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概览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正是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主干链接
从政治学科分析,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履行国家职能,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必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发展、联系等观点;强调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遵循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观。从世界范围来看,二战以来,鉴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人们在对发展的认识上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关注社会变革的发展,从提出可持续发展转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和创立的。从新中国的成长历程来看,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规律,在每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观,期间既有曲折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特性而提出和创立的。 从地理学科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研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认识当前中国面临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差异与不平衡,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正确对待全球化与本土化,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与资源,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典型题例
一、单项选择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回答1-4题。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 ( )
A,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B,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求发展
D,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
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要促进协调发展,就要 ( )
①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②坚持“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③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④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哲学依据是 ( )
A,认识对实践作用重大
B,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C,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D,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
4,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 ( )
①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证②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条件③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具有决定性意义④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回答5-9题。
5,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观点相对立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 ( )
A,孟子和荀子 B,墨子和韩非子
C,墨子和荀子 D,荀子和庄子
6,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出发点是 ( )
A,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B,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政治地位
C,解放工人和农民
D,约束资本主义的发展
7,1958年《红旗》杂志引用毛泽东的话,谈到:“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由此可以看出 ( )
A,中国共产党重视客观规律,认识到经济发展要比例协调
B,党和政府加快了建设步伐,此举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
C,党和政府急于求成,生产关系公有化程度超越了当时中国的实际生产力水平
D,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
8,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下列突出反映出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建国初期农村大兴水利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
C,人为利用杂交技术促使水稻增产
D,建国以来大规模兴修公路、铁路
9,二战后,东欧各国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在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是 ( )
A,与苏联关系的不稳定性
B,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国内政局不够稳定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进行经济渗透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欧盟的16.8%、美国的28.6%。读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煤、石油、天然气和其 他能源)。回答10-12题。

10,甲、乙、丙、丁各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对矮牵牛叶片伤害最严重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1,中国能源消费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分别指 ( )
A,乙、b B,丁、C C,乙、d D,丙、d
12,我国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B,多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
C,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
D,工业布局不合理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回答13-14题。
13,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 )
A,先污染后治理
B,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C,认识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注意保护
D,注重环境保护,达到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14,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5,近年来“绿色GDP”(是指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含义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前几年,沿海地区圈地之风吞噬着大片良田,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国家开展了以清理整顿开发区为重点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先后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材料二据第三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称,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截至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32%。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破坏大于治理”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材料三 中国是个农民众多的国家,中国的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大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自立党以来,始终关注农民问题,以解放农民为己任。1949年前后,在解放战争形势日益明朗,在全国范围获得革命的成功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土地政策几经调整和改变。探寻历次土地政策的调整改变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为今天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2)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对土地市场进行清理整顿?
(3)运用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的原理说明国家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的正确性。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哪几次土地政策的调整?
(5)根据建国以来历次土地政策调整的成败得失,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说明党的土地政策调整应该遵循什么规律?
(6)读《中国局部地区图》(下图),回答: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图示地区甲河段的地理环境特征是什么?我国防治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主要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正是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主干链接
从政治学科分析,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履行国家职能,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必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发展、联系等观点;强调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遵循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观。从世界范围来看,二战以来,鉴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人们在对发展的认识上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关注社会变革的发展,从提出可持续发展转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和创立的。从新中国的成长历程来看,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规律,在每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观,期间既有曲折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特性而提出和创立的。 从地理学科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研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认识当前中国面临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差异与不平衡,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正确对待全球化与本土化,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与资源,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典型题例
一、单项选择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回答1-4题。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 ( )
A,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B,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求发展
D,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
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要促进协调发展,就要 ( )
①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②坚持“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③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④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哲学依据是 ( )
A,认识对实践作用重大
B,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C,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D,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
4,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 ( )
①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证②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条件③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具有决定性意义④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回答5-9题。
5,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观点相对立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 ( )
A,孟子和荀子 B,墨子和韩非子
C,墨子和荀子 D,荀子和庄子
6,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出发点是 ( )
A,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B,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政治地位
C,解放工人和农民
D,约束资本主义的发展
7,1958年《红旗》杂志引用毛泽东的话,谈到:“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由此可以看出 ( )
A,中国共产党重视客观规律,认识到经济发展要比例协调
B,党和政府加快了建设步伐,此举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
C,党和政府急于求成,生产关系公有化程度超越了当时中国的实际生产力水平
D,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
8,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下列突出反映出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建国初期农村大兴水利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
C,人为利用杂交技术促使水稻增产
D,建国以来大规模兴修公路、铁路
9,二战后,东欧各国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在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是 ( )
A,与苏联关系的不稳定性
B,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国内政局不够稳定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进行经济渗透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欧盟的16.8%、美国的28.6%。读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煤、石油、天然气和其 他能源)。回答10-12题。

10,甲、乙、丙、丁各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对矮牵牛叶片伤害最严重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1,中国能源消费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分别指 ( )
A,乙、b B,丁、C C,乙、d D,丙、d
12,我国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B,多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
C,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
D,工业布局不合理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回答13-14题。
13,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 )
A,先污染后治理
B,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C,认识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注意保护
D,注重环境保护,达到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14,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5,近年来“绿色GDP”(是指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含义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前几年,沿海地区圈地之风吞噬着大片良田,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国家开展了以清理整顿开发区为重点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先后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材料二据第三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称,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截至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32%。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破坏大于治理”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材料三 中国是个农民众多的国家,中国的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大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自立党以来,始终关注农民问题,以解放农民为己任。1949年前后,在解放战争形势日益明朗,在全国范围获得革命的成功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土地政策几经调整和改变。探寻历次土地政策的调整改变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为今天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2)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对土地市场进行清理整顿?
(3)运用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的原理说明国家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的正确性。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哪几次土地政策的调整?
(5)根据建国以来历次土地政策调整的成败得失,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说明党的土地政策调整应该遵循什么规律?
(6)读《中国局部地区图》(下图),回答: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图示地区甲河段的地理环境特征是什么?我国防治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主要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