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债务危机仍是2012年全球经济的最大风险,其发展也将决定着各国政策制定的力度和节奏。
短期的流动性改善并不能从本质上消除庞大的债务,欧洲正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增长的代价紧缩财政,欧元区经济分化进一步加剧。财政统一或是解决这种不平衡的唯一药方,这也决定了欧洲债务危机会长期存在。
美国经济近期表现出了好于预期的势头,是否会延续?日本2011年四季度意外地再度陷入负增长,2012年一季度又将如何?各国的经济政策又将如何各显其能?这些因素对油价、外汇市场有何影响?参与“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的机构和专家给出了他们的判断。
欧美政策会以“紧财政,宽货币”为主,日本、瑞士会继续采用汇率政策,新兴市场国家则伺机采取逆周期的宽松政策。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在逐步走向宽松,2月18日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继2011年12月以后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欧美政策的实质是“拖延时间”,谁最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可能占据提高未来潜在经济增长的先机。而欧美经济僵而不死、长期低迷对中国也许并不是坏事,中国对外贸的依赖下降了,大宗商品价格也不会太高,人民币的地位则在悄然提升。
希腊能真正得救吗?
欧洲债务无解
近期欧洲债务危机焦点是希腊的救助资金,欧洲各国和希腊的讨价还价仍会持续进行,但希腊会顺利拿到资金。
2月21日,欧元区17国财长决定批准总额为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希腊救助计划,以使希腊的债务回归到一个可持续的水平。
高盛欧洲首席经济学家裴修(Huw Pill)对本刊记者判断,欧洲不可能让自己栽在希腊手上,救助资金应该不是问题,问题只是希腊以什么样的条件获得资金罢了。
目前,希腊议会已经通过了财政紧缩方案。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将为希腊提供937亿欧元的救助资金,其中300亿欧元将用于民间资金参与项目(PSI),350亿欧元用于按成本价购买欧洲央行的投资资产,57亿欧元用于支付拖欠利息,230亿欧元用于银行业资本重整。
希腊是否会真的得救?欧洲债务危机是否将告一段落呢?
瑞银欧洲经济学家Stephane Deo认为,二次援救和PSI并不是解决希腊问题的长久之计,对希腊的援救计划目标太高——要求希腊的赤字占GDP比重在2012年下降一半左右,即从9%下降到4.7%,到2014年降至1.4%。“这些目标要在希腊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且政治体系运转不畅,社会局势愈发不稳定的情况下实现”,显然不太现实。
而且希腊一系列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过于乐观的经济增长预测,IMF预计2013年希腊就能出现经济正增长。而希腊已经连续五年处于衰退当中了,在严厉的财政紧缩下迅速现实经济正增长犹如天方夜谭。
“PSI不会让希腊得救,包括预算赤字、国际收支逆差和国际竞争力等失衡问题,希腊任何形式的债务重组对此都无能为力。” Stephane Deo对本刊记者强调。
希腊的救助资金毕竟不是太多,如果轮到西班牙和意大利呢,这个救助窟窿会更大,谁又愿意为此买单呢?退一步讲,即使救助资金都不是问题,又能从根本上解决欧洲债务问题吗?高福利下的过度消费,南欧国家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力不能较好流动等问题并不是救助资金所能解决的。
从整个欧元区来看,德国的经常项目盈余掩盖了南欧国家的大量经常项目逆差,这些逆差导致了它们的过度举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持续下降的国内储蓄是导致希腊和葡萄牙经常项目赤字的原因,解决危机需要增强这些国家的外部竞争力,这只能是一个中长期的目标,需要通过结构改革来实现。
欧元区两极分化
美日僵而不死
欧元区进入技术性衰退仅是时间问题,市场关心的是衰退的长度和深度,以及对全球经济和市场产生多大的波及。
2011年四季度欧元区已经“成功”实现负增长,GDP环比折年率为-0.8%,“远见杯”全球预测显示,2012年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折年率增长的均值为-0.9%,将极可能继续负增长。
其中,德国经济略微负增长,不过近期的一些指标似乎预示着一季度德国经济将转正;法国2011年四季度GDP环比增长稍下滑至0.2%。相比核心国家,欧元区边缘国家的情况则要差一些,2011年四季度希腊GDP同比增长为-7%,已经连续五年处于衰退当中;意大利GDP环比增长为-0.7%,比三季度又下跌了0.5个百分点,已经两个季度处于负增长;西班牙经济增长为-0.3%;葡萄牙更糟糕,GDP环比增长为-1.3%。
从长期来看,虽然德国经济已经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但依然低于趋势增长,也就是说产出缺口依然是负的。裴修估计,德国GDP仍低于趋势5%左右,法国更弱一点,而意大利的GDP与趋势的缺口在未来两年将扩大到14%。
虽然裴修认为欧元区内部在相对短时间内的分化是周期性的,随着经济的恢复会逐渐缩小,但依然表示了担心,“周期性的损失如果无限制持续的话,就可能会演变成结构性损失。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欧元区相对缺乏灵活性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它比美国更容易演变成结构性的疲软。”
欧元区内部这种两极分化的加重,会更加凸显欧洲债务危机的问题,只要欧洲在财政上没有实现统一,就无法用转移支付的方式调节这种不平衡。这也决定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和欧洲经济的分化会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美国的情况要好一些,虽然债务不比欧元区少,但由于美元是世界霸主货币,是避险的港湾,所以美国国债永远是香饽饽,哪怕是在失去AAA评级后依然如此。
