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与自我的关系主要涉及人的内心成长问题。本文依据群体互动的角色担当、特定语境的完整体验和触动内心的个性表达三个基本原则,从理想、意志、情绪、思维、行为五个方面,探究了人与自我的教育教学问题。语言教育首先要注意理想教育,即引导学生思考“做什么人”的问题,进而加强人生前行的坚持力,即解决毅力和意志问题。在此基础上,语言教育有必要把情绪发展视为人生教育的重要主题,探索健康情绪培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从文本内容的价值、底蕴和章法上推进思维教育,并把各方面的努力落实在行动之中。坚持在这五个方面推进英语课程,旨在实现学生内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自我;内心成长;案例分析
引言
心理学家(米德,2015)认为,自我的发展是基于语言的。所以,研究自我就与语言教育直接相关。从教育的角度看,人与自我的关系涉及的是人的内心成长问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理想、意志、情绪、思维、行为。在每一个内心事件中,这五个方面总是交织在一起。健康的自我就是这五个方面的协调运作,任何一方面薄弱或出现问题,自我也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每一时刻都会面临这五个方面的不协调,都会面临自我问题的不断解决,由此构成自我的修养过程。坚持这样的持续修养,保持健康的自我状态,我们的学生就会不断地成长。
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每天都会遇到上述五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行动中往往更为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所以关于自我成长的这些重要问题就可能被忽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问题提到日常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在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随时锻炼这五个方面的品质。这就在育人方面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做到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锻炼学生的品格,需要贯彻新的教学精神,这些精神应当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三个基本原则

1.坚持群体互动的角色担当
学生的学校学习是在班集体内进行的,每个学生都应当在这个集体中有自己的角色担当。什么叫“角色担当”?就是让每个学生的内心都要想到集体、关注集体、卷入集体,负起对集体的责任。这样的担当应当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运作中体现这样的担当。这一效果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活动来达成。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工作自我概念”(working self-concept),指的是在任何特定情境和时刻的自我(Markus, Kunda, 1986)。课堂的情境和时刻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具体情境与时刻,也是塑造和培育健康自我的特定机遇。自我的健康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群体的运作之中。达到这样的角色担当,就要改进课堂活动,让学生的内心生成并巩固特定的角色担当。
2.坚持特定语境的完整体验
语言学习可分为四个学习水平,第一个仅仅涉及语词,第二个涉及意义的一般认知,第三个是触动了情绪情感,第四个则是激活人的完整内心。语言学习只有达到第三个和第四个水平,才会触动自我的深层。脑科学告诉我们,达到第四层次,需要特定语境的完整激活。这样的完整激活是以大脑的情绪状态(emotional state)、情绪特质(emotional traits)、情绪人格(emotional personality)和情绪气质(temperament)为基础的,神经心理学家(戴维森,贝格利,2015)统称之为“情绪风格(emotional style)”。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在个性化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努力推进特定语境的完整体验。
3.堅持触动内心的个性表达
课堂上有多种类型的话语,粗略地区分,有两大类,一类是没有触动内心的表层话语,另一类则是触动内心的深层话语。教师长期依照既定的程序、使用趋于一致的话语进行教学,采取固定模式的行为实施教学活动,就很容易使表层话语成为课堂常态,这样的课堂很难触动学生的内心,也就很难激发起自我的深层活动。所以,我们要改进课堂状况,就要让学生真正担当起特定角色,进入特定语境,产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并激发他们在这样的体验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话语表达。语言的课堂只有用这样的办法激发起自我的真实活动,激发起自我的真实表现,激发起自我的个性表达,才能取得真正的育人效果。在个性化的语言运用方面,我们有必要把艺术活动引入语言课堂教学,因为,艺术可以促进健康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认知的发展(Eisner, 1998)。
新的课堂教学应当根据以上这三个原则来提升课堂活动的创新水平,让学生的自我在这些特定活动中经历一番情绪的磨炼,经历一番思维的波澜,经历一番实际生活的真实体验。下面,我结合教材语篇和典范阅读材料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实现这样的特定经历。
案例分析
1. 贯彻理想教育的活动设计
理想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包括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教育。归根到底,理想教育是引导学生思考“做什么人”的问题,更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做什么人”的问题。在语言教育中,理想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引介理想人物的动人故事。在外研版教材《英语》(新目标)九(上)M3U2 “There were few doctors, so he had to work very hard on his own.”里,有一篇实施理想教育的好材料:介绍白求恩大夫(见图1)。
通常教师会围绕这篇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的活动,如果从理想教育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我们不应仅仅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阅读理解课文本身的信息内容,这样做实际上没有超出语言学习的既定范围。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到主人公的真实生活,具体做法如下:
Activity 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Dr Norman Bethune? (1) From the text, I k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y Internet, I k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I k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tivity 2: Search data for Dr Norman Bethune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tivity 3: Write about Dr Norman Bethu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这个连续活动,需要师生进行真实的身心投入,学生在课文的引领下深入探究白求恩的人生经历,他们会发现更多的感人事迹和生动故事,这是需要用真实的心灵去体验的。

2. 贯彻意志教育的活动设计
理想教育与意志教育應当结合起来实施。意志主要指的是做事的坚持力,最好的理想也需要巨大的坚持力做支撑,而且,二者都是人的内心力量。语言的课堂应当大力加强内心坚持力的培育。下面这篇文章是外研版高中教材《英语》(第五册)M2 “A Job Worth Doing”中的文章The human traffic signal是坚持力的很好例证(见图2)。
此文中的主人公坚持指挥危险道路的车辆,依靠的是强大内心驱动力,重在长久地坚持。教师要想使学生从文章的研读中真正获得意志力的感染,需要把这个故事和学生的现实体验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启发学生讲自己的故事。建议做如下的活动设计:
Activity 1: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 Have a discussion in groups.
