量潜力从农用耕地的实际生产力和可实现的生产力之间的产值上进行分析,计算B乐行区域的质量潜力的提升度。
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农用地整治上,不仅可以提升耕地质量,同时还增加了有用耕地的数量,它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后备耕地资源,促进了耕地平衡和农业规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师文洋.山西省应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 贾丽娟.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及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用地整治;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86
对农用地进行整治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达到保护农用耕地、推动城乡建设发展、提高用地水平的重要目的,对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但是现阶段对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其评价方法也相对简单,缺少科学创新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因此,在对农用地进行整治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施行有效的农用地整治模式。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规定中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对农用地整治形成集中連片、稳产高产、抵御灾害能力强、不破坏生态环境并且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适合的基本农田。并且在研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条件特征的前提条件下,保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稳定性,其条件因素包括了自然条件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因素、区位因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在土地利用和整治规划的基础上,在农用地整治的保护区、建设区和重点整治区开展的土地整治工作,其实质是提高农用耕地质量的一个过程。通过改善基础配套设施的水平,充分重视和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生产条件,进而提高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的措施。在农用地整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标准基本农田模式的生态、生产和防护的重要功能,为粮食生产提供安全保障,不断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2.1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的研究思路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是在特定的区域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其研究思路首先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划分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和非建设区域,将非建设区域的农田按照坡度等级分为不同的调查类型区域。再对划分和开展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抽样调查,并且以调查结果为依据确定高、中、低的水平测算值,进而确定高标准与非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中各单元农用地整治的潜力值。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运用综合质量指数的评级方法、非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的等级划分、历年粮食产量统计结果等相关因素来计算潜力提升度,进而测算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农用地整治的潜力。
2.2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方法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对农用地整治的潜力分析是以行政村为基本的调查单元,以乡镇为基本的汇总单元来划分区域的差异化的调查分析方法,可以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A类型区域,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为B类型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被归纳为永久的农田建设范围并同是具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行政村构成的区域。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按照坡度等级定义的样本分区类型分为一级坡度、二级坡度和三级坡度,与相应类型的调查区相对应,每种类型选取四个B类型区域,其中A类型区域的潜力分析采用全面调查法,其数量潜力根据B类型区域调查的潜力结果的低水平值为参考。
2.3 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方法
2.3.1 数量潜力调查方法
影响农用地整治潜力的因素包括土地坡度、路沟渠的分布格局、零星地类和农耕地的规模等,坡度要素时农田整治中主要的影响要素。土地整治的标准系数要根据对开展过的A类型区域的抽样调查结果,测算可增加耕地的面积、净耕地系数和新增耕地的系数等,之后通过计算不同类型坡度的平均值和置信区间,来确定高标准和非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农用地整治的数量潜力值。
2.3.2 质量潜力调查方法
高标准基本农田其余的农用地整治潜力的调查是以质量潜力的调查为主,结合农用地等级划分结果,在行政村区域单元内,根据不同坡度等级分类、耕地质量和状况等影响因素综合确定,来计算质量潜力的提升度。各因素的影响潜力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得出A类型区域农用地整治质量潜力的综合指数,主要包括了田面质量、灌溉保证率、排水效率和路网密度等四个指数。
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质量潜力是在农用地分等、历年粮食产量的统计结果为基础的,通过对农用地生产能力的计算,得出不同类型区域的粮食总产和单产,质量潜力从农用耕地的实际生产力和可实现的生产力之间的产值上进行分析,计算B乐行区域的质量潜力的提升度。
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农用地整治上,不仅可以提升耕地质量,同时还增加了有用耕地的数量,它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后备耕地资源,促进了耕地平衡和农业规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师文洋.山西省应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 贾丽娟.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及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