也就是说,美国不需要像“欧猪五国”那样用财政紧缩来换取市场的信心,而是具有更为宽松的化解债务的环境。与其说美国的财政紧缩是经济的需要,还不如说是美国两党政治博弈的一种结果。
美国经济也确实表现出了好于预期的复苏,2011年四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反弹至2.8%,1月份失业率也下降到了8.3%。不过,参与“远见杯”全球预测的机构和专家并不认为这种强劲的势头能持续,预计2012年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的均值为1.7%,比上一季度将低1个百分点左右。中国银行和高盛预计较为乐观,认为在2%以上。
目前美国经济似乎还未受到欧元区衰退的明显影响,2011年四季度出口依然保持了三季度的增速,不过欧元区的衰退迟早会逐渐传导到美国。高盛美国经济学家哈祖斯(Jan Hatzius)估计,欧洲债务危机对美国GDP增速的拖累在0.5个百分点左右。
近期失业率的快速下降,一方面受到美国暖冬天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多的劳动者退出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果。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参议院的听证会上表示,失业率的下降低估了就业形势。1月份,“有工作、但因天气糟糕而未工作的人数”仅增加了7.9万,远低于过去五个月的平均水平。瑞银美国经济学家Maury N. Harris估计,温和的天气给1月份美国非农就业带来了约5万人的增加。
1月美国不计入劳动力的人数增加了120万人,未计入劳动力的总人数达到8790万人,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降至63.7%,是198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扩大了美国失业率的下降。
上面都是短期的特点,美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金融等服务业的没落、制造业的空心化,苹果等少数公司的强盛似乎不足以带来劳动力方面的改善。正如“末日博士”鲁比尼指出的,美国需要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教育建设等方面的结构化改革,但这些仍迟迟未进行。
日本经济在经历了大地震的打击后,显得更加疲弱,在过去五个季度中有四个季度都是负增长,灾后的重建带来的经济反弹好像迟迟没有到来。虽然参与“远见杯”全球预测的机构预计,一季度日本GDP环比折年率将增长1.7%,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2011年出现了年度贸易逆差,这是31年来的首次,这可能预示着一直支撑日本经济的贸易将一去不复返。
紧财政宽货币
政策拖延术
回顾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经济政策,在经历了2008-2009年的集体大放松后,新兴市场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在过去两年的政策出现了分化。G3继续维持了原有的宽松状态,而通胀的抬升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实施了近两年的政策紧缩。
未来的全球政策环境可能会再度同步,整体向宽松倾斜。不同的是,各国宽松的方法有所差异,宽松的力度也会稍有区别。
欧元区和美国基本的基调将是“紧财政,宽货币”。欧元区的收紧财政完全是为了控制欧洲债务危机,赢得市场信心的无奈之举。相对而言,美国的财政收紧则没有欧元区那么急迫,但他确实也在进行,美国的财政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连续五个季度为负。当然,为了减轻财政收缩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适当的对冲。
欧元区在2011年底已经两次降息,“远见杯”全球预测认为,欧元区在一季度末还会降息一次。但欧洲的金融市场近期已经出现明显缓和,“欧猪五国”的国债收益率有大幅下降,例如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从2011年12月底7%以上的危险水平下降到5.6%左右。欧央行在1、2月份也选择了按兵不动,近期继续降息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毕竟即使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下,欧央行依然没有让基准利率低于1%。
取而代之的是,欧央行采取了非常规的放松政策——实施3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并放宽了抵押品的要求限制。
美国经济近期的表现好于预期,“远见杯”全球预测一致认为,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不会变化。美联储依然没有关闭QE3的大门,这完全取决于未来美国经济事态的发展。高盛全球经济学家Dominic Wilson预计,美联储会在2012年上半年实施500亿-750亿美元的QE3。
日本和瑞士则可能更多地采取汇率上的政策来维持放松。目前瑞士央行把欧元兑瑞士法郎限制在不低于1.2,如果有必要可能会提高这一限制标准。日本央行在2011年已经多次出手干预汇市,日元目前依然处在80以下的危险区域,“远见杯”全球预测认为,到一季度末美元兑日元均值为76.3。
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至少已经停止了进一步紧缩的步伐,一些国家已经明显地转入了宽松。巴西自2011年8月份以来已经降息4次,印度则已经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并向银行注资,菲律宾央行已经把基准利率下调至4.25%,泰国央行自2011年底后两次降息,印尼央行则已经3次降息。在全球通胀逐步缓解的情况下,这种放松还会持续。
纵观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的政策,并没有彻底把经济从泥潭中拉出,只是暂时把命保住了。鲁比尼指出,过去三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都只是“拖延时间”,回避了恢复潜在增长率的一系列结构改革,而2012年市场压力和政治约束会使得“拖延时间”的战略变得更为困难,各国之间是一个零和博弈。
