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她

来源 :党员生活·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in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从一个谎言开始。
  碧莉回国,参加表弟的婚礼,但实际上,是为了见身患癌症的奶奶最后一面。
  25年未曾团聚过的一家人,分别从美国、日本回到中国长春。只有奶奶被蒙在鼓里,她不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还欢天喜地,非要亲自筹备一场喜宴。
  这是电影《别告诉她》讲述的故事,改编自华裔导演王子逸的真实经历。
  “奶奶患了癌症,到底要不要告诉她?”
  这个问题变成一把柳叶刀,将中国人的死亡教育割开一道口子:对待死亡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我们生命的质感。
  为什么“别告诉她”
  “别告诉她”,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国家庭都会这么做。但如果有家庭在老人被诊断出身患绝症时选择隐瞒,肯定是不稀奇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从何而来,我们心里有了一个“经验”:如果你告诉一个老人他得了癌症,他就会很快过世。
  在电影里,碧莉的妈妈也是如此告诫她的。一个被宣布癌症晚期的人,宛如一个死刑犯,恐惧像一把刀,它比疾病更坏,年迈的奶奶将无法承受这份死亡将至的恐惧。
  所以,“别告诉她”。
  碧莉不懂,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获知自己真实病情的权利。在美国,这个谎言并不普通,它甚至是犯法的。
  “时间不多了,不是更应该告诉她吗?”“如果奶奶还有事要做呢?如果她想和谁告别呢?”她一边配合家人瞒着奶奶,一边忍不住追问。
  年轻的医生说,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他自己的奶奶去世之前,他的家人也是这样做的。小姨说,为什么要告诉她呀?说再见太痛苦了。
  只有大伯的话让碧莉产生动摇:“你要告诉奶奶,是因为你不想承担责任。你告诉她,你就解脱了。你不告诉她,才是对她的爱,对她的负责任,对她的报答。”大伯传递的信息是,当死神来了,小辈应该在老人身边营造一种氛围,让一切如常,帮老人承担恐惧。
  为什么不告诉奶奶?这个问题的答案落在了东方和西方的差异上。在西方,生命是个人的,但在东方,生命是集体的。如果奶奶要去世了,那不是她一个人的死亡,而是这个家庭里面有人将要死亡。出于孝顺之心,在生死关头,家人应当出来帮老人承担责任。这份恐惧要被隐藏起来,这份悲哀应被均摊下去。
  当王子逸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她不仅仅在问自己的亲人“为什么不告诉奶奶”,她问的是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愿把坏事告诉亲人?她问的是整个民族的生死观,中国家庭的相处之道。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别告诉她”的理由可能还有一些。担心老人的倔强,担心她想得太多,担心她不配合治疗……所以干脆把她蒙在鼓里,让她处在一个被动的、被呵护的位置上。但所有隐瞒的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为了她好。
  仔细一想,“为了她好,不告诉她”所针对的,又何止是老人。这句话,简直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常客”。当你裸辞了,没钱交房租,你会告诉父母吗?父母在家摔了一跤,他们会告诉你吗?报喜不报忧,大家心照不宣。
  缺失的死亡教育
  为了说服碧莉,电影里有一个关于死亡的推论。
  一、在中国人看来,死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
  二、只有一个足够勇敢、理性的人,或者一个集体里的多个成员共同面对时,人才能承受住对死亡的恐惧。
  三、老人是脆弱的,死亡将至的消息会伤害她,甚至加速她的死亡。所以,这件事不能让她知道。
  是否告诉她,真的有争论的必要吗?无论如何隐瞒,死亡是藏不住的。它如果真的来临,不用别人转告——那是奶奶自己的身体。
  那么,这部电影问的是“要不要告诉她”吗?不是。这部电影是在问,如何与最爱的人告别。《别告诉她》的英文名,原本就是“The Farewell”——告别。
  在最后那场为了告别而办的喜宴上,碧莉的脸上笼罩着不解,但更深的,是她压抑着的心绪。一场死亡近在眼前,也许是现在,也许是明天。想到恩重如山,此生难还,不管告不告诉奶奶,都注定是一场遗憾。
  如何与最爱的人告别?问问我们自己,一样不知所措。
  死亡教育,在中国文化里向来是缺乏的。我们有非常隆重的葬礼文化,守灵、披麻戴孝、哭丧、守孝。但这些仪式大多是人死后的弥补,或者说是面向外人的,它不涉及活着的家庭成员之间最后的告别。它既不教导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也不告诉我们如何帮助亲人面对死亡。中国人很少公开谈论死亡,人们用“老了”“走了”“去了”来代替“死了”。“死”这个字眼,不管在何种语境下,都显得过于扎眼。
  在中国,也几乎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死亡哲学。儒、释、道三家中对于生死的论述,虽皆有之,却难免零碎。
  儒家深耕道德,避开生死,努力于当下,自觉抑制对不可知领域的兴趣。道家形式上淡然面对死亡,背后却是隐悲忍痛。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深受老庄之学影响的魏晋名士,居丧食肉、临吊抚琴,表面上洒脱,事实上却是一种优美的逃避。至于佛家,是最愿意直接讨论死亡的,但它从哲学上淡化生死界限,令人不以死为悲。
  儒、释、道三家都没有指导我们如何处理死前的那一段艰难时光。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里,生命是线性的,死亡是生命的断灭。我们患得患失,更不必说如何为突然到来的告别做好准备。
  这是谁的生命,由谁做主?她在生命最后的进程里,是否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内心的平静,跟随自己的意愿行动?她或许想要治疗,或许想去见一个什么人、做一件什么事,追补此生的遗憾,也许什么都不做,就在家坐着、躺着。但我们作为至亲,是否能够跟随对方的意愿,先尊重她,再想如何行动“为了她好”。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是从死亡里升腾起来的。人类的出生经常是单一的,死亡却多种多样。即使因为犯罪、战争、天灾人祸,有那么多的意外死亡和牺牲,但从容地谈论死亡,仍旧是一个人勇气的体现。死亡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一样精彩,我们对它要充满敬畏,它是圣洁的。
