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如何才能实施有效教学,尽快让语文学科进入优质、高效的运行轨道?这是当下许多地方在探索、不少教师在思考的问题。江苏省江阴市着力于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价、有效辅导、有效教研和有效管理的实践研究,改进常规教学,促进每一位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提升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改革之路。本栏目选取了几位教师的文章,以求让读者“窥一斑见全豹”。
在“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江阴提出了“高位均衡发展”的新目标。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方面,我们围绕有效教学,着力在有效备课、有效上课和有效教研上面下足了工夫。
有效备课
(一) 原有问题
通过采用问卷法和访问法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备课时间不充分。教师忙于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班主任工作等;
2. 备课不实用。备课方式不灵活,教师为了检查而备,隐性备课时间少于显性备课时间;
3. 教学目标虚化。教师目标意识不强,目标制定泛化,深浅不恰当。
(二) 针对性反思
1. 备课不充分,能上好课吗?上不好课,教学质量会好吗?有些教师自我独立备课的意识不强,或直接录用优秀教案,或下载网上设计,至于教学目标的精心推敲、学情的准确把握、教学策略的比较选择等,均缺少理性思考,这是课堂教学效率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2. 教学设计是个人化、情境化的产物,它随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目标以及不同的情境而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教师本人的实际,采取灵活的备课方式,或电子或书面,或旧案修改或剪贴……总之,教案编写只要便教利学就好,时间应花在钻研文本、揣摩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学习活动等方面。
(三) 行为改进
1. 研究备课项目,优化备课行为。我们研制并推广了有效备课的项目,具体有以下几点:(1) 标准的陈述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 教学目标指明预期的学生表现或成果;(3) 学情分析要利于促进教师把握住教学的起点;(4)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5) 教学活动方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更关注学生的学。
2. 研究教学目标,强化目标科学。教学目标对于教学高效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始终关注并认真调查潜心研究,除了改进备课项目外,还根据课堂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强调以下几点:(1) 教学目标既要有基本常规目标,还要充分发挥课文的特有价值,挖掘个性目标——不要只说大白话;(2) 教学目标设计还要处理好保底目标和拓展性目标间的关系,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思想;(3) 课前预设好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作适当调整,对教学目标进行“二度设计”,以体现关注学生,动态生成;(4) 全面具体、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必须整合《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者意图、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等方面的信息综合确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有效上课
(一) 原有问题
1. 课程意识不强。过分强调人文性和情感性,没有凸显语文本色。
2. 重过程轻结果。只重视教学流程,很少关注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提升了多少。教学就像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重点,没有思维的深度,只求“教过”,不关注学生学得怎样,更少有反馈矫正。
3. 不重视课堂练习。除朗读训练外,低年级的写字、中高年级的默读思考和习作等练习不够,作业练习大多放至课外,影响了练习质量,加重了学习负担。
4. 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缺乏独立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二) 针对性反思
1. 语文教师都知道自己教的是语文,要“用教材来教语文”。然而实际上,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 。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已经习惯了文本解读型教学方式,即以解读文本思想内容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机插入语文知识或方法的教学。这种教学设计,容易滑入“教课文”的窠臼,也容易实现人文教化功能的最大化。
2. 有效教学理念缺失。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应该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然而现实中,教师只重视“怎么教”,而对“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怎样的程度”缺乏理性思考。教师课上讲得太多、问得太多,挤掉了练习时间。
3. 生本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学行为,没有充分关注学生、倾听学生、解读学生。教学设计过详、太“刚”,缺乏可塑性、灵活性。教师捕捉并利用生成资源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行为改进
1. 以“评”促改。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组织优秀教师编写了《新课标教案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以求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2. 以“模”导改。我们进行了不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具体有:(1) 以技能掌握为核心的“学、导、练”教学模式;(2) 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训练朗读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教学模式; (3) 以人文熏陶为主线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理清思路→解读内容,穿插双基→整体回归,布置作业”文本解读模式;(4) 以方法指导为核心的“方法渗透、领悟、小结、运用”教学模式; (5) 以积累语言为核心的“理解感悟、积累内化”教学模式;(6) 以言意兼得为核心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领悟内容→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7) 以大面积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定标(制定教学目标)→示标(出示教学目标)→达标(达成教学目标)→测标(检测目标完成情况)→补标(矫正补救不达标的现象)”目标教学模式。当然,以上这些模式我们还要进一步检验,使之更趋完善。
有效教研
(一) 原有问题
1. 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师工作量大、压力大,想研究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是可望不可及的学术研究活动;还有一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了作为教学实践工作者这一角色。
2. 缺乏专业引领。
3. 教师教研课题选题大而空,找不到操作变量。
(二) 针对性反思