彭文生也认为,发达国家的一系列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是为结构改革‘购买时间’,并不能替代结构改革本身。”
2012年这种“拖延时间”的政策还将会延续,主要国家的政治大选还可能使政策的反应更加迟钝。
美元相对强势
油价依然高风险
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又将走出怎样的轨迹呢?
在全球政策转向宽松的背景下,专家们对黄金几乎一致看多,预测一季度末的黄金价格均值为1760美元/盎司,其中瑞银和渣打较为乐观,都看到1950美元/盎司左右。
在2011年四季度,对意大利债务的担忧使得欧元一度大幅下跌至1.26,不过随着欧洲央行的流动性注入,欧元止住了跌势。而专家们对欧元未来的走势也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体现出欧洲债务危机发展的不确定性。
高盛似乎短期看多欧元,一季度末认为欧元兑美元会回升到1.33;而野村证券、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则看空欧元,预计一季度末欧元兑美元会在1.25以下。
不过机构对美元指数的看法,基本上将维持2011年四季度80左右的水平,日元也将会维持高位,预计2012年一季度末美元兑日元的均值为76.3,也就是说日元还将处在历史高点附近。
对于1月中旬以来美元稍微偏弱,申银万国首席经济学家李慧勇认为,“主要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缓解,全球经济复苏好于预期的影响。由于美国经济相对强于欧洲,未来一两个月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再掀波澜,调整后的美元依然会走强。”申银万国预计,一季度末美元指数有望冲上82.5。
油价自2011年11月份以来一直保持了高位的波动,机构预计未来还将保持强势,一季度末美国WTI油价的预测均值为105.8美元/桶,布伦特油价的预测均值为113美元/桶,两者价差将比以往有所缩小。
全球经济复苏引起的石油需求和中东(尤其是伊朗问题)局势引发的石油供给问题会交错影响未来的油价。从布伦特油价与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油价价差缩小来看,近期油价维持高位更多可能是全球经济复苏好于预期的结果。
虽然关于伊朗的问题一直没有缓和,由于伊朗原油出口主要是亚洲和欧洲地区。如果是伊朗问题升级必然会导致布伦特油价和WTI油价价差的扩大,毕竟这一事件对欧洲原油市场的影响要大得多,正如2011年初利比亚的政治动荡把这一价差推高到近20美元/桶。
中国平稳增长
切莫拖延结构调整
就目前情况来看,之前对欧元区过于悲观的预期可能不太会发生,中国的出口会下降,但不至于出现2008年那样“断崖式”的下跌。
从近期出口数据看,2011年底以来中国出口的下降比预期的要慢,2012年1月份出口的负增长主要是被春节因素所夸大,如果简单剔除春节工作日的影响,1月份出口同比增长达17%,略微反弹。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近期将中国2012年出口增速预测从之前的零上调至10%,汪涛表示,“近期数据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强于预期,并且最近欧元区的形势进展意味着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已经显著减弱。中国出口表现好于此前预期,并且出口的先行指标也有所改善。”
“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显示,机构预计2012年中国GDP增长均值为8.5%,依然将维持不错的增速,二季度可能会是经济的底部。(详见本刊2012年第4期文章《“远见杯”预测:2012年GDP8.5%》)
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或许不在外部,而在于内部自身。“远见杯”的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们把房地产投资的下降视为2012年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近期进口增速大幅度的下滑,可能正预示着投资在大幅下降。
“一些数据指标似乎表明,经济活动、特别是投资可能从2011年12月以来经历了显著而快速地下降。”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近期判断,“中国的进口品包含大量的工业原料,和投资活动密切相关,投资需求的下降使得进口增速经历更大的下滑。”
金融危机以来的几年里,欧美国家疲于应付危机带来的经济创伤,无暇、也没有强烈的意愿进行本质的结构性改革,政策上以“拖延时间”为主。中国也在应付危机的冲击中,浪费了结构性调整的一些时间。
长期来看外部环境的低迷将极有可能是一种常态。欧洲有可能步日本的后尘陷入“失去的十年”,美国、日本在流动性陷阱的困扰下经济将长期低于趋势水平。这对中国是否就是坏事呢?
从经济短期的波动看确实不妙,但从长期调整角度看利或许大于弊。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曾对本刊记者表示,“国际经济的‘阴跌’对中国是最有利的。”欧美经济确实也正处在这种“阴跌”之中,这给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机会。
首先,近两轮中国的通胀上涨无不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全球经济的低迷会大大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将减弱中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为中国的政策和结构调整创造更宽裕的空间。
其次,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也会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的实惠能更多地为国民所获得。宋国青教授曾测算,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平均每年下降2%,这导致真实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低于生产法的GDP增长率约0.5个百分点。但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贸易条件反而有所改善。
