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报纸的整合经营模式探讨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er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铁报是免费报纸的主要形式。本文从免费报纸的发行渠道整合、广告整合、受众整合等方面,对免费报纸的整合经营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免费报纸 地铁报 整合经营
  
   从世界上第一份印刷报纸诞生之际,免费报纸便不断产生。当代,地铁报是免费报纸的主要形式之一。1995年,世界上第一份地铁报在瑞典诞生。此后,世界各地范围内,地铁报不断涌现,并出现了行业联盟。我国也先后在上海、广州、南京、北京出现了免费发行的地铁报。
  地铁报有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地铁报最显著的特征有二:第一,依靠地铁等公共发行渠道,这是地铁报的最大优势,通过精心打造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区隔”方案,地铁报能够做到有效掌握特定读者;第二,从读者手中无法获得直接报酬,高度依赖广告。①
  对于受众来说,免费与收费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模式,然而对于经营者,二者的区别并没有这么显著。随着世界范围内新闻纸的涨价,以及报纸普遍转换为“厚报”以扩充信息承载量,多数报纸的印刷成本已经高于定价,报纸的赢利主要依靠广告收入。贸然提高售价,只会造成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萎缩,给报纸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地铁报只不过是将低于印刷成本的“负定价”直接变为免费。而地铁报的生存之道,在于其整合经营模式。地铁报实行的是发行渠道整合、广告整合、受众整合的整合经营模式。
  一、整合发行渠道
   地铁报依靠与地铁公司合作,实行有效的单一渠道发行。如《广州地铁报》的项目投资中,广州报业集团占60%的股份,而广州地铁总公司占40%的股份。地铁报之所以能成为当前最成功的免费报纸,很大程度是缘于地铁这一渠道的独特价值。②
  发行渠道的整合,简化了发行流程,降低了发行成本。地铁报只需在地铁沿线各站发行,降低了运输成本、人力成本,并保证了稳定的发行量。由于地铁系统有客流量统计,可以对报纸的发行量做出控制,甚至每个站点、每个时间段的发行量都可以进行精确控制。而一般地铁报发行的时间,选择在上班高峰,公共交通客流最集中时。工作日与周末,地铁的客流情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发行渠道进行灵活的调整。因此,地铁报在发行渠道的时间和空间实现整合,这也是其运营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发行渠道的整合,带来的是运营成本的降低和同质性的受众。
  二、整合商业广告
  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媒介仅仅是一个汇聚、分享内容的平台和中介,但事实上,媒介不仅是内容汇聚的平台,也应该成为便利各种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汇聚组合链接的平台。③由于地铁报的收入完全依赖于广告,地铁报必将登载更多的广告,如何对新闻和广告的比例和搭配方式作出合理的安排,是地铁报面临的一大难题。
  既要刊登广告,又要吸引读者,使得编辑采用文字信息、视觉符号有机结合的编辑手段,甚至采用新闻与广告结合的新闻软文。广告与新闻的整合、各类广告的整合,通过排版设计,在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的同时,吸引读者。地铁报往往是在地铁站读者自行取阅,只有兼顾读者的阅读兴趣刊登广告,才能扩大发行量和影响力。
  三、整合受众
   渠道的整合带来了受众的整合。在读者定位上,以瑞典地铁报为代表的并没有与传统付费报纸在原有的市场上进行“红海”拼杀。④由于独特的发行渠道,地铁报实现了分众传播。乘坐地铁的受众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一般以年轻人为主体。他们有共同的生活习惯,关注共同的领域与话题。地铁报内容竞争的着眼点在于眼光、视角以及把握事实的方法和逻辑,而不是盲目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事实内容的全面与完整性。⑤
  由于地铁报的受众多为年轻人,他们多为收入稳定的上班族,每天接收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的大量信息。在当今“眼球经济”时代,面对过剩的信息,地铁报吸引人的不是信息的深度与广度,而是独特的视角和呈现力,展现给受众经过精心挑选的信息。从信息量来说,地铁报不及收费报纸,但在上班时间发行的地铁报面对分众化的受众,能够抓住规模庞大的年轻工作者,可以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更加集中地传播同质的、独特的内容。
  四、对地铁报发展的思考
  我们应该看到地铁报也存在着竞争对手。收费报纸发行量巨大,在覆盖面上更广,提供的信息也更为丰富,同时地铁报由于零定价也承担着更高的经济压力,面对着收费报纸的挤压。并且,国内的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多已实现了移动传媒的覆盖,移动传媒具有更强的视觉感染力,能够承载更为丰富的信息。另外,手机报也是地铁报的竞争对手之一,通信运营商独立制作以及和传媒合作发布的各类手机报也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
