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的生命,如何打造有效的生物课堂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引入和创设学习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巩固知识,教学反馈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生物课堂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给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教师教学具有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教师点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让课堂充满魅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学生学习具有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得灵活、主动,乐在其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保证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引入和创设学习情境,营造有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只有在课堂创设多元化的情感空间,才会使学生在充满美感、想象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从而发现学习乐趣。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运用语言,而且可以使用文字、声像、实物及实际演示等各种手段传递信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即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取得较佳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物质的跨膜运输”这一内容时,首先出示跨膜运输时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示意图,引导学生联想细胞膜中有与其相似的脂类物质——磷脂双分子层。它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大都是运动的,其具有流动性,从而保证了载体蛋白能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相应物质到另一侧,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所起的作用。
  2.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根据教材和学生,设计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问题设计上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为例,仅仅笼统地介绍实验思路和结果显然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具体过程。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①为什么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②如何给噬菌体的核酸标记上32p?③如何给噬菌体的蛋白质标记上35s?④通过怎样的实验现象证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的菌体中而蛋白质未进入?⑤DNA侵入后在大肠杆菌内进行了怎样的生理活动?⑥本实验最关键的实验步骤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就促使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并思考这样的过程与实验结论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这对于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锻炼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
  3.围绕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做学问
  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尽量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历发现、探究与感悟的过程。学生会对所学知识有一种新奇感、一种获得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准备2套实验材料,课堂上让2组学生现场模拟。提出一系列强化练习题:小桶代表什么?两种颜色玻璃球分别代表什么?左右手同时各抓一个小球的过程及把小球放到一起的过程各代表什么?为什么要把抓取的小球再次放回小桶并混匀后再抓?两组同学实验次数不同,性状分离比差别较大,怎样增强实验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呢?这个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感受导致性状分离现象的根本原因,他们很容易就懂得了实验的原理,上面的相关问题也就自然地迎刃而解了。又如:探索“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让学生在试管里葡萄糖制作蛋糕用的酵母,混以温水后,管口封上气球,半小时后,学生就可立即观察隆起的气球,体会无氧呼吸产生的热量及二氧化碳,了解无氧呼吸的重要性。
  4.重视知识的巩固
  只听不进行练习,就算听懂了也记得不牢,不能转变为自己的知识。要及时巩固,加深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
  巩固和强化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加强记忆和反思,解题是最常见的方式。学生层次不同,教师设计安排的巩固练习要有梯度,精心设计板演习题、基础训练习题、拓展提高习题等几种作业是很有必要的。
  解题应不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作业,有时也可以采用竞赛或游戏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法比单调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5.课后进行教学活动的反馈
  师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敏锐适度的反馈,更有助于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反馈要及时,有激励性。教师要做到每一堂课都有反馈,表扬好的方面,提出问题和不足。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强化重要内容,加深认识,灵活理解所学内容,做到举一反三。(2)反馈要有针对性。对学生困惑、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要耐心地多讲解几遍并让学生适当地练习。(3)反馈方式要多样、灵活。(3)反馈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是讲究艺术的一门课程。面对实际教学,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实行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只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高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张苏丽.师生共奏“三步曲”.中学生物学,2006,(5):34.
其他文献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地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在积累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观念、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能得到培养与发展。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摘 要: 近年来,文明史观逐渐兴起,在历史教育中受到普遍关注。为适应新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以前以阶级分析和政治史的研究方法为主,现在则引入新的历史观指导教学。高中历史新课标和各版本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史观,正确理解文明史观的内涵,认识文明史观在课标和教科书中的体现,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 指导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
摘 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书育人有机相连,物理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良好的师表形象、国内外物理学的发展史、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物理教材中的美学资源、物理知识的应用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渗透,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之德育成效。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渗透德育 五条途径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通过学校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指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具有开放性、独创性和变通性,基于常规而又超出常规的一种思维形式。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直接解决综合物理问题的体现,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物理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自觉肩负起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引导他们发散思维的重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下面,我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运用演示实验,激活发散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就要改进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计划、过程。注重课堂提问和探究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大胆质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法上加以创新,勇于探索、实践,寻找出教学新模式。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老师要带着真情进入课堂  当老师第一次刚走进某一班的课堂时,学生会抱着种种好奇心,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应适应学生这种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与中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有了创新发展。传统教学的束缚被打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在不断地加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实际意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的是“引导”或“帮助”,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应该说初中阶段的物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半开放式的活动。本文是作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关
摘 要: 新一轮的化学课程改革正不断地向前推进,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接踵而至。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当代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且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重点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和行为特征方面出发,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当代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的现象进行了重新探索,并总结相关对策,旨在减弱高一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降低新课改实施难度,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近几年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尽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这样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就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讲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应重视课前准备和研究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课前准备充分,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电脑上备课便于随时对教案修改和补充。现在很多地方要求老师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