再次,在金融危机后,中国过度依赖外贸的局面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可能有主动调整的结果,更可能是全球经济低迷产生的被动结果。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已经从2008年的近3000亿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1551亿美元,短短三年时间减少了一半。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大大下降。
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重也从2007年的10%左右下降到了2011年的2.7%。“远见杯”全球预测显示,2012年这一比重将继续下降至1.8%,远低于美国财长盖特纳在2010年韩国首尔G20上提出的平衡目标——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重不高于4%。
另外,金融危机的动荡也在削弱欧元、美元的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中国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
当欧美政策还在“拖延时间”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个背景下,谁先做出调整,谁就有可能在未来10年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全球预测因缘
《证券市场周刊》发起主办的“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活动已经成功走过了11个年头,参与机构从最初的10家左右,已经发展到近40家机构参与,已经成为引领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风向标。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经济飞速增长,贸易额大幅增加,与全球经济的紧密度越来越大。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和政策受全球经济的联动影响与日俱增。每年春季,在《证券市场周刊》主办的宏观经济年会上都会有专门的环节探讨全球经济的形势。
2008年底,中国经济的大幅下滑和政策的极度刺激,几乎都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结果;2010年以来,中国通胀的不断攀升也与期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密不可分。进入2012年,欧洲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中东石油供给等问题都会成为扯动中国经济和政策变化的关键变量。谁能更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形势的脉动,谁就更有可能准确地把握中国的经济走势。
居安思危,《证券市场周刊》并不满足于仅在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方面取得的成绩,如何把宏观经济预测更进一步萦绕心头?在2011年春季宏观经济年会后,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建议,“为什么不尝试推出一个全球宏观经济预测呢?”显然,宋国青教授早已嗅到了全球经济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参照一些国际重要机构的经济预测特点,《证券市场周刊》拟定了一个涵盖G3(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指标体系。期间,宋国青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并对指标的具体细节进行了审核和修正。同时,国内一些机构宏观研究者也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证券市场周刊》会在每个季度初向受邀机构发出预测问卷,并在两三周的时间内收回,尽量保证参与机构在给出预测数据的时间上保持一致。在汇总了机构的预测数据后,将及时在杂志和网络上发布预测结果,并配以相关的报道。每年底,根据各机构一年给出的四次预测数据进行年终评选。
“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已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目前参与机构有9家,分别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金公司、高盛、中国工商银行、野村证券、渣打银行、申银万国研究所和瑞银证券。
短期的流动性改善并不能从本质上消除庞大的债务,欧洲正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增长的代价紧缩财政,欧元区经济分化进一步加剧。财政统一或是解决这种不平衡的唯一药方,这也决定了欧洲债务危机会长期存在。
美国经济近期表现出了好于预期的势头,是否会延续?日本2011年四季度意外地再度陷入负增长,2012年一季度又将如何?各国的经济政策又将如何各显其能?这些因素对油价、外汇市场有何影响?参与“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的机构和专家给出了他们的判断。
欧美政策会以“紧财政,宽货币”为主,日本、瑞士会继续采用汇率政策,新兴市场国家则伺机采取逆周期的宽松政策。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在逐步走向宽松,2月18日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继2011年12月以后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欧美政策的实质是“拖延时间”,谁最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可能占据提高未来潜在经济增长的先机。而欧美经济僵而不死、长期低迷对中国也许并不是坏事,中国对外贸的依赖下降了,大宗商品价格也不会太高,人民币的地位则在悄然提升。
希腊能真正得救吗?