  如果人能够在年纪增长的过程中,于某一天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死亡、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这一生才会真的圆满。否则,即使长寿到一百岁,面对死亡战战兢兢,那也是不燦烂的生命。
  摘自《读者》
其他文献
3月17日,通过一场拥有300多万观众的直播,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宣布,格力将拿出十个亿投入医疗设备的研发。  4天后,格力春节期间紧急攻关自主研发的可以杀灭新冠病毒的空气净化器送至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泰康同济医院。  带着格力“从医”  “抗疫需要什么,格力就造什么。”  面对突发疫情,“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驰援一线,全力战“疫”。  用董明珠的话说,做口罩、口罩机,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那是必需品
期刊
据美媒报道,此前遭撤职的美国海军“罗斯福”号航母舰长克罗泽已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有消息称,其在下船前已出现症状。  然而,引发网络热议的船员送别他的视频中,克罗泽还曾与接待他的人握手交谈。  写信求援欲拯救全船人,信件遭泄露后被革职,疑似出现症状却没有严格防护,让人不禁心生疑问,克罗泽到底错了吗?  155人确诊,克罗泽也“中招”  当地时间4月5日,《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罗斯福
期刊
1942年2月,日军进攻新加坡。2月15日,诗人兼书法家蔡文玄向窗外远眺,看到有许多绿豆般的小点在蠕动,断定是日军来了,立即命令家人抛下一切逃命。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明智的。  几天后,蔡文玄的妻子曾冒险回家一趟,发现同村有两百多户村民被日本人屠杀,连小孩都没有幸免。因为仓促逃命,蔡文玄一家及其他村民几乎没有做任何生存方面的准备。有一天,一些邻居互相邀集,准备将山后许多洋人住房的门撞开,去抢点食物
期刊
《朗读者》是董卿第一次担任制作人和总导演,这档节目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综艺,第二季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2。在文化的孤独和娱乐的狂欢之间,董卿偏执地找到了一个属于《朗读者》的位置。  1  第二季《朗读者》开始时,我焦虑得不得了,因为第一季反响太好了,盛名之下,我还能怎么去改进?但最后决定还是咬牙要做。  因为有很多人在等。和其他节目比起来,《朗读者》的意义在于是能够“见人”,我觉得所有的艺术创作
期刊
那是40多年前一个炎热的傍晚,大人们都在外面摇着扇子聊天,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流着汗看书,那是我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正读得如痴如醉时,书从我手中被拿走了,是父亲拿的。我当时有些紧张,但父亲没说什么,默默地把书还给我。就在我迫不及待地重新进入凡尔纳的世界时,已经走到门口的父亲回头说了一句:“这叫科学幻想小说。”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决定了我一生的名词,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
期刊
希腊最东部的海岛—莱斯博斯岛,与土耳其隔海相望。当地一名40岁女性去以色列和埃及旅游回国后,3月8日被确诊为新冠疾病。但这也无法吓到岛上来自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和北非的难民。他们有数千人挤进了当地的农村,针对女性的骚扰和治安案件频发,引起难民和当地居民之间的严重冲突。  与此同时,希腊和保加利亚靠近土耳其的陆地边界,也迎来了汹涌的难民潮。当地警察架起了铁丝网,边境局势顿时紧张起来。面对疫情“天灾
期刊
有一种父亲,是赵佶式父亲,关键时刻让儿子顶包。  赵佶就是宋徽宗,一个不适合当皇帝的艺术家与鉴赏家。金兵第一次大军南下,他想逃到南方去,但京城怎么办?于是他把皇位让给太子赵桓。太子也不是傻子啊,不从,哭昏过去。就在他昏倒时,黄袍加身了,老爹跑路了。  等到金兵退去,已经成为皇帝的赵桓把太上皇从南方接回来。这个太上皇够无耻的,感觉危险过去了,又想当皇帝了,于是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在某次规格极高的宫廷
期刊
近期新冠肺炎已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蔓延,形势比较严峻的意大利已宣布全国禁令,限制民眾出行。  很多人会好奇,什么是“大流行病”?新冠肺炎被定为“大流行病”,会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大流行病(pandemic)”  关于传染病在英文里有 6 种形容词,从轻到重分别是 Sporadic(零星的)、Endemic(地方性的)、Hyperendemic(高度地方性的)、Epidemic(流行的)、P
期刊
刘道玉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不仅引导我们抽丝剥茧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警醒我们时刻反观自身,不断创新理念并付诸实践。  刘道玉,湖北枣阳人,著名教育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武汉大学校长,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前后共60余年。在本书的开头,刘道玉说:“从大学管理的实践中,我逐步爱上了教育,深切体会到教育是值得为之献身一辈子的事业。”正是这种热爱,让他持续着对教育问题的探索,并最终将这种探索集结成这本《教育问
期刊
我们多半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某一件事情,一开始充满兴趣,可是干着干着,就热情不再了。我们对自己说:这事不如之前想得那么有意思;或者,这事不适合我;或者,它并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不值得为之投入……  但如今有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理由可能不是真的。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你感到这件事越来越挑战你的能力,让你面对失败的风险,也就是说,畏难导致了热情和兴趣的丧失。  如果你观察一个孩子,你会发现,一个小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