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桨,航行在语言文字的美妙世界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村的早晨》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的一首现代诗歌,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村早晨的美丽画卷。文章的语言清新凝练,意境明丽清雅,结构条理清晰,可谓是集语言美、景色美、生活美、人文美于一体的一篇好文章。读着朗朗上口的文字,徜徉在如此美好的意境中,欣赏着山村早晨醉人的美景,体会着山村人们的勤劳朴实、幸福快乐,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全诗一共7个小节,第1~3小节,作者通过对“小溪”“露珠”“晨风”“缤纷的彩蝶”“采花的蜂儿”“欢快的小河”“轻巧的炊烟”等事物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山村早晨的醉人美景。第4~6小节,通过对山村人們的活动——牧童放牧、妈妈挤奶、姐姐汲水、小妹梳妆、爷爷打太极拳、哥哥长跑这些生活场景的具体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山村人们生活的惬意和祥和。第7小节,孩子们迎着朝阳去上学,一个“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村孩子们的勤奋好学、积极上进。
  这篇文章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作者怎样从几方面把一层意思写具体”。这篇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 第1~3小节写的是山村的景,第4~7小节写的是山村的人,作者通过对山村的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这两个方面的描写,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山村早晨的美丽和宁静以及人们生活的祥和与美好,从而感受到作者对山村和大自然的热爱。
  这是一首现代诗。学习诗歌,不应该是老师一味地讲,把诗歌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要让学生美美地读起来,到字里行间去细细品味。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在读中想象画面美,在读中体会意境美,在读中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领悟文字深处蕴含的情感。
  一、品美景,悟写法
  这篇文章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前三小节作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村早晨的宁静、美丽。
  1.读中感受宁静、朦胧之美
  作者在第1小节巧妙地运用了四个动词“带走”“打湿”“醒来”“揉着”,这几个词生动传神地把山村这一静态的事物写活了。“醒来”“揉着”可以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想象山村刚从梦中醒来时的样子,从而感受到山村早晨的宁静、美丽。同时抓住 “黎明”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此时的太阳还未升起,山村或许还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雾,远远地望去,山中的绿树红花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仿佛裹着一层薄薄的轻纱,又好像是瑶池的仙境,引导学生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充分地展开想象,让画面在眼前浮动起来,并带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画面,体会诗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范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融入情感,用舒缓的语调、抒情的语气读出这种宁静、朦胧之美。
  2.读中发现用声音衬托宁静的写法
  第1小节通过对“小溪”“露珠”“晨风”这几种事物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黎明时山村的宁静。用心咀嚼每个字,闭上眼睛仔细听,我们仿佛听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听到晨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这些微小的声音在耳畔若隐若现,给人宁静美妙之感。这也是本课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即通过细小的声音反衬周围的静。教学中,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其深入思考:能听到小溪流水的声音、露珠滴落的声音、晨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早晨的山村还是宁静的吗?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发现正是这些细小的声音才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这种写法在平时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比如,阅览室里很安静,连翻书的声音都听得到。让学生也用这种句式说句子,把学和练有机结合起来。此时,再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写法——用细小的声响衬托周围的静,这种写法在古诗中也有体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读中体会明快活泼之美
  如果说第1小节描绘的是山村早晨宁静的美、朦胧的美,那么第2小节呈现的则是一种欢快的美、明亮的美。“缤纷的彩蝶舞姿轻盈” “采花的蜂儿歌声嘤嘤”“欢快的小河舒展着腰肢”“轻巧的炊烟袅袅地上升”这四个句子句式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把一些本无生命或虽有生命但不具有人的行为的事物赋予了生命,赋予了人的行为,这样,静的景物鲜活起来了,小动物也灵动起来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村早晨的生机盎然的美:“缤纷的彩蝶”写出了色彩的美,“歌声嘤嘤”描绘出了蜂儿美妙的声音,“欢快的小河”赋予了小溪快乐的情感,“袅袅地上升”则形象地写出了炊烟慢慢升腾的样子。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出了山村早晨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画面有声有色、灵动且有生气。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在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带着学生到字里行间去尽情地读,尽情地想象,尽情地感受,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读中积累美的语言。
  4.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3小节中“水墨丹青”四个字高度凝练地概括出了山村早晨的景美,水墨画是恬淡的、清新的、素雅的,而此时的山村宁静、淡雅、朦胧、美丽,可不就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水墨丹青吗?作者用词实在是高妙,一个“水墨丹青”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山村早晨的美。同时,这四个字流露出作者对山村早晨美景浓浓的喜爱之情。其中,“大自然是多才的画家”一句,更是写出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夸夸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并了解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生动。