欧洲债务无解
近期欧洲债务危机焦点是希腊的救助资金,欧洲各国和希腊的讨价还价仍会持续进行,但希腊会顺利拿到资金。
2月21日,欧元区17国财长决定批准总额为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希腊救助计划,以使希腊的债务回归到一个可持续的水平。
高盛欧洲首席经济学家裴修(Huw Pill)对本刊记者判断,欧洲不可能让自己栽在希腊手上,救助资金应该不是问题,问题只是希腊以什么样的条件获得资金罢了。
目前,希腊议会已经通过了财政紧缩方案。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将为希腊提供937亿欧元的救助资金,其中300亿欧元将用于民间资金参与项目(PSI),350亿欧元用于按成本价购买欧洲央行的投资资产,57亿欧元用于支付拖欠利息,230亿欧元用于银行业资本重整。
希腊是否会真的得救?欧洲债务危机是否将告一段落呢?
瑞银欧洲经济学家Stephane Deo认为,二次援救和PSI并不是解决希腊问题的长久之计,对希腊的援救计划目标太高——要求希腊的赤字占GDP比重在2012年下降一半左右,即从9%下降到4.7%,到2014年降至1.4%。“这些目标要在希腊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且政治体系运转不畅,社会局势愈发不稳定的情况下实现”,显然不太现实。
而且希腊一系列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过于乐观的经济增长预测,IMF预计2013年希腊就能出现经济正增长。而希腊已经连续五年处于衰退当中了,在严厉的财政紧缩下迅速现实经济正增长犹如天方夜谭。
“PSI不会让希腊得救,包括预算赤字、国际收支逆差和国际竞争力等失衡问题,希腊任何形式的债务重组对此都无能为力。” Stephane Deo对本刊记者强调。
希腊的救助资金毕竟不是太多,如果轮到西班牙和意大利呢,这个救助窟窿会更大,谁又愿意为此买单呢?退一步讲,即使救助资金都不是问题,又能从根本上解决欧洲债务问题吗?高福利下的过度消费,南欧国家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力不能较好流动等问题并不是救助资金所能解决的。
从整个欧元区来看,德国的经常项目盈余掩盖了南欧国家的大量经常项目逆差,这些逆差导致了它们的过度举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持续下降的国内储蓄是导致希腊和葡萄牙经常项目赤字的原因,解决危机需要增强这些国家的外部竞争力,这只能是一个中长期的目标,需要通过结构改革来实现。
欧元区两极分化
美日僵而不死
欧元区进入技术性衰退仅是时间问题,市场关心的是衰退的长度和深度,以及对全球经济和市场产生多大的波及。
2011年四季度欧元区已经“成功”实现负增长,GDP环比折年率为-0.8%,“远见杯”全球预测显示,2012年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折年率增长的均值为-0.9%,将极可能继续负增长。
其中,德国经济略微负增长,不过近期的一些指标似乎预示着一季度德国经济将转正;法国2011年四季度GDP环比增长稍下滑至0.2%。相比核心国家,欧元区边缘国家的情况则要差一些,2011年四季度希腊GDP同比增长为-7%,已经连续五年处于衰退当中;意大利GDP环比增长为-0.7%,比三季度又下跌了0.5个百分点,已经两个季度处于负增长;西班牙经济增长为-0.3%;葡萄牙更糟糕,GDP环比增长为-1.3%。
从长期来看,虽然德国经济已经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但依然低于趋势增长,也就是说产出缺口依然是负的。裴修估计,德国GDP仍低于趋势5%左右,法国更弱一点,而意大利的GDP与趋势的缺口在未来两年将扩大到14%。
虽然裴修认为欧元区内部在相对短时间内的分化是周期性的,随着经济的恢复会逐渐缩小,但依然表示了担心,“周期性的损失如果无限制持续的话,就可能会演变成结构性损失。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欧元区相对缺乏灵活性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它比美国更容易演变成结构性的疲软。”
欧元区内部这种两极分化的加重,会更加凸显欧洲债务危机的问题,只要欧洲在财政上没有实现统一,就无法用转移支付的方式调节这种不平衡。这也决定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和欧洲经济的分化会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美国的情况要好一些,虽然债务不比欧元区少,但由于美元是世界霸主货币,是避险的港湾,所以美国国债永远是香饽饽,哪怕是在失去AAA评级后依然如此。
也就是说,美国不需要像“欧猪五国”那样用财政紧缩来换取市场的信心,而是具有更为宽松的化解债务的环境。与其说美国的财政紧缩是经济的需要,还不如说是美国两党政治博弈的一种结果。
美国经济也确实表现出了好于预期的复苏,2011年四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反弹至2.8%,1月份失业率也下降到了8.3%。不过,参与“远见杯”全球预测的机构和专家并不认为这种强劲的势头能持续,预计2012年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的均值为1.7%,比上一季度将低1个百分点左右。中国银行和高盛预计较为乐观,认为在2%以上。
目前美国经济似乎还未受到欧元区衰退的明显影响,2011年四季度出口依然保持了三季度的增速,不过欧元区的衰退迟早会逐渐传导到美国。高盛美国经济学家哈祖斯(Jan Hatzius)估计,欧洲债务危机对美国GDP增速的拖累在0.5个百分点左右。
