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理论观点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振华:“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理论被称作“我国经典的档案学理论”。新中国的档案工作就是伴随着这一理论成长起来的,这一理论为新中国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本人也是由这一理论武装起来的档案工作者。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理论观点。
  一是档案和文件之间的转化关系是真的吗?档案和文件之间的转化关系是假的。文字材料(信息记录)在归档前后其自身根本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是人们的视角,转化是假象。
  二是“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这一理论观点有事实依据吗?这一理论观点没有事实依据,其依据的是假象。其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一样是伪科学。
  三是档案和文件到底是什么关系?档案和文件是文字材料的不同方面。文件是个性方面,档案是共性方面。档案和文件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四是有人会问:你说“档案和文件是文字材料的不同方面,文件是个性方面,档案是共性方面。档案和文件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你有证据吗?我有证据,但现在还不是提供的时候。
  沧海一粟:李振华先生,您的一些看法颇有道理,不过有些地方也不敢完全苟同。
  其一,您对“档案和文件之间的转化关系是真的吗?”的认识,我不敢苟同。我个人认为,尽管说所有的档案都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似乎绝对了点(因为有些档案,尤其是历史档案在转化为档案前似乎并非都是文件,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档案都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但就现行机关档案而言,“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这一理论似乎成立。因此,我觉得您的“档案和文件之间的转化关系是假的”的观点很值得商榷。至于您说的“文字材料(信息记录)在归档前后其自身根本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是人们的视角,转化是假象”,我是这样认为的:文件在整理归档前是零乱的、不系统的。而整理归档后形成的档案一般来说是系统的且有密切联系的文件,再说并非所有的文件都转化成了档案。从这个意义上讲,归档前的文件和归档后的档案“根本没有任何变化”似乎不太妥当,说“转化是假象”似乎也待商榷,因为明明一部分文件(经过整理归档)转化成了档案。
  其二,您对“‘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这一理论观点有事实依据吗?”的认识,我不敢苟同。我个人认为,因为并非所有的文件(主要是指现行机关文件)最终都转化为档案管理,只有“经过整理归档”的那部分文件才转化为档案管理,所以说“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这一理论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吧?!说其是“伪科学”似乎欠妥吧?
  其三,您对“档案和文件到底是什么关系?”的认识,我不敢苟同。我个人认为档案和文件是交叉关系,也就是说,文件中有一部分经过整理归档要转化为档案,但并非所有的文件最终都转化成了档案;档案中有一部分(主要是指现行机关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但并非所有的档案(尤其是历史档案)都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
  其四,至于证据,您没有提供,我也不敢臆测妄断。
  李振华:沧海一粟先生,我有问题向你请教!“档案和文件是交叉关系”,这部分有交叉关系的档案和文件,其每一个个体既是文件又是档案,就每一个个体而言,文件和档案是不是完全一样?
  沧海一粟:李振华先生。关于您对我的“档案和文件是交叉关系”观点而引发的“这部分有交叉关系的档案和文件,其每一个个体既是文件又是档案,就每一个个体而言,文件和档案是不是完全一样?”的反问,谈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
  我个人认为,就档案和文件交叉部分的每一个个体而言,回答文件和档案“完全一样”或“不一样”都似乎欠妥。因为这交叉部分的每一个个体,如果仅就其文字内容而言,归档前的“文件”和归档后的“档案”似乎可以说“完全一样”:但如果不加限制地说这交叉部分的每一个个体,归档前的“文件”和归档后的“档案”“完全一样”似乎又有点欠妥,因为中间毕竟经过了“归档”程序。
  李振华:沧海一粟先生,我再有一问题请教,归档后的文件还是不是文件?
  沧海一粟:李振华先生,我个人认为,就“归档后的文件还是不是文件?”这一问题,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李先生都不会满意,会给以反驳。仅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讲,“归档后的文件是文件”似乎无可争议,就像“犯了罪的人是人”、“打了败仗后的军队是军队”等一样。但回答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能仅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考虑。我们不是常骂“犯了罪的人”“还算是个人吗?”、常骂“打了败仗后的军队”“还算是军队吗?”照此类推的话,回答“归档后的文件是文件”又似乎欠妥。可若回答“不是”吧,实际工作中的“案卷文件目录”、“卷内文件目录”乃至“归档文件目录”中的“文件”我们又无法自圆其说地解释清楚。至于“归档后的文件还是不是文件?”我确实很难给李先生一个我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答案,如果李先生非逼着我回答“是”还是“不是”的话,我只能回答三个字:“曾经是”,这样的回答显然李先生不会满意。最后还是请李先生揭开谜底吧!