Student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udent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udent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为小组讨论的记录格式示意。)
Activity 2: Will you tell another story of this topi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学生的个人写作活动。教师针对这项活动,应当提出具体要求,其中要特别强调讲述真实的故事,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构思时间。为了唤起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还可以讲自己或其他朋友的相关故事,以便激发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Activity 3: Assess the students’ stories in groups.
学生自己写出的故事是否符合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否突出了故事人物的意志和坚持力,这需要小组的合作评议。学生在认真的小组评议中会进一步深化对于“意志”和“坚持力”的理解,并把这种人生品质融入自己的现实生活。
3.贯彻情绪教育的活动设计
情绪发展是人生教育的重要主题,好的文学作品是情绪教育的良好素材,文学鉴赏则是情绪培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经历和体验情感教育过程,教师的情感教育意识和教学设计方式具有关键作用。语言教学中的情绪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教师情绪的真实卷入。由此,学生才有可能和老师达成某种情绪的共享。接下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知语篇所涉及的特定情绪,并融入生活的实际情境,最后则可以实现情绪的有效调控。下面,我们以一个著名文学作品Anne of Green Gables的片段来说明情绪教育的过程及效果,案例材料来自外研版高中教材《英语》(第十册)(见图3)。
处理这个文学片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文学鉴赏的策略。两种策略的情绪卷入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语言学习策略注重对语篇的语言知识处理和阅读理解技能的锻炼,在此种教学策略里,学生个人的情绪卷入通常只会停留在课堂学习的一般水平上,情绪的深层不会被激活;文学鉴赏的策略则有所不同,如果教师引领得当,学生的阅读便有可能被引入情绪的深层,一种身心的卷入就会发生,真实的情绪教育也就能够实现。依照文学鉴赏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就本篇章做以下事情:
(1)教师的情绪卷入
情感教育首先发生在人与人的直接互动之中,所以,教师应当真实卷入这个文学片段的阅读。为此,教师有必要研读这个文学片段的背景资料,并适当地选读这部名著Anne of Green Gables的某些篇章。由于这部著作大部分是真实陈述,而不是虚构,所以,这样的选读能够较快较好地激活教师的真实情绪。在语篇教学中,教师真实的情绪卷入,是实施本篇情感教育的基础。
(2)师生的情绪共享
实现本语篇的情绪共享需要三个条件:学生受到本篇背景信息的感染;教师的情绪感染;师生在本篇阅读中的情绪契合。为此,教师应当事先引导学生对于本选篇的作者及作品进行一番探究,其中包括:看这部著作的原本,研究作者的背景材料,接受相关图片或画片的感染,了解著作的某些情节。师生的情绪共鸣应当建立在对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探究的基础之上。 (3)师生的情绪认知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绪包含三个成分:认知,行动和体验(卡拉特,2011)。师生的情绪共享是一种情绪的体验过程,而情绪认知首先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随机的感性认识,教育者有必要使这样的随机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水平。学生在文学鉴赏过程中存在对两类情绪的理性认知:一类是对作品中的人物情绪的认知,另一类则是学习者对于自身情绪反应的认知。后一类情绪认知具有“映射”的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推己及人和由人及己的双向认知过程。这样的情绪认知经历可以拓宽学生的心理感受视野,增强对自我情绪的理性辨认与区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情绪认知水平。

(4)学会情绪调控
我们还可以在情绪认知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情绪体验提升到情绪调控的水平,这是情绪教育的重要目标。本篇主人公的话语表现是十分独特的,反映了主人公的典型性格和典型表现。学生可以在认知这一表现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而且可以谈及自己在此语境中可能会是怎样的表现。
4.贯彻思维教育的活动设计
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形态决定着思维形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思维形态,但在基本性质上,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具有共性(Sternberg,2004)。这两种观点都承认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教育应当贯穿着思维教育。
有深度的文本阅读才有可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这里所说的“深度”主要指三件事:其一是论题有价值,其二是内容有底蕴,其三是修辞有章法。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依据这三个要点精心选篇。下面这篇短文具备这三个要点,比较适合思维训练。
用这个短文实施思维教学可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于语篇信息的理解性思维训练
这是语篇理解的惯常活动,要求学生只就语篇内容进行探究,不超出作者的思维限度。这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思维训练活动,特征是囿于语篇本身,探寻作者思路。应当说,这是语言教学的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也是开展深一步思维训练的前提。这种理解性思维活动更多卷入的是基于语篇信息的规范逻辑推导活动,教师的任务重在精准理解,而不在自由拓展。
第二层次:基于语篇主题的审辨性思维训练