近期失业率的快速下降,一方面受到美国暖冬天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多的劳动者退出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果。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参议院的听证会上表示,失业率的下降低估了就业形势。1月份,“有工作、但因天气糟糕而未工作的人数”仅增加了7.9万,远低于过去五个月的平均水平。瑞银美国经济学家Maury N. Harris估计,温和的天气给1月份美国非农就业带来了约5万人的增加。
1月美国不计入劳动力的人数增加了120万人,未计入劳动力的总人数达到8790万人,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降至63.7%,是198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扩大了美国失业率的下降。
上面都是短期的特点,美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金融等服务业的没落、制造业的空心化,苹果等少数公司的强盛似乎不足以带来劳动力方面的改善。正如“末日博士”鲁比尼指出的,美国需要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教育建设等方面的结构化改革,但这些仍迟迟未进行。
日本经济在经历了大地震的打击后,显得更加疲弱,在过去五个季度中有四个季度都是负增长,灾后的重建带来的经济反弹好像迟迟没有到来。虽然参与“远见杯”全球预测的机构预计,一季度日本GDP环比折年率将增长1.7%,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2011年出现了年度贸易逆差,这是31年来的首次,这可能预示着一直支撑日本经济的贸易将一去不复返。
紧财政宽货币
政策拖延术
回顾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经济政策,在经历了2008-2009年的集体大放松后,新兴市场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在过去两年的政策出现了分化。G3继续维持了原有的宽松状态,而通胀的抬升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实施了近两年的政策紧缩。
未来的全球政策环境可能会再度同步,整体向宽松倾斜。不同的是,各国宽松的方法有所差异,宽松的力度也会稍有区别。
欧元区和美国基本的基调将是“紧财政,宽货币”。欧元区的收紧财政完全是为了控制欧洲债务危机,赢得市场信心的无奈之举。相对而言,美国的财政收紧则没有欧元区那么急迫,但他确实也在进行,美国的财政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连续五个季度为负。当然,为了减轻财政收缩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适当的对冲。
欧元区在2011年底已经两次降息,“远见杯”全球预测认为,欧元区在一季度末还会降息一次。但欧洲的金融市场近期已经出现明显缓和,“欧猪五国”的国债收益率有大幅下降,例如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从2011年12月底7%以上的危险水平下降到5.6%左右。欧央行在1、2月份也选择了按兵不动,近期继续降息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毕竟即使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下,欧央行依然没有让基准利率低于1%。
取而代之的是,欧央行采取了非常规的放松政策——实施3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并放宽了抵押品的要求限制。
美国经济近期的表现好于预期,“远见杯”全球预测一致认为,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不会变化。美联储依然没有关闭QE3的大门,这完全取决于未来美国经济事态的发展。高盛全球经济学家Dominic Wilson预计,美联储会在2012年上半年实施500亿-750亿美元的QE3。
日本和瑞士则可能更多地采取汇率上的政策来维持放松。目前瑞士央行把欧元兑瑞士法郎限制在不低于1.2,如果有必要可能会提高这一限制标准。日本央行在2011年已经多次出手干预汇市,日元目前依然处在80以下的危险区域,“远见杯”全球预测认为,到一季度末美元兑日元均值为76.3。
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至少已经停止了进一步紧缩的步伐,一些国家已经明显地转入了宽松。巴西自2011年8月份以来已经降息4次,印度则已经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并向银行注资,菲律宾央行已经把基准利率下调至4.25%,泰国央行自2011年底后两次降息,印尼央行则已经3次降息。在全球通胀逐步缓解的情况下,这种放松还会持续。
纵观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的政策,并没有彻底把经济从泥潭中拉出,只是暂时把命保住了。鲁比尼指出,过去三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都只是“拖延时间”,回避了恢复潜在增长率的一系列结构改革,而2012年市场压力和政治约束会使得“拖延时间”的战略变得更为困难,各国之间是一个零和博弈。
彭文生也认为,发达国家的一系列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是为结构改革‘购买时间’,并不能替代结构改革本身。”
