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离子液体密度为例的分子性质预测模型建模方法探讨

来源 :化工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子性质预测模型是针对特定应用需求筛选设计化学品的有力工具,然而诸多相关建模过程中的测试集划分、交叉验证、算法选择等关键环节普遍存在严谨性不足的问题,模型真实预测性能难以保证。以基团贡献法预测离子液体密度为例,探讨了分子性质预测模型建模过程中数据集划分和交叉验证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动基团划分方法并研究了数据集中基团涉及分子个数对预测精度的影响。通过对比五种回归算法(多重线性回归、岭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基于岭回归的基团贡献模型预测性能最佳,在由1078种离子液体、共计23034个数据点组成的数据集上得到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8%。
其他文献
离子液体(ILs)改性固体催化剂是一种构筑高效电催化界面的方法。为了研究ILs阳离子在催化剂中Pt表面对燃料电池中氧还原反应(ORR)性能的影响,本研究自主合成了两种疏水质子型ILs ([EIM][NTf2],[BIM][NTf2])和两种疏水非质子型ILs([EMIM][NTf2],[BMIM][NTf2]),并对商业化Pt/C进行改性。在本研究采用的咪唑类疏水ILs中,质子型ILs改性催化剂的
离子液体作为新一代绿色功能化溶剂,具有热稳定性高、电化学窗口宽和结构可调性等优点,近年来成为超级电容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作为碳前驱体、电解液和功能化辅助剂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在储能领域中的优势,总结了不同类型离子液体在超级电容器中的独特作用,对未来离子液体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离子液体是可以替代传统溶剂实现高效、低碳、清洁、循环新过程新技术的新型溶剂,在完成“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离子液体是一种典型的“软凝聚态物质(软物质)”,对它的认识和应用依赖于对其内部多尺度微观结构的研究,这需要以“凝聚态化学”的思想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即对离子液体体系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多层次的研究,进而实现对实际应用体系中传递过程和反应过程的调控。在
<正>2022年7月2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宣布其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周雍进研究员团队在甲醇生物转化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以甲醇酵母为细胞催化剂,通过结合适应性进化和理性代谢工程改造,实现了甲醇生物转化高效合成脂肪酸衍生物。研究团队在改造以多形汉逊酵母为宿主的内源代谢合成脂肪酸过程中,发现工程菌株在甲醇中无法生长。研究团队还发现,通过实验室适应性进化获得的驯化菌株,能够在甲醇中正常
期刊
在《推销员之死》中,作者阿瑟·米勒运用丰富的戏剧冲突和细腻的环境渲染创造出具有高度戏剧张力的故事,阐释了主人公威利·洛曼在自我欺骗的幻想之下出现了精神危机。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出发,对于威利·洛曼身上折射出迷惘的美国人在追求以金钱、社会地位、物质世界逐渐走向沮丧、绝望、死亡的悲剧性原因进行分析。
农村基层建设离不开党建工作的开展,农村党组织的思政工作能够推动农村群众积极向上发展态度,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人民的思想觉悟提升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农村建设发展同样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对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发展现状做出改革创新,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升作为切入点,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思想动力。
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不仅会导致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损失,严重的还可能会形成企业危机,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本文以现阶段企业常见的财务风险作为切入点,介绍了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强化重视、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监督落实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防范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通过Hummer法制备氧化石墨,超声剥离氧化石墨制备氧化石墨烯(GOs)。为提高聚氨酯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利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表面改性氧化石墨烯,制备功能化氧化石墨烯(MGOs)。采用一步自由发泡法制备聚氨酯/MGOs软泡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与热重分析(TG)探究其表面改性效果,研究不同组分的聚氨酯/MGOs软泡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力学性
离子液体作为兼具性能优异、环境友好的溶剂而备受关注。其不仅可替代传统易挥发、毒性大的有机溶剂,而且具有微观结构可调节性,这种可调节能力使其作为功能性辅料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本文阐述了离子液体的概念、分类、合成和性质。
新《证券法》对于禁止内幕交易制度的修改,本质上仍属于以技术完善为主导,难以根除其内在结构性缺陷,依然无法有效破解光大证券"乌龙指"案这样的实践难题。根本解决之道应是转换立法理念,以维护市场诚信作为规制进路,并据此进行制度重构。任何人不当使用任何对证券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未公开信息,均应受到禁止,而不论行为人的身份特征以及信息来源乃至是否实际发生交易结果。可能产生的规制过度风险可通过增加法定除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