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宜动、易乐、益健康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en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与健康可选择课程是中关村第一小学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拓展类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它以学校必修课程为基础,只有教学经验、知识、技术、各种能力与素养基本达到各学段教学要求的基础时,才能有质量地过渡到可选择课程。体育与健康可选择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至少基本形成两项擅长的运动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能,增强体质,培养其运动兴趣和优良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学生乐于运动、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主动探寻提高运动技能的方式方法、能在课余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有自己擅长,并有乐于坚持运动的体育项目,能逐步形成终身体育运动兴趣与
  习惯。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喊出来:“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上课了!”因为可选择课程的开设,学生对原本就非常喜爱的体育课,变得更加喜爱。我们的可选择课程,结合学生兴趣、学校师资力量、场地条件等因素,在四、五年级已经进行了足球、篮球、排球、体操专项选修;每星期都能有一课时进行自主选修学习。学生在选定内容过程中,很多家长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商定选修内容,而且学校在每学期都会给学生提供重新选择选修内容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主人。
  二、关注学生差异
  “老师,怎样才能把球踢得更加有劲儿呀?”“老师,您射门怎么那么准?您是怎么踢的呀?您再教教我好吗?我天天在家里练习,但怎么也踢不准。”在可选择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主动地向教师求教。由于学生非常喜爱自己选择的体育运动,课上课下,甚至在家里也天天练习,有些学生还经常拉着家长参与到自己的体育运动当中。学生因为喜爱该项运动,为之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和情感,想方设法地尽快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并且互相比着学,课下主动练习,很多学生沉浸在体育运动的快乐之中。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结合学生的前期学习状况,充分考虑不同班级学生存在的差异,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设计分层技能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合理组织,有效指导,适宜评价。
  五年级足球选修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每节课都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不同难度的评价目标。例如,在足球运球—扣球与游戏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设置的分层学习目标如下。目标一:初步学习足球运球—扣球技术动作的学生,争取100%的学生,都能基本学会正确技术要领,并能在跑动运球中,在5米宽、20米长的场地内,过5个固定障碍人;其中50%以上的学生,勇于尝试跑动运球中,在5米宽、20米长的场地内,过5个原地动态障碍人。目标二:再次学习足球运球—扣球技术动作的学生,复习、改进技术动作,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运动能力,争取100%的学生,能在跑动运球中,在5米宽、20米长的场地内,过5个原地动态障碍人;其中30%以上的学生,能较为熟练地完成技术动作。
  篮球选修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将其分为初级、中级。以初级为例,初级分为十讲,包括“球感和运球”“运球和传球”“投篮”“运球的组合技术”“有防守的运球技术”“传球技术的应用”“防守的基础动作”“压迫性防守”“如何进攻—接球投篮”和“如何进攻—支援同伴”。
  对只以兴趣为基础的选修课,学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是在所难免的,如何让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求,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是实施可选择课程的难点问题。为此,教师通常在可选择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激励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情况不同的学生,鼓励其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第二,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设置有变化、有难度、有梯度的教学内容,使情况不同的个人或小组感觉到训练任务更容易或更具有挑战性。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差异教学:改变篮球的大小和重量;改变篮筐的大小和高度;设定不同时间目标,增加或减少每组练习的时间间隔;设定尝试目标,增加或减少正确使用技术的练习次数。通过分层教学,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活动,朝着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运动学习中提高技能,取得进步,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三、搭设展示平台
  排球也是学校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在学校广泛普及,选修排球的学生也很多。每年一度的校园排球联赛,都会吸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师生们热情看球,自发地参与打球、练球、赛球,很多学生更是主动参加排球选修课程的学习,提高排球技能。校园排球联赛是排球选修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并与之相互促进。教师在排球选修课上结合排球联赛所需的实战技能与比赛规则,精心编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每项技能的学习,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且学习效果明显的学、练方式与方法。课堂上教师从排球准备姿势和移动开始,教会学生根据来球方向和距离合理地移动步法。同时利用皮筋的弹性锻炼学生的回防意识和抗阻力量。学生也会利用更多时间来学习传球、垫球、发球、扣球等技能,并模拟学校排球联赛的规则,学习比赛。在实战过程中加深体会,使学生能够具备实战能力,投入到校园排球联赛的比赛中。
  通过教学与比赛的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利用课上、课下、放学后等时间,自己或集体,自发地积极投入到排球技能练习与比赛中,他们不仅掌握了排球基本技能,锻炼了身体,而且更加了解自己,懂得了如何发挥自身特点,如何调整心态,平稳情绪,接受挫折,面对挑战,更学会了在团队中协作,增加了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尤其可喜的是,学生对排球运动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每天的生活中,运用所学技能锻炼着、开心着。可选择课程虽然每星期只有一节课,时间有限,但是学生的这些体验却极为重要,或许他们不能成为排球运动员,但拿到排球能上手,能看得懂比赛,能够通过练习锻炼身体,交到很多新的朋友,更增进了跨越班级与年级同学间的交往。