2012年这种“拖延时间”的政策还将会延续,主要国家的政治大选还可能使政策的反应更加迟钝。
美元相对强势
油价依然高风险
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又将走出怎样的轨迹呢?
在全球政策转向宽松的背景下,专家们对黄金几乎一致看多,预测一季度末的黄金价格均值为1760美元/盎司,其中瑞银和渣打较为乐观,都看到1950美元/盎司左右。
在2011年四季度,对意大利债务的担忧使得欧元一度大幅下跌至1.26,不过随着欧洲央行的流动性注入,欧元止住了跌势。而专家们对欧元未来的走势也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体现出欧洲债务危机发展的不确定性。
高盛似乎短期看多欧元,一季度末认为欧元兑美元会回升到1.33;而野村证券、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则看空欧元,预计一季度末欧元兑美元会在1.25以下。
不过机构对美元指数的看法,基本上将维持2011年四季度80左右的水平,日元也将会维持高位,预计2012年一季度末美元兑日元的均值为76.3,也就是说日元还将处在历史高点附近。
对于1月中旬以来美元稍微偏弱,申银万国首席经济学家李慧勇认为,“主要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缓解,全球经济复苏好于预期的影响。由于美国经济相对强于欧洲,未来一两个月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再掀波澜,调整后的美元依然会走强。”申银万国预计,一季度末美元指数有望冲上82.5。
油价自2011年11月份以来一直保持了高位的波动,机构预计未来还将保持强势,一季度末美国WTI油价的预测均值为105.8美元/桶,布伦特油价的预测均值为113美元/桶,两者价差将比以往有所缩小。
全球经济复苏引起的石油需求和中东(尤其是伊朗问题)局势引发的石油供给问题会交错影响未来的油价。从布伦特油价与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油价价差缩小来看,近期油价维持高位更多可能是全球经济复苏好于预期的结果。
虽然关于伊朗的问题一直没有缓和,由于伊朗原油出口主要是亚洲和欧洲地区。如果是伊朗问题升级必然会导致布伦特油价和WTI油价价差的扩大,毕竟这一事件对欧洲原油市场的影响要大得多,正如2011年初利比亚的政治动荡把这一价差推高到近20美元/桶。
中国平稳增长
切莫拖延结构调整
就目前情况来看,之前对欧元区过于悲观的预期可能不太会发生,中国的出口会下降,但不至于出现2008年那样“断崖式”的下跌。
从近期出口数据看,2011年底以来中国出口的下降比预期的要慢,2012年1月份出口的负增长主要是被春节因素所夸大,如果简单剔除春节工作日的影响,1月份出口同比增长达17%,略微反弹。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近期将中国2012年出口增速预测从之前的零上调至10%,汪涛表示,“近期数据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强于预期,并且最近欧元区的形势进展意味着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已经显著减弱。中国出口表现好于此前预期,并且出口的先行指标也有所改善。”
“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显示,机构预计2012年中国GDP增长均值为8.5%,依然将维持不错的增速,二季度可能会是经济的底部。(详见本刊2012年第4期文章《“远见杯”预测:2012年GDP8.5%》)
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或许不在外部,而在于内部自身。“远见杯”的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们把房地产投资的下降视为2012年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近期进口增速大幅度的下滑,可能正预示着投资在大幅下降。
“一些数据指标似乎表明,经济活动、特别是投资可能从2011年12月以来经历了显著而快速地下降。”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近期判断,“中国的进口品包含大量的工业原料,和投资活动密切相关,投资需求的下降使得进口增速经历更大的下滑。”
金融危机以来的几年里,欧美国家疲于应付危机带来的经济创伤,无暇、也没有强烈的意愿进行本质的结构性改革,政策上以“拖延时间”为主。中国也在应付危机的冲击中,浪费了结构性调整的一些时间。
长期来看外部环境的低迷将极有可能是一种常态。欧洲有可能步日本的后尘陷入“失去的十年”,美国、日本在流动性陷阱的困扰下经济将长期低于趋势水平。这对中国是否就是坏事呢?
从经济短期的波动看确实不妙,但从长期调整角度看利或许大于弊。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曾对本刊记者表示,“国际经济的‘阴跌’对中国是最有利的。”欧美经济确实也正处在这种“阴跌”之中,这给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机会。
首先,近两轮中国的通胀上涨无不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全球经济的低迷会大大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将减弱中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为中国的政策和结构调整创造更宽裕的空间。
