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叙事性课程评价是保证活动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内运用学习故事评价法时偏重“写故事”,以至于教师并不了解评价的真正过程.通过“大门”项目实例,可以了解运用学习故事进行正式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解决如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如何设计生成性活动课程的行动研究过程.
【机 构】
: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36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性课程评价是保证活动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内运用学习故事评价法时偏重“写故事”,以至于教师并不了解评价的真正过程.通过“大门”项目实例,可以了解运用学习故事进行正式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解决如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如何设计生成性活动课程的行动研究过程.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课堂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是当今语文阅读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课堂视频分析的方法,选取了2006年与2016年前后上海市初中优质语文阅读课堂实录,对其课堂互动行为及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课程整体稳步变革,但课堂节奏在不断加快,“控制性”问题增多,且教学重心在文本理解上.本研究认为,应理性看待课程改革成果,正确认识阅读素养的本质,支持学生培养阅读兴趣、自主探究.
师生主体关系的争鸣历经“主-客体”关系到“主导-主体”关系,再到主体间性关系的演变,现今又出现他者性关系的新论调.它犹如摆钟,在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摆动,却难以回应现实师生关系中主体失落于外与封闭于内的悖论.师生主体关系的争鸣在本质上以主体哲学为基础,局限于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的立场来言说师生关系,以致形成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漩涡.事实上,师生关系的核心不是教师或学生的主体性,而是二者的关系.据此,“关系优先于主体”应是重新审思师生关系的方法论原则.
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要依靠教师去实施.教师勾连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本研究从教师活力的意蕴出发,对教师活力内涵和产生的动因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教师活力的制约因素,提出以学校发展规划“研制—实施—评估”的三阶段激发教师活力的可行性和方法路径.
美国中小学反欺凌项目的设计开发经历了“引入”“改良”“原创”三个阶段,相继开发了“别嘲笑我”“走向尊重”“杜绝校园欺凌”“权利在于选择”等多个反欺凌干预防治项目,逐步形成了主动、长效的欺凌预防干预体系.对美国中小学反欺凌项目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欺凌理论研究,为设计开发我国中小学反欺凌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对建构有针对性的主动反欺凌项目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多方力量协同治理的全系统干预模式,创建安全的学校环境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物法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以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院校中有过项目化学习经历的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包括四个维度:学习素养、设计素养、协作问题解决素养和评价与反馈素养.研究结果为教师培养与发展提供启示:第一,通过项目式教师教育,丰富教师自身的项目化学习体验;第二,通过循证式教师教育,提升教师的项目化学习设计、评价与研究能力;第三,通过混合式教师教育,提升教师的技术使用与学科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