  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艺术体操是体育与健康可选择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艺术体操选修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过程,塑造学生的优美体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优雅的气质,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课堂需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尝试的机会,有时虽然是“失败的机会”,却能激发出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有一次,学生学习艺术体操器械带操,刚开始时,教师没有急于讲解技巧等内容,而是让孩子们先自己感受。学生对彩色的带子非常喜爱,拿到手里后爱不释手,不停地挥来挥去。不一会儿,不是把自己缠了起来,就是带子打了结,或是苦恼怎么使多大力气带子都不听话。等待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时,教师才耐心地引导学生仔细体验什么是力量的延伸,如何掌握技巧等。原来只要肢体动作到位,几乎不费力气,带子就能听话地舞动起来。教师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全新的感觉,拓展了学生的肢体感。下课了,学生们都很兴奋,有学生说:“赵老师,我有了飞翔的感觉。”教师也很开心,这就是美的体验!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
其他文献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皆由细节的创新开始。注重细节的创新,就是缔造美好生活的源头。  在以色列,有几个镜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在著名的哭墙下,我注意到一个造型非常独特的龙头。在一根主水管上,分出六个龙头,每个龙头朝向一面,六个龙头正好兼顾360度,龙头下面拴有杯子,如果游人或教徒口渴了,直接就能在这里取水喝。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人多排队拥挤,也能集中水源,不至过于分散而找不到水解渴。  在一
曲连坤,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兼职教授,任中国妇联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讲师,原石家庄教科所所长。  《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曲连坤:我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主要不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而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这些教师本身是爱学生的,也是爱这个职业的,打骂学
不知起于何时,在同事们的交谈中,一直流传着对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赞叹。在繁忙的金帆民乐团暑期排练活动中,我下决心花两个晚上集中读完这本书。当我打开此书时,就感到欲罢不能,或者说,爱不释手,必须一鼓作气读完它。读罢此书,掩卷沉思,心中无限感慨。身为教师的我,对照雷夫老师创造的奇迹,感触良多,选取其中的经典内容,既作阅读的回应,又以此自省。  一、教给孩子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东西  一般来说,学校
“赤脚导师”是在当地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虽然存在城乡差距,但大多数有农村从教经历,对农村的教育情况比较熟悉,所掌握的有关培训技术和方法能把课堂内容和农村环境联系起来,为乡村教师提供适用于农村课堂的教学模式。  腾冲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县国土面积5 84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48.075公里,有汉、傣、傈僳、回、白、佤、阿昌7种世居民族。全县总人口637 282人,其中少数民族50 367人,占全
在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面对教师的议论“你是初三五班的新班主任吗?那个班啊……”“你们班有个叫燕鹏的,你可要注意点,那可是全校出了名的”,我一笑置之,这些不算什么,难道这个班级就真的如此“不堪”吗?难道燕鹏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假如我对这个班级倾心付出,对燕鹏真诚相待,做一个有人情味的教师,我想自己会赢得同学们的喜欢的。  一、初次相识  和燕鹏初次见面是在教学楼前的那片草坪上。  学生到校第一
2016年5月20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与中华书局主办,北京市翠微小学承办的“育心养性,明德修身”—北京市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和其它区的300余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北京市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尹丽君、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尹涛、北京教育学会监事长万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等莅会并发言。  活动围绕“育心养性 明德修身”这一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熟悉、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水平,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成为目前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的教学质量越高,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各地新课程教育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师资队伍与素质的竞争[1]。为了帮助教师快速成长,熟悉、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水平,我校实施开展教师“四课”案例研究,旨在通过教师亲身参与、互相评价学
李广 男,满族,生于1958年5月,中共党员,幼儿园里的男教师。他从小学转到幼儿园,一切从零学起,通过刻苦钻研,创出“学科同上”“室内外交替”“大带小”“助手帮教”等教学方式,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学具,创新“幼儿复式班”教学活动,用快板引导智障孩子说话。他每天扮演着园长、教师、保姆、园林工、清洁工、维修工等多重角色,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棋盘山学区中心校莫里莫幼儿园的一片天空。  作为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开展一项行动,意味着一种方向的选择;坚持一项行动,代表着一种改革立场的坚持。课堂变革的过程本身亦是学校教学改革文化积淀的过程,这是因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不仅仅是开放、动态、师生互动等新课堂特征惊鸿一瞥的呈现,更需要将这些特征固化为内部所有师生共同的思想追求、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这种渐进的文化建构,恰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亟须教学改革者们立场的坚守与坚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
1963年秋,北京师范大学(下文简称北师大)中文系开设古代汉语课,俞敏先生任教,我当课代表,有幸追随先生,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回忆。  先生讲课深入浅出,语言幽默犀利,汪洋恣肆,学识广博,见解深邃,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了我们这些初入学门的青年。先生不仅白天给我们小班授课,还每周一次晚上到教室来做课外辅导。印象中,穿着米黄色风衣的先生总是晚自习上课前走进教室,晚上通常学生不多,先生便挨个儿走到桌边,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