1. 对“研究”理解狭义。教师研究既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主要是为了改进具体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与日常工作实践密切相关的一般性探究、钻研、反思行为,是自身专业成长和教学实践的内在需要,是走向职业发展高峰、体验职业幸福的最重要的途径。
2. 研究自觉性和主动性还有待提高。不是为了检查而研究,也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需要有价值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组织带领和学业素养、研究水平等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3. 一方面需要培训,掌握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规范,特别是发现问题和设计研究操作变量的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须充分发挥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作用。
(三) 行为改进
1. 强化专业引领作用,提升教学研究实效。(1) 借智引力,共学共享。请高校及专业研究人员、著名特级教师和学者来市、校讲学上课,全市各校共享。(2) 间接引领。通过理论专著、专业性学术期刊、学术网站、专家博客等得到引领。2005年建成的《江阴教育小学语文学科网》已成为信息的窗口、资源的仓库、研究的基地和交流的平台,能有效地为学校和教师服务。(3)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我市有实体共享和人力资源共享两种机制。前者为通过“城乡学校携手共进活动”推进的城乡学校办学共同体和城乡学校间按照各种主题形成的学校同盟;后者指骨干教师校际轮换、名教师送教下乡等。(4) 多形式多途径推进名师工程建设。由特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江阴市小学语文20位中心组成员和无锡市、江阴市级教学能手以上的130多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为我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学术荣誉(教学新秀、能手、带头人、名师等)的评选,两年一轮的青年教师和领导课堂教学大比武,名师基础工程“导师制”培训,高层次培训研修对话论坛等,激发活力,提供平台,为学校加速培养学科引领式教师服务。
2. 采用课题研究方式,推进市级和校本教研。我市小学语文学科课题研究有教师专项课题、学校规划课题和市学科专题研究三个层次。仅语文教学方面,就有辅延中心小学的“新世纪国学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环南路小学的“日记教育研究”、要塞实小的“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山观实小的“大视野阅读与新农村儿童发展的实践研究”和澄江中心的“构建情趣课堂的实践研究”等10余项都是省级立项课题。
3. 教研室除了研究课堂教学外,还着重进行了课外阅读指导研究、日记教学和写字教学研究。我们坚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的论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研究,我市山观实小的小书房建设与读书活动研究已坚持了15年;周庄实小的读写课程建设也影响深远;日记教学以环南路小学为实验基地,如今已成为该校的品牌。写字教育也是我们江阴的传统研究特色专题。我们除了分层培训教师的写字能力和指导学生书写的基本功外,还制定了《江阴市小学写字教学实施方案》,编制了《江阴市各年级写字水平检测目标和参考试卷》,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写字教学研讨。我市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写字实验基地,7所学校被评为写字实验学校,多名教师参加中国书法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写字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师生书法作品多次获全国一等奖。
我们既要有宏观、中观的课题研究,更不能忽视改进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既要志存高远,充满激情,更要一步一个脚印,从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教学的行为习惯开始。唯有如此,高位均衡才能渐行渐近。
(作者单位:江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在“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江阴提出了“高位均衡发展”的新目标。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方面,我们围绕有效教学,着力在有效备课、有效上课和有效教研上面下足了工夫。
有效备课
(一) 原有问题
通过采用问卷法和访问法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备课时间不充分。教师忙于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班主任工作等;
2. 备课不实用。备课方式不灵活,教师为了检查而备,隐性备课时间少于显性备课时间;
3. 教学目标虚化。教师目标意识不强,目标制定泛化,深浅不恰当。
(二) 针对性反思
1. 备课不充分,能上好课吗?上不好课,教学质量会好吗?有些教师自我独立备课的意识不强,或直接录用优秀教案,或下载网上设计,至于教学目标的精心推敲、学情的准确把握、教学策略的比较选择等,均缺少理性思考,这是课堂教学效率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2. 教学设计是个人化、情境化的产物,它随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目标以及不同的情境而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教师本人的实际,采取灵活的备课方式,或电子或书面,或旧案修改或剪贴……总之,教案编写只要便教利学就好,时间应花在钻研文本、揣摩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学习活动等方面。
(三) 行为改进
1. 研究备课项目,优化备课行为。我们研制并推广了有效备课的项目,具体有以下几点:(1) 标准的陈述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 教学目标指明预期的学生表现或成果;(3) 学情分析要利于促进教师把握住教学的起点;(4)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5) 教学活动方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更关注学生的学。
2. 研究教学目标,强化目标科学。教学目标对于教学高效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始终关注并认真调查潜心研究,除了改进备课项目外,还根据课堂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强调以下几点:(1) 教学目标既要有基本常规目标,还要充分发挥课文的特有价值,挖掘个性目标——不要只说大白话;(2) 教学目标设计还要处理好保底目标和拓展性目标间的关系,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思想;(3) 课前预设好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作适当调整,对教学目标进行“二度设计”,以体现关注学生,动态生成;(4) 全面具体、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必须整合《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者意图、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等方面的信息综合确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有效上课
(一) 原有问题
1. 课程意识不强。过分强调人文性和情感性,没有凸显语文本色。
2. 重过程轻结果。只重视教学流程,很少关注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提升了多少。教学就像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重点,没有思维的深度,只求“教过”,不关注学生学得怎样,更少有反馈矫正。
