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他人成长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m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师发展;磨课;教科研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0-0045-02
  我任职于海安市实验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中心负责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课题研究、论文比赛等,我的职责就是组织导师们助推每一位教师在这些科研平台上获得成功,驶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Y老师的故事是我工作中的一个真实案例——
  第一次参赛的老教师
  Y老师2019年调进海安实小,任教数学,工作22年,算得上是老教师了。然而我们通过听课发现,漫长的工作经历没有帮他形成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反而使其形成了一种滔滔不绝的灌输惯习。这次恰逢南通市搞劳动技术赛课,学校就把机会给了Y老师,一方面期望通过导师团的磨课来冲击一下他的固有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期望能给从未参加过教学比赛的他一次成功的体验,激起他教研的热情。
  磨课的过程非常艰难。教学内容为六年级的《制作纸艺花》,在第一、第二轮试教中,教学内容还没上到一半就到下课时间,都未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谈赛课的其他要求的达成了。当事人很沮丧,心里想着放弃。作为这一赛事的负责人,我也很着急。从学科角度来说,他确实不适合此次比赛,制作纸艺花的教学内容更适合美术教师来教(学校没有专职的劳动技术教师)。从个人素养角度来说,有比他优秀的人选。更关键的是,每一次磨课提出的问题都没能在下一次的课堂得到解决,因为工作22年的人很难突破长久形成的固有模式。时间在一分一秒中流逝,而试教的效果依旧毫无改变。何去何从呢?千磨万炼,真的就改变不了你?我们就这样放弃?
  转变,从鼓励开始
  又一次集中讨论,导师们先一起表扬了Y老师的优点:“你认真,因为上课需要展示做好的纸艺花,激发学生动手创作的兴趣,你发动家人深夜赶制纸艺花,不同颜色的,不同样式的,不同制作方式的,你在上课前对这些烂熟于心。”“你积极,接到任务后在最短的时间里买来制作材料和上课学生会用到的工具,并发动家人积极准备。”“你刻苦,为了把制作过程展示清晰,你和家人一起一次又一次拍摄制作的视频,并配上分解讲述,画面清晰,一目了然。”“你精益求精,当你发现美术组老师帮你制作的纸艺花在制作方式上和教材不同,便自己重新完成课堂用花的制作。”……
  意外的鼓励与肯定让他的情绪有些激动,变得不再沉默,于是,对话就此产生了:
  从课堂现场来看,为什么你的课堂时间总是不够用呢?因为你觉得纸艺花制作过程不简单,生怕学生不会,所以在学生看了视频之后,还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制作过程,学生始终在被动听你讲。而教师的讲已经占用了半节课,学生的动手时间被挤占,当然来不及完成制作,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也无法进行。
  从课堂环节的设计来看,所有的制作步骤都需要掰碎了灌输给学生吗?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读教材图示,本就是他们应该培养的能力。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自主性被剥夺,“让学习真正发生”落脚何处?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如果一个孩子拿到这样极漂亮的花,他的本能反应有哪些?他会首先看到它的美,然后会想知道它是怎样做的。怎么才能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孩子们会选择拆开研究,直至研究明白。而这个过程不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理念落地吗?于是,我们一起把教案变成学案,把教学变成项目研究,把教师手把手的教变成“选一只你们小组喜欢的纸艺花,可以观察、拆开去研究,然后自己制作一只”的小组项目学习。一个“拆”字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探究者,在拆花与做花中,实现团队的分工与合作、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学习的体验与创造。
  用事实来说话
  如此高站位、巧设计,再次落实到Y老师的课堂时,却搁浅了。几十年习惯了“我说你听”“我做你看”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立刻改变。在又一次试教失败后的傍晚,Y老师依然坚持“这个过程真的很难,教师不讲学生弄不会”。为了打消他的疑虑,磨课团队找来4个六年级学生,交给他们一只做好的纸艺花,可以观察,可以拆解研究,遇到问题可以问同伴、问老师,最后要自己制作出一只。Y老师将信将疑,盯紧了学生的行动。我们预设的情况如期出现:学生们边观察边记录,边拆解边讨论;过程中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但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问题逐个解决;直到二十几分钟后,学生们对着做好的纸艺花依然兴趣盎然,研究不止。而静默的Y老师,似乎并没有什么动作,可是他的眼里闪着光亮。Y老师仿佛完成了教育人生的一次蜕变!他开始主动尝试改变,开始研究如何把难点解决……课顺利参赛,一切尘埃落定后,Y老师还是Y老师,却再不是从前的他。一次数学教研组评课,他说:“教师真的可以再往后退一退,学生可以的!”