  除了众多竞争对手,地铁报还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公共交通空间拥挤,不具备阅读环境,快速运行的地铁、嘈杂的环境和拥挤的人流会给阅读带来不便,使得读者无法专注于报纸阅读。此外,由于是免费赠阅,地铁报也成为一些乘客随手就丢弃的 “纸张”,阅读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造成印刷资源的浪费。目前免费报纸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实现发展目标,地铁报还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严格控制成本。地铁报的支出包括印刷发行费用,由于广告众多,为吸引受众、达到广告的传播效果,报纸许多版面要采用彩版印刷。而由于地铁报的特殊性,受众的主要阅读时间是在地铁内的若干分钟,并且具体的阅读时间根据车程的远近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使车程远的受众有足够丰富的阅读内容,地铁报应办成厚报。但彩版和厚报,加大了印刷成本。降低财务成本要从业务流程的设计做起,并把住日常运营的每个细节和关口。⑥控制采编和发行的成本,更具必要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发行量,配合城市建设或交通部门对地铁高峰时期的客运量作出准确的估计,控制印刷量,节约成本。
  其次,依靠内容吸引受众。媒介形态的特征注定报纸在一些方面无法与手机报和移动电视竞争。报纸适合表现一些深度的、思想性的东西,而电视则适合表现视觉性强、故事性的东西。⑦移动电视可提供音乐、娱乐节目,以音视频媒介展示新闻,而报纸应该把关注点从表面现象转到事物本质,用独特的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剖析。地铁报应实现与其他媒体的优势互补,如可以与一些收费报纸开展合作,吸收其他报纸的精华。手机报受手机屏幕小、信息量小,网络流量的限制,无法承载大量的文字、图片信息,只能作为一种了解新闻简讯的途径,地铁报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资讯。传媒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其带来最大利润的价值支点是不同的:最初是内容产品的品质,接下来是市场拓展的规模,之后则是全方位客户价值的挖掘。⑧但内容品质是起点,只有不断通过市场调查等方式挖掘受众的需求,靠内容创新才能实现大规模盈利。
  第三,开拓二线城市市场。在一些尚未发展地铁交通的二线城市免费报纸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在公共交通枢纽和CBD发行免费报纸。大城市发行的免费报纸,可以尝试改变单一的发行渠道,向公交汽车、出租车、商业区和社区进行拓展。免费报纸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媒体新力量。■
  参考文献
   ①李莹、喻国明,《开往报业春天的地铁报》,《中国报业》,2008年第8期
  ②张顺军,《地铁报发展优势的辩证思考》,《中国报业》,2009年第10期
  ③喻国明,《整合力: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广告人》,2010年第4期
  ④曾凡斌,《试论传统付费报纸和免费报纸的竞争策略》, 《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1期
  ⑤唐开文,《分众传播视角下的地铁报经营策略初探——兼论北京娱乐信报的转型》,《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8期
  ⑥钮也仿,《创办地铁报必须克服或平衡的几个难题》,《中国报业》,2008年第8期
  ⑦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⑧喻国明,《传媒业的新“圈地运动”——奥运后报业经营形势的基本判断》,《传媒》,2008年第9期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7级学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重大国际事件由于媒体对其的集中报道而成为一国对外宣传、塑造国家形象的极佳窗口。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我果国家公关事业来说,这个机会更像是一个挑战。本研究选取美国三大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刊登的关于2009年中国国庆阅兵仪式的全部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为今后利用重大庆典活动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国庆阅兵 国家形象 内容分析    一、
