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和基本职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宣传工作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唱响建设新农村的主旋律,努力在建设新农村的大局中更加有所作为。
创新理论武装,加强思想引领
思想理论是基础,是保证。而创新是探求新知、推动发展、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的实践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宣传,使之为人们所掌握并用以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实践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为此,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学技术、领导科学等基础知识,引导广大干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研究,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探索,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研讨活动,全面解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认真回答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营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思想环境。三是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冬训、基层党员干部轮训等经常性理论普及工作。四是创新理论宣传的载体、形式和机制,改变传统的理论宣传工作做报告、搞辅导等老套套,把宣讲者与群众摆在平等的位置,面对面、心连心。通过组织新农村教育宣讲团、典型事迹报告团、科技文化“三下乡”等集中宣讲活动,把中央和地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的干部群众讲清楚、讲明白,使广大农村的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和措施,激励和引导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五是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大力组织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向农民传授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创业致富的本领。
创新社会宣传,加强舆论引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今后很长时期内都是全党工作、特别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重点。宣传工作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开阔视野、拓展内容、拓展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功能,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旋律。一方面,深入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观念、新探索,深入宣传社会各方面支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决策、新举措,深入宣传农民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深入发掘、总结、宣传各地建设新农村的新成就、新典型,及时发现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树立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弘扬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的良好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另一方面,加强舆论监督,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实践,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维护农民利益的舆论力量和社会力量,保证中央和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切实保证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创新思想建设,加强精神激励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应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适应新形势,研究新课题,探索新方法,通过家庭、学校、基层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农村进行道德教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到全体农民群众的头脑之中。密切关注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不断调整工作重点,及时发现农民群众暴露出的思想苗头和不良倾向,从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增加为群众所关心、所欢迎的思想教育内容,为群众解疑释惑,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改变过去单一的“舆论灌输”,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法纪意识、文化科技、生产技能等面向广大农村群众的教育培训和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与为干部群众办好事、实事结合起来,营造有利于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思想文化环境。创新创建工作思路,创新文明教育载体,丰富创建工作内容,加强对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观念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培养、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迷信愚昧,革除赌博等陋习,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深入扎实的各种创建活动,在广大农村形成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村容整洁优美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农村的文明风尚。开展“弘扬农村文明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文明户、科技示范户、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等文明典型评选,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创新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熏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又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整合其他各种文化,抵制和消除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影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繁荣农村文化,创新文化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用健康文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把思想宣传、道德教育、知识普及、体育活动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农村文化活动中,开展农村文化展演、农民艺术节等活动,繁荣集镇文化、村落文化、广场文化。积极帮助农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创新文化下乡活动的机制和内容。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把握农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创造出更多倡导美好生活、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产品。同时,及时发现和培养一批农民文化工作者,帮助他们提高文化艺术素养,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繁荣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创新文化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政策调控,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大对现有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理顺和完善体制,使其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作者系中共启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
创新理论武装,加强思想引领
思想理论是基础,是保证。而创新是探求新知、推动发展、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的实践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宣传,使之为人们所掌握并用以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实践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为此,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学技术、领导科学等基础知识,引导广大干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研究,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探索,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研讨活动,全面解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认真回答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营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思想环境。三是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冬训、基层党员干部轮训等经常性理论普及工作。四是创新理论宣传的载体、形式和机制,改变传统的理论宣传工作做报告、搞辅导等老套套,把宣讲者与群众摆在平等的位置,面对面、心连心。通过组织新农村教育宣讲团、典型事迹报告团、科技文化“三下乡”等集中宣讲活动,把中央和地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的干部群众讲清楚、讲明白,使广大农村的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和措施,激励和引导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五是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大力组织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向农民传授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创业致富的本领。
创新社会宣传,加强舆论引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今后很长时期内都是全党工作、特别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重点。宣传工作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开阔视野、拓展内容、拓展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功能,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旋律。一方面,深入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观念、新探索,深入宣传社会各方面支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决策、新举措,深入宣传农民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深入发掘、总结、宣传各地建设新农村的新成就、新典型,及时发现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树立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弘扬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的良好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另一方面,加强舆论监督,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实践,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维护农民利益的舆论力量和社会力量,保证中央和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切实保证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创新思想建设,加强精神激励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应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适应新形势,研究新课题,探索新方法,通过家庭、学校、基层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农村进行道德教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到全体农民群众的头脑之中。密切关注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不断调整工作重点,及时发现农民群众暴露出的思想苗头和不良倾向,从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增加为群众所关心、所欢迎的思想教育内容,为群众解疑释惑,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改变过去单一的“舆论灌输”,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法纪意识、文化科技、生产技能等面向广大农村群众的教育培训和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与为干部群众办好事、实事结合起来,营造有利于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思想文化环境。创新创建工作思路,创新文明教育载体,丰富创建工作内容,加强对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观念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培养、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迷信愚昧,革除赌博等陋习,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深入扎实的各种创建活动,在广大农村形成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村容整洁优美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农村的文明风尚。开展“弘扬农村文明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文明户、科技示范户、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等文明典型评选,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创新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熏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又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整合其他各种文化,抵制和消除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影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繁荣农村文化,创新文化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用健康文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把思想宣传、道德教育、知识普及、体育活动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农村文化活动中,开展农村文化展演、农民艺术节等活动,繁荣集镇文化、村落文化、广场文化。积极帮助农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创新文化下乡活动的机制和内容。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把握农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创造出更多倡导美好生活、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产品。同时,及时发现和培养一批农民文化工作者,帮助他们提高文化艺术素养,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繁荣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创新文化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政策调控,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大对现有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理顺和完善体制,使其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作者系中共启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