  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最初的自己:我也曾被一群人推着往前走过,在行走的过程中,一步步看清、看懂,然后更加奋进,而身后的那群人因为我的成长在欢呼。而今,我以自己的智慧助力他人前行,并因为他人的成长而迷恋和欢呼。
  这样的管理故事,在海安实小的百年沧桑里有无数个。一辈辈的实小人,以滴水穿石的功夫,在彼此助推、相互托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生共长的“场境”。不管是谁进入这个“场境”,他们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习惯性地、自觉地为别人的成功而努力。“迷恋并助推他人的成长”是一種实小胸襟,更是这个“共生体”的基本态度。
其他文献
“丁零零…”又要上英语课了,我飞快地跑进教室,只见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正在黑板上抄单词。噢!这学期换老师了。  新老师大约20岁,圆圆的脸,高高的个子,留着一头乌黑的长发。有趣的是她一笑,你就可以发现,她的眼睛是躺倒的字母“O”,嘴巴是躺倒的字母“C”。  上课时新老师做了自我介绍:“我的英文名字叫Jessica(杰西卡)。”我心里很纳闷,怎么还有叫“IC”卡的?她看着我们疑惑的表情,笑着说:“大
长颈鹿美亚太太退休后,闲居在家,淡而无味的日子排着长队在等候她。  她决定为自己找点儿有意思的事做做,于是她化了妆,穿着花裙子,踩着高跟鞋出门了。她来到一家美容店,那里招聘美甲师,美亚太太决定去试试。店长对她的美甲技术很满意,只是看到她的年龄还是拒绝了她。她又来到一家卖电器的商场,那里招聘销售员。美亚太太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很快卖掉了一台电视机,但因为年龄问题店长还是拒绝了她。这样连连碰壁,并没有打
此时此刻,我们又一次向你祝贺新年。也许你刚刚走下讲台,也许你正身处期刊阅览室,也许你正在自己书桌前,也许你……不管怎样,《中国教育信息化》这本杂志带着新年的祝福,盘点过去一年的相关工作,帮助你整理一下思绪,展望2011年的工作,同时我们一道对广大理事单位、热心作者及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
摘 要:傳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理论学习,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我们追求的高信息素养理念相背离。创课教学法的基本教学观点是“学习即智造”,基本特点是“有创意,能设计,敢动手,乐分享”。[1]作者在高一的VB教学中,尝试利用VB程序完成对传感器的控制,构建智能家居模型,对创课教学法进行实践和探究。实践证明:结合中学其他学科知识,利用项目驱动,学生对这种可“动手”的VB教学充满兴趣。
你迷恋游戏吗?你会探求游戏的真谛,刻苦地钻研它,并且清楚知道自己将会利用它来拯救世界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乐淘淘这次带给大家的是“太阳花”。“母亲节”的时候,做一果送给妈妈吧,告诉她:“你是太阳我是花,我是妈妈的太阳花!”当然,也可以作为五一劳动节礼物送给辛苦工作的爸爸或老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云朵姐姐长得不算漂亮,但也不难看。她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耳朵上偶尔戴着像宝石一样闪亮的耳环。云朵姐姐很爱美,她喜欢穿着各式各样好看又有些奇怪的衣服,就像电视里看到的古代的衣服,她还会很严肃正经地告诉我们,这是哪个朝代的什么樣的服饰。  云朵姐姐特别喜欢看书,她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好看的绘本。妈妈常常从云朵姐姐那里借书给我看,我可喜欢了。对了,云朵姐姐有一个云雀一样的好嗓子,讲起故事
【摘 要】 测试卷讲评课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一堂高效、科学、实用的测试卷讲评课应该是轻松的、互动的、方法灵活多样的。  【关键词】 测试卷,讲评课,答题技巧,能力  测试卷讲评课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它可以促进教师改进
男孩里里在树林边上发现了一棵西红柿。  上边一共有5个果子,颜色分别是青绿、淡绿、黄色、橘黄,还有一个已经泛出了丝丝缕缕的红。它们挂在不同的枝条上,像一串散开来的音符,风拂过,仿佛要合奏一曲叮叮咚咚的歌。  自从发现了西红柿,里里每天都来树林边上,守着它们。他要等西红柿全部熟透,把它们摘下来带回家,和妈妈一起做好吃的冰镇西红柿。  西红柿切成弯弯的瓣儿,撒上白糖,放进冰箱里,在夏天的午后拿出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