【摘要】电视和互联网,因其独特的媒介特性以及使用的普及化、功能的丰富多样化,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求知、娱乐、交流的需要,其作用力渗入到家庭里的每一个角落,并由此对整个家庭的生活模式、人际关系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是从电视和互联网这两种普遍的电子媒介在现代家庭中的普及以及功能的发挥,研究它们对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以及邻里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特性 电视 互联网 家庭成员关系 邻里关系    在现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强调“形”的“整体”性。本文主要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论点,以网易新闻专题为例,解析其如何通过整合达到1 1>2的效果,并试图借用“变调性”理论探讨其在媒介中广泛应用的必要性。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 新闻报道 新闻专题 变调性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gy)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有人说,在如今这个微利时代,想找到打开“赚钱之门”的金钥匙似乎难于登天。于是便有了感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财富商机都死在了上世纪。  财富虽有腾飞的翼,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双翼鼓动时所带来的强劲气流,因为财富往往是隐藏着的,而我们大部分人    商机在行走中发现    我叫朱丽,2000年我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一家百货公司作策划,由于无意中得罪了女主管,没到年底,我就被公司炒了鱿鱼。  我喜欢四
【摘要】 后现代理论家利奥塔关于话语与图像、元叙事与微小叙事等观点为媒体改进新闻报道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主要表现在平面媒体中对视觉元素的强调和微小叙事方式的采用等方面。  【关键词】后现代 利奥塔 话语 图像 叙事    利奥塔是一位杰出的后现代理论家,他的一系列著作都致力于宣扬后现代观点。他抨击总体化和普遍化的理论方法,捍卫理论领域及话语中的差异性与多元性。在他诸多极富见地的观点中,有关图像及叙
【摘要】本文以对《蚌埠日报·淮河晨刊》的个人专栏《听钟楼闲话》的分析为例,提出个人专栏要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所应具备的要素。  【关键词】个人专栏 《听钟楼闲话》 大众    中外报界都有个人名专栏行世,美国著名新闻人、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其个人专栏《今日与明日》不仅写了50多年,而且为250多家美国报纸和20多家外国报纸所刊用。而我国著名新闻人邓拓上世纪六十
【摘要】国庆阅兵作为盛大的庆典仪式,两岸三地网站对这一“媒介事件”进行了报道,构成了“媒介仪式”。本文选取三家网站——人民网、凤凰网、东森新闻网,分析其如何通过“媒介仪式”来进行叙事。重点对两岸三地三家网站阅兵典礼报道的呈现内容、表现方式、传播模式及理念进行分析,并指出失当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阅兵庆典 网站 媒介仪式    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的共享性活动,是对象征资源、象征符
【摘要】“公共领域”是指从市民社会中产生,介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公共空间集群。新记《大公报》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主持下,不断献言献策,并对官吏进行监督,文人论政可视为“公共领域”的一种存在状态。本文以《大公报》为例,试析我们近代报刊的发展对建构“公共领域”形成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当下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报刊 公共领域 新记《大公报》 言论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对欧洲市民社
【摘要】对于灾难事故性事件来说,由于其具备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大性等特点,其较高的新闻价值使得很容易形成对灾难事故原因、现状及责任追究等的调查性报道。因此,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对灾难事故调查报道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新闻摘要和新闻事件两个方面对央视大火的两篇调查报道进行叙事学分析,从而探讨灾难事故类调查报道的报道模式。  【关键词】灾难事故 调查报道 叙事学 报道模式  法国文论家罗兰
【摘要】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政策、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把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拓展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公民权益的内涵,体现了文化发展中的民生价值理念,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惠民 农民工 精神文化    一、文化惠民是建设文明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