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依赖于教育,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然而,在倡导文化整合的今天,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与民族文化整合却存在困境。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传承文化的意识淡薄,教学中课程与民族文化相脱节等。导致边远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在民族文化独特性日益削弱的同时又赶不上现代文明步伐。因此对边远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与民族文化整合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边远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困境
一、俐侎文化在幼儿教育传承中的困境
(一)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淡薄
民族生活是民族文化的来源,俐侎人世代在生产生活中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据《云南通志》记载:“俐侎男子好皂衣,面黄黑,善弩猎,每射雀即啖。女子分辫赤足,出外常披花巾,以蔽其身。” 至今,俐侎女子仍然保持着传统服饰,用黑布(或花布)包头,着黑色衣服。
近年来,俐侎人居住地的交通环境有所改善,增加了俐侎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俐侎人的民族文化正逐渐消逝。对于俐侎山寨中的青年,大山之外的世界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大部分青年选择外出打工以摆脱现在贫困的局面而不是留在家里务农。每逢节日,青年们都会回家过节并给家人和朋友讲述外面的精彩,于是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追寻自己的梦。不难看出,俐侎人的文化正在悄然退出年轻人的舞台。
(二)教学课程与民族文化相脱节
俐侎山寨没有独立的幼儿园,幼儿教育依托学前班来进行。教学内容主要依托课程设置和教材,教材版本是人教版的教育标准课程实验教材,涉及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内容较少。这些教育内容普遍脱离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带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发展需要。据调查所知,少数民族学校引进的师资多为汉族,而民族幼儿进入学校时操的是母语,教师与幼儿进行沟通时存在困难,在学习教材时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这样容易使少数民族学生从心理上对教材中的内容产生排斥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贯穿“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三)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缺乏互动性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固定的教学场所,稳定的师资力量,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成体系的、规范的。而少数民族本身在传承民族文化时采用的教育形式与正规的学校教育途径不同,大多具有非正规性,如俐侎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靠长辈的口耳相传,家长会给儿童讲述一些民间的故事,教给幼儿待人处事的行为规范。非正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存在着内容单一、手段落后、稳定性差等特点。学校教育往往忽视了文化与环境的适应性,缺乏社区对教育的参与、帮助和互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明显脱节。
二、边远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与幼儿教育整合的对策和建议
(一)少数民族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价值
边远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外界文明所带来的物质繁荣和大山深处的民族贫困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盘落后”的思想误区使得少数民族逐渐放弃了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俐侎人更应当客观地、辨证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在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断地取长补短来发展自己。
保护俐侎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从根源上提高俐侎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只有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才不至在形式上追赶所谓的“时髦”而放弃本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教育中课程的地位十分显著。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应当重视课程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上的独特作用。
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具有独特特征的少数民族群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如:俐侎人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和宗教习俗。因此,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除了具有普通学校的内容外,还应选编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题材,突出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让幼儿在学校接触到民族传统文化,让幼儿从小就培养起热爱乡土、民族和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培养少数民族骨干教师
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除了政府资金投入不够之外,师资力量的欠缺也是原因之一。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为边远山区,受地理位置影响,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教师深入农村的比例较小,在山寨中执教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近几年,迫于就业压力,许多大学毕业生也陆续走到农村支教,可是,这些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汉族,到了民族地区常常存在教师和幼儿无法沟通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首先应多培养少数民族的教师,将少数民族教师分配到所需要的岗位上,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汉语和民族语言的教学,主动承担起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担。其次,定期对汉族教师进行语言和身体语言的培训,尽快帮助汉族教师适应当地教学环境,使教师能有效和幼儿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李国文,施荣.彝族俐侎人民俗[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华夏出版社,2004.
[3]刘尧汉.彝族文化放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4]徐莉,陈时见.论民族幼儿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幼儿教育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05,(4).
[5]刘育胜,西部地区农村学前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9,(40).
[6]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4).
【关键词】边远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困境
一、俐侎文化在幼儿教育传承中的困境
(一)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淡薄
民族生活是民族文化的来源,俐侎人世代在生产生活中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据《云南通志》记载:“俐侎男子好皂衣,面黄黑,善弩猎,每射雀即啖。女子分辫赤足,出外常披花巾,以蔽其身。” 至今,俐侎女子仍然保持着传统服饰,用黑布(或花布)包头,着黑色衣服。
近年来,俐侎人居住地的交通环境有所改善,增加了俐侎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俐侎人的民族文化正逐渐消逝。对于俐侎山寨中的青年,大山之外的世界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大部分青年选择外出打工以摆脱现在贫困的局面而不是留在家里务农。每逢节日,青年们都会回家过节并给家人和朋友讲述外面的精彩,于是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追寻自己的梦。不难看出,俐侎人的文化正在悄然退出年轻人的舞台。
(二)教学课程与民族文化相脱节
俐侎山寨没有独立的幼儿园,幼儿教育依托学前班来进行。教学内容主要依托课程设置和教材,教材版本是人教版的教育标准课程实验教材,涉及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内容较少。这些教育内容普遍脱离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带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发展需要。据调查所知,少数民族学校引进的师资多为汉族,而民族幼儿进入学校时操的是母语,教师与幼儿进行沟通时存在困难,在学习教材时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这样容易使少数民族学生从心理上对教材中的内容产生排斥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贯穿“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三)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缺乏互动性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固定的教学场所,稳定的师资力量,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成体系的、规范的。而少数民族本身在传承民族文化时采用的教育形式与正规的学校教育途径不同,大多具有非正规性,如俐侎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靠长辈的口耳相传,家长会给儿童讲述一些民间的故事,教给幼儿待人处事的行为规范。非正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存在着内容单一、手段落后、稳定性差等特点。学校教育往往忽视了文化与环境的适应性,缺乏社区对教育的参与、帮助和互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明显脱节。
二、边远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与幼儿教育整合的对策和建议
(一)少数民族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价值
边远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外界文明所带来的物质繁荣和大山深处的民族贫困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盘落后”的思想误区使得少数民族逐渐放弃了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俐侎人更应当客观地、辨证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在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断地取长补短来发展自己。
保护俐侎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从根源上提高俐侎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只有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才不至在形式上追赶所谓的“时髦”而放弃本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教育中课程的地位十分显著。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应当重视课程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上的独特作用。
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具有独特特征的少数民族群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如:俐侎人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和宗教习俗。因此,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除了具有普通学校的内容外,还应选编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题材,突出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让幼儿在学校接触到民族传统文化,让幼儿从小就培养起热爱乡土、民族和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培养少数民族骨干教师
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除了政府资金投入不够之外,师资力量的欠缺也是原因之一。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为边远山区,受地理位置影响,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教师深入农村的比例较小,在山寨中执教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近几年,迫于就业压力,许多大学毕业生也陆续走到农村支教,可是,这些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汉族,到了民族地区常常存在教师和幼儿无法沟通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首先应多培养少数民族的教师,将少数民族教师分配到所需要的岗位上,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汉语和民族语言的教学,主动承担起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担。其次,定期对汉族教师进行语言和身体语言的培训,尽快帮助汉族教师适应当地教学环境,使教师能有效和幼儿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李国文,施荣.彝族俐侎人民俗[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华夏出版社,2004.
[3]刘尧汉.彝族文化放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4]徐莉,陈时见.论民族幼儿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幼儿教育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05,(4).
[5]刘育胜,西部地区农村学前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9,(40).
[6]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