其次,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也会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的实惠能更多地为国民所获得。宋国青教授曾测算,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平均每年下降2%,这导致真实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低于生产法的GDP增长率约0.5个百分点。但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贸易条件反而有所改善。
再次,在金融危机后,中国过度依赖外贸的局面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可能有主动调整的结果,更可能是全球经济低迷产生的被动结果。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已经从2008年的近3000亿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1551亿美元,短短三年时间减少了一半。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大大下降。
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重也从2007年的10%左右下降到了2011年的2.7%。“远见杯”全球预测显示,2012年这一比重将继续下降至1.8%,远低于美国财长盖特纳在2010年韩国首尔G20上提出的平衡目标——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重不高于4%。
另外,金融危机的动荡也在削弱欧元、美元的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中国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
当欧美政策还在“拖延时间”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个背景下,谁先做出调整,谁就有可能在未来10年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全球预测因缘
《证券市场周刊》发起主办的“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活动已经成功走过了11个年头,参与机构从最初的10家左右,已经发展到近40家机构参与,已经成为引领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风向标。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经济飞速增长,贸易额大幅增加,与全球经济的紧密度越来越大。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和政策受全球经济的联动影响与日俱增。每年春季,在《证券市场周刊》主办的宏观经济年会上都会有专门的环节探讨全球经济的形势。
2008年底,中国经济的大幅下滑和政策的极度刺激,几乎都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结果;2010年以来,中国通胀的不断攀升也与期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密不可分。进入2012年,欧洲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中东石油供给等问题都会成为扯动中国经济和政策变化的关键变量。谁能更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形势的脉动,谁就更有可能准确地把握中国的经济走势。
居安思危,《证券市场周刊》并不满足于仅在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方面取得的成绩,如何把宏观经济预测更进一步萦绕心头?在2011年春季宏观经济年会后,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建议,“为什么不尝试推出一个全球宏观经济预测呢?”显然,宋国青教授早已嗅到了全球经济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参照一些国际重要机构的经济预测特点,《证券市场周刊》拟定了一个涵盖G3(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指标体系。期间,宋国青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并对指标的具体细节进行了审核和修正。同时,国内一些机构宏观研究者也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证券市场周刊》会在每个季度初向受邀机构发出预测问卷,并在两三周的时间内收回,尽量保证参与机构在给出预测数据的时间上保持一致。在汇总了机构的预测数据后,将及时在杂志和网络上发布预测结果,并配以相关的报道。每年底,根据各机构一年给出的四次预测数据进行年终评选。
“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已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目前参与机构有9家,分别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金公司、高盛、中国工商银行、野村证券、渣打银行、申银万国研究所和瑞银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