  二、读中悟,练表达
  诗的第4~7小节是对山村早晨人们生活场景的描写:牧童放牧、妈妈挤奶、姐姐汲水、小妹梳妆、爷爷打太极拳、哥哥长跑、孩子上学。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人们欢欣喜悦的表情中,从他们的衣着打扮上,从他们的积极晨练中,从孩子们早起上学的身影中,感受山村人们生活的祥和、美好,体会山村人的勤劳、上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第4~6节中“进画里来了”这几个字反复出现了六次,反复句式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更有节奏感,同时这也是本课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阅读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我们可以抓住这个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会有谁走进画里来了?让学生仿照诗中的句式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把学生带进了文本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山村的早晨》是一首现代诗歌。课标对于诗歌的学习有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因此我认为对于本课的学习,还是要以读为抓手,在读中感受山村早晨的美,在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在读中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用一句话说,就是以读为桨,航行在语言文字的美好世界里。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刚开学不久,我注意到班上一个叫小可的女孩子。她从不在课上举手发言,哪怕“小火车”开到她那里,也总会出现暂停:她慢悠悠地站起来,皱着双眉,一脸无助地看着拼音字母,清澈的眼眸里满是拒绝……于是,我的头脑里忍不住跳出两个词:内向、接受慢。这两个词如同两张标签,贴在了这个女孩的身上。  第一次与她的父母联系,得知两位都是非市区的高中教师,一周除了双休日几乎都住在学校,孩子只能由老人带着。这个情况让我进一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版面所限,此处略。)  二、品读《阳光》,尝试改诗  师:要我把你们一个个都变成小诗人,那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师出示诗句:  阳光  台湾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第一遍就能读成这样,真不错!如果能把诗
学生写完作文后,最期待的是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后讲评重在激励,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传统的讲评形式单一,评价标准千篇一律,教师用几句笼统模糊的套话批语应付,或只读一读在他们看来优秀的作文。这类评价激励千人一面,覆盖面窄,远远达不到调动大多数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更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了。学
我与孙静老师在9年前通过网络而结识。  2010年,我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作为讲师承担小学语文研课课程,孙静老师选修这门课并申请担任组长,职责是协助讲师收集作业、整理研课实录、统计成绩等。我主持研课一年,共研课18次,她承担了全部实录的整理工作。尤其是后半学期,她调整了工作,学校也有课题,在繁重的工作中,她总能高效及时地完成,且没有任何差错。后来的几年间,她继续做了大量事情,完全是没有任何报酬
“人生聪明识字始”,中国人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从识字开始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六岁入学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侧重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不仅会对儿童一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我国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因此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要滞后两到三年。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低段是
【教学目标】  1.认识“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三个引发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义;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写感悟的,初步学会写感悟。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初步感受生命的价值,写下自己的感悟。  【教學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和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本课力求在“双性合一”上有所突破。  1.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解读教材。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看,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从语文课的情感性来看,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匆匆。  2.学习本课用具体的事物描写时间的写法,关注文本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背诵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也是一篇写时间的文章,题目是《匆匆》。(板书课题,生书空)注意,不要因为写得太匆匆而漏掉这一点。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  你們了解朱
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歇后语句式独特,短小精悍,语言诙谐、幽默,意象丰富,引人深思,颇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学生在语文教材上接触了歇后语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特别的语言形式,一个个都乐此不疲地开始“半路上出家——从头学起”。对于“搜集更多的歇后语,准备全班分享”的作业,他们更是“抱着枕头跳舞——自得其乐”,不停地问我什么时候开分享会。  为了让学
日常听课时,我发现不少教师都尝试践行“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主张,但一不小心课堂就成了内容与写作技巧分析的叠加。管建刚老师执教的《水》一课,鲜明地避开了文本内容的繁琐分析,转而在探究文本表达奥秘上层层剥笋,挖掘课文蕴藏着的有价值的写作技法,让学生课上学得会,课后带得走,实践用得上。那么,管老师到底教了学生哪些核心的写作能力呢?  一、梳理“故事情节”,教框架构思的能力  文章有意的安排就叫“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