3. 不重视课堂练习。除朗读训练外,低年级的写字、中高年级的默读思考和习作等练习不够,作业练习大多放至课外,影响了练习质量,加重了学习负担。
4. 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缺乏独立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二) 针对性反思
1. 语文教师都知道自己教的是语文,要“用教材来教语文”。然而实际上,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 。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已经习惯了文本解读型教学方式,即以解读文本思想内容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机插入语文知识或方法的教学。这种教学设计,容易滑入“教课文”的窠臼,也容易实现人文教化功能的最大化。
2. 有效教学理念缺失。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应该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然而现实中,教师只重视“怎么教”,而对“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怎样的程度”缺乏理性思考。教师课上讲得太多、问得太多,挤掉了练习时间。
3. 生本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学行为,没有充分关注学生、倾听学生、解读学生。教学设计过详、太“刚”,缺乏可塑性、灵活性。教师捕捉并利用生成资源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行为改进
1. 以“评”促改。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组织优秀教师编写了《新课标教案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以求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2. 以“模”导改。我们进行了不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具体有:(1) 以技能掌握为核心的“学、导、练”教学模式;(2) 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训练朗读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教学模式; (3) 以人文熏陶为主线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理清思路→解读内容,穿插双基→整体回归,布置作业”文本解读模式;(4) 以方法指导为核心的“方法渗透、领悟、小结、运用”教学模式; (5) 以积累语言为核心的“理解感悟、积累内化”教学模式;(6) 以言意兼得为核心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领悟内容→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7) 以大面积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定标(制定教学目标)→示标(出示教学目标)→达标(达成教学目标)→测标(检测目标完成情况)→补标(矫正补救不达标的现象)”目标教学模式。当然,以上这些模式我们还要进一步检验,使之更趋完善。
有效教研
(一) 原有问题
1. 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师工作量大、压力大,想研究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是可望不可及的学术研究活动;还有一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了作为教学实践工作者这一角色。
2. 缺乏专业引领。
3. 教师教研课题选题大而空,找不到操作变量。
(二) 针对性反思
1. 对“研究”理解狭义。教师研究既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主要是为了改进具体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与日常工作实践密切相关的一般性探究、钻研、反思行为,是自身专业成长和教学实践的内在需要,是走向职业发展高峰、体验职业幸福的最重要的途径。
2. 研究自觉性和主动性还有待提高。不是为了检查而研究,也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需要有价值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组织带领和学业素养、研究水平等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3. 一方面需要培训,掌握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规范,特别是发现问题和设计研究操作变量的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须充分发挥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作用。
(三) 行为改进
1. 强化专业引领作用,提升教学研究实效。(1) 借智引力,共学共享。请高校及专业研究人员、著名特级教师和学者来市、校讲学上课,全市各校共享。(2) 间接引领。通过理论专著、专业性学术期刊、学术网站、专家博客等得到引领。2005年建成的《江阴教育小学语文学科网》已成为信息的窗口、资源的仓库、研究的基地和交流的平台,能有效地为学校和教师服务。(3)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我市有实体共享和人力资源共享两种机制。前者为通过“城乡学校携手共进活动”推进的城乡学校办学共同体和城乡学校间按照各种主题形成的学校同盟;后者指骨干教师校际轮换、名教师送教下乡等。(4) 多形式多途径推进名师工程建设。由特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江阴市小学语文20位中心组成员和无锡市、江阴市级教学能手以上的130多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为我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学术荣誉(教学新秀、能手、带头人、名师等)的评选,两年一轮的青年教师和领导课堂教学大比武,名师基础工程“导师制”培训,高层次培训研修对话论坛等,激发活力,提供平台,为学校加速培养学科引领式教师服务。
2. 采用课题研究方式,推进市级和校本教研。我市小学语文学科课题研究有教师专项课题、学校规划课题和市学科专题研究三个层次。仅语文教学方面,就有辅延中心小学的“新世纪国学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环南路小学的“日记教育研究”、要塞实小的“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山观实小的“大视野阅读与新农村儿童发展的实践研究”和澄江中心的“构建情趣课堂的实践研究”等10余项都是省级立项课题。
3. 教研室除了研究课堂教学外,还着重进行了课外阅读指导研究、日记教学和写字教学研究。我们坚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的论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研究,我市山观实小的小书房建设与读书活动研究已坚持了15年;周庄实小的读写课程建设也影响深远;日记教学以环南路小学为实验基地,如今已成为该校的品牌。写字教育也是我们江阴的传统研究特色专题。我们除了分层培训教师的写字能力和指导学生书写的基本功外,还制定了《江阴市小学写字教学实施方案》,编制了《江阴市各年级写字水平检测目标和参考试卷》,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写字教学研讨。我市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写字实验基地,7所学校被评为写字实验学校,多名教师参加中国书法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写字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师生书法作品多次获全国一等奖。
我们既要有宏观、中观的课题研究,更不能忽视改进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既要志存高远,充满激情,更要一步一个脚印,从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教学的行为习惯开始。唯有如此,高位均衡才能渐行渐近。
(作者单位:江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