  李振华:沧海一粟先生,我认为搞学术研究最主要的是能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也许并不难,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问题即使解决了,能不能被认可也是问题。档案和文件的关系问题,我们的先人已给我们作过交代,我已解读了一次(见“读书有感”一帖),不敢刻意坚持,惟恐解读有误愧对先人。档案和文件到底啥关系,你最好自己解读《柳边纪略》卷三中:“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日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日档案、日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这段记载。
  沧海一粟:李振华先生,刚才拜读了你的《读书有感——再谈档案和文件的关系》一帖,你对“档案和文件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精彩解读我很欣赏,可谓独辟蹊径的一家之言,和刘东斌先生的“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有点相像,我建议你就此写一篇详细阐述你的这种新观点的有深度的理论文章,我相信一定会引起轰动,也一定会和“刘文”一样引起许多档案界同仁争鸣的。
  李振华:文件是物化的信息。自身性质可以认为是不变的,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主要是由事物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既然文件自身性质不变,它就不可能转化为档案:故“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理论观点必定不成立。
  沧海一粟:李振华先生,你的“文件是物化的信息,自身性质可以认为是不变的,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主要是由事物自身 的性质决定的,既然文件自身性质不变,它就不可能转化为档案”的观点我不敢完全苟同。按照你的观点是不是可以说“文件属于自身性质不变的一事物,不可能向另一事物(档案)转化”。那么,请问李先生,档案是否属于自身性质不变的一事物,是否有可能向另一事物(文件)转化?根据你《读书有感——再谈档案和文件的关系》一帖中对“档案和文件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精彩解读,是否可以说:“文件这个个性是由档案这个共性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文件是由档案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果真如此的话,是否可以说你的这一观点和刘东斌先生的“档案形成在前,是文件的前身,文件则是档案的复制件”的观点“不谋而合”?
  李振华:沧海一粟先生,我认为“档案和文件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观点和“档案形成在前,是文件的前身,文件则是档案的复制件”的观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人和男人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能说“男人是由人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吗?我认为档案和文件的关系也应同理而论。
  沧海一粟:李振华先生,按照你的这种观点,档案和文件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和男人的关系一样。一般来说,人所具有的特性,男人也应该具有:人不一定是男人,但男人一定是人。同理,一般来说,档案所具有的特性,文件也应该具有:档案不一定是文件,但文件一定是档案。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档案不一定是文件,但文件一定是档案”的结论。若此结论成立的话,长期以来档案部门一直反对的“有文必档”看来是反对错了,是不是应该赶紧为“有文必档”“平反昭雪”?
  李振华:沧海一粟先生,我认为“文件一定是档案”和“有文必档”是两码事。“有文必档”中的档,我理解是指归档保存的意思,文件都是档案也不一定都必须保存,有保存价值的存,没保存价值的不存,所以我认为即使“文件一定是档案”成立,也没有为“有文必档”“平反昭雪”的必要!你说呢?
  沧海一粟:李振华先生,我赞同你的“文件一定是档案”和“有文必档”是两码事的观点,你对“有文必档”中的“档”的理解(是指归档保存的意思)我也没有异议,但对你的“文件都是档案也不一定都必须保存,有保存价值的存,没保存价值的不存”的说法不敢苟同。根据《档案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的规定,我觉得判断是不是档案应以“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等为条件,果真如此的话,是不是可以说档案都是有保存价值的,当然保存价值的大小是有区别的。
  李振华:沧海一粟先生,我认为档案有学术意义上的和实践意义上的——即有广义、狭义之分。“文件一定是档案”,这里的档案是学术意义上的(广义的),《档案法》中的档案是实践意义上的(狭义的),理论上讲狭义的档案应是广义档案的子集。把“有保存价值的”作为狭义档案本质属性的一个方面应该没什么问题。
  沧海一粟:同意李先生对档案有学术意义上的和实践意义上的——即有广义、狭义之分的解读。
  
  (摘自《档案界》网站)
其他文献
作为档案众多门类中的房产档案,是企业房产管理部门在房屋产权转移、房屋变更等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房产历史记录,是房产管理工作的真实记载和重要依据。随着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如何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房产档案管理相结合,提高房产档案的利用价值,已经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在企业建立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困难  1.1领导重视不足。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认
介绍了湘钢对转炉钢渣采用红渣倾翻打水自淬预处理及机械加工处理生产渣钢及烧结溶剂料的工艺、生产设施及投资情况,通过这一实践,除可回收大量铁资源处,还可降低环境污染,年节支
650 成品轧机的精度已不能满足要求,为适应目前形势,把成品轧机的辊身长度由 1 800 mm 缩短至 1 200 mm,以减少轧辊的挠曲变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是一种爱好,一种心境,物不在大,精美为上;器不在古,殊巧则名。  烟标,是伴随着卷烟的生产问世、衍变和发展的。收藏中所称的烟标,其特点一是印刷的卷烟包装物大版品;二是经过裁剪但未实际包装过的新品;三是已包装过的品相较好的包装品。通常指香烟的直接包装盒,俗称烟盒皮。  烟标收藏位列集邮、火花之后,高居我国民间三大平面艺术收藏品种的第三位。  烟草制品有卷烟(香烟)、雪茄烟
介绍了安钢第三炼钢厂板坯连铸的计算机辅助质量保证系统的组成及其应用情况.该系统运行效果良好,达到了设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