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地位流动与国家认同——基于云南省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w4418848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以往的文化论和制度论国家认同生成逻辑不同,本文基于共同利益与共享机遇的逻辑,从微观层面考察了社会地位流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在社会结构空间中的机会获益(代际地位上升、代际教育程度上升、未来预期地位上升),还是在居住空间与户籍身份上的地位改善(农民进入城镇且获得城镇户籍),均能显著提升流动者的国家认同意识,且这一效应在少数民族聚集程度较高的地区更为突出.从KHB中介效应分解来看,地位上升流动的获益性既对国家认同产生直接效应,也通过提升流动者的生活满意度、生活控制感、社会公平性认知、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评价等间接路径产生效应.今后应在畅通社会上升流动渠道、保障教育和就业公平、有序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及流动人口市民化、提升民众获得感等方面着力,让更多民族地区社会成员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地位提升、机会获益及生活改善,这对夯实各民族成员国家认同的共同利益基础,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关键词】古国定义;前国家社会;地缘政治倾向;等级;血缘政治实体  【摘要】针对中国史前“古国”概念定义不清晰的问题,基于苏秉琦先生古国概念的初衷,借鉴酋邦理论概念,根据中国考古实践,将中国史前时期不平等的前国家社会定义为“古国”,即高于部落之上,有地缘政治倾向,稳定的、独立的、等级化的血缘政治实体。考古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中心聚落及聚落等级制、中心聚落内部的身份等级制、权力或权威的象征物、权力或权
李白与杜甫及“饮中八仙”中的其他人物当是站在“醉态盛唐”之巅、引领一代诗酒风流者.《饮中八仙歌》里的醉者形象,展现了“盛唐气象”的最可宝贵的东西,就是人格的独立、
一、《新华日报》与中国共产党rn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合作抗日逐渐成为当时包括国共双方在内全体国人的共同诉求.8月,双方就涉及陕甘宁边区、中共军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达成
期刊
期刊
【关键词】河北正定;晋宁庵;山西会馆;碑刻  【摘要】2001年7月,重修正定南城门外护城河石桥时,拆出了涉及清代正定山西会馆的三通碑刻。另有一通刻有此会馆重修碑记的残碑存于隆兴寺内。综合这四通碑的碑文所记可知,正定山西会馆始建于明崇祯初年,时称晋宁庵,清初更名为山西会馆,为一处集佛庵、会馆功能于一身的建筑群。现会馆建筑已不存,遗存的碑刻成为研究正定山西会馆的重要史料。  2001年7月,重修正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谷苞先生在新疆天山南北的农牧区社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前期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谷苞先生在关注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思想,进而将其用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关系;同时,谷苞先生认识到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这是谷苞先生最重要的民族学研究成果.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并对中华民族进行长时段的形塑.谷苞先生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理论,在当下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作和传承了类别丰富、形态多样的多民族民间文艺.多民族民间文艺诞生、传承于和谐的家园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学建设的方向.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将守信修睦、情同手足、彼此交融、血脉相连作为价值理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与体现.从多民族历史实践和生活现实的视角审视多民族民间文艺,萃取多民族国家认同资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在于增强国家认同.rn国家认同既是一种政治规范,又是一种对于共享公民身份意识的主观性集体表达.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国家就是一个范畴比较大的社
化缘,是中国地方和基层治理中的常见现象。本文所谓的化缘,指基层政权为了解决资金困难问题,通过各种关系网络向上级部门或私人、企事业单位寻求资金援助。本文认为,在基层治理乃至各层级政府治理中广泛且反复出现的化缘、“找钱”行为,跟中国的弹性财政体制有关。
21世纪的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冲击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何调整和开拓研究民俗传统的新观念范式与方法范式,如何辨析互联网对每种文化及其个体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观上的影响,如何理解因网络而出现的生活意义与身份认同以及文化多样性,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民俗学者结合互联网使用者与研究者的身份与经历,利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寻找新时代的民俗学新视角.本文试图界定互联网民俗的概念及其分类,探讨有关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期抛砖引玉,供同仁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