在语篇理解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展开审辨性思维訓练。这样的训练仍然和语篇有关,是在语篇主题之下展开的思维训练活动。这时,学生需要打开思路,超越语篇范围,发挥思维的自主性,实施更大范围的主题研讨。这个水平的审辨性思维有几个特征:分析和评议作者的看法;基于作者讨论的问题,但不一定认同作者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赞同、质疑或修正;引申出新的结论或提出疑问。这样的审辨性思维训练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教师不要让学生一直期待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而应当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第三层次: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
在这个层次上,本语篇的功能是提出问题,而思维活动的目标则是实施问题解决。实施问题解决,实际上是在真实生活层面上训练审辨性思维活动,有五个经典步骤:意识到问题、表征问题、提出假设、实施问题解决步骤、完成本轮次的问题解决。教师应当依照这样的经典步骤进行审辨性思维训练,因此就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更清楚的步骤推进。如果有必要,教师还可以增加新的阅读篇章,但要注意,所增篇章的主旨必须完全与设定的问题吻合;更为自主的学习,还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选取语篇,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探究。
教师应当注意到,对于某一语篇,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语境,自主地安排课堂活动的时间,并选择思维训练层次。一般而言,第一层次花费时间较少,第三层次的活动需要较多的时间,甚至可以在一周内连续进行问题解决。
5.贯彻行为教育的活动设计
广义地说,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教育是可以贯穿在任何活动中的,换句话说,教师在任何活动中都应当实施必要的行为教育,课堂中师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特殊地说,教师可以借助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行为教育。我们从卡耐基(Dale Carnegie)的 Public Speaking for Success 一书中摘取了一段:
Every time you speak, you determine the attitude of your audience toward what you say.
The speaker who tries to be very serious or very witty may easily fail, but the speaker who appeals to his audience with real conviction never fails.
The essence of a good speaker is that the speaker really has something he or she wants to say.
Think over your facts, and burn their real importance into your mind. Try your own enthusiasm before you attempt to convince others.
Establish a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your head and your heart.
The big thing in a speech is not the words spoken but the spirit of the person behind the words. Try your best to develop earnestness, to feel enthusiastic, act enthusiastic.
Don’t weaken your speech with“weasel”words such as“it seems to me,” “in my humble opinion.”
这是卡耐基提出的公众演讲的八条行为技巧。读懂这八条技巧可能只需要一节英语课的时间,但是,如果在行为上落实这八项演讲技能,则需要一系列的行为训练。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行为教育概括为以下要点:
(1)感知演讲标准
教师选取符合卡耐基演讲标准的典型样本向学生展示。展示之前,教师首选引导学生阅读上述公众演讲标准,然后,即可向学生展示演讲的样本。第一遍是全程展示,第二遍则加入教师的随机点评,体现八个要点,第三遍再次展示演讲全程。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旨在进行初步体验。最后,教师向学生告知演讲行为训练的分步程序。
(2)实施单项训练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演讲的实际水平确定行为训练重点,然后实施单项训练活动,即依照八项技能,分别进行演练。这样的演练应当分小组进行。而且,我们要注意到,不同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讲话习惯,所以,现场表现也是多样的。教师应当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训练指导。
(3)尝试专项叠加
单项训练大体完成后(不一定谋求全部达标,允许不同人有不同水平的表现),即可开始进行叠加训练:A 项目完成后,加入B,实施A+B的训练,然后,加入C,实施A+B+C的训练,并依次叠加。教师应首先进行示范,然后分小组进行训练。
(4)巩固叠加成效
以小组为单位的“叠加训练”要进行几次才能完成,接下来,则通过具体的演讲样本,进行叠加的巩固性训练,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当众进行演示,教师则要对叠加训练表现较弱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
(5)推进行为整合
疊加型的行为训练需要一个逐渐巩固的过程,在巩固中,学生通过反复训练,以实现各项技能的整合,由此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演讲表现。
(6)训练成果展示
如此依照程序的行为训练会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展示这样的成果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行为训练的热情。所以,在完成了一个训练程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成果展示机会,比如举行一次演讲比赛。
读者了解了上述训练程序后,也许会提出一个问题:只有分步骤的连续训练,我们才能取得明显的训练成果,但是,从时间分配上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此类行为训练?如果知道一些大脑的自主工作原理,我们就会懂得,行为学习的效率并不是匀速推进的。有的神经科学家说,We are our brains(Swaab, 2014)。 这意味着,我们的脑本身就是自主发展的主体,当学习者体验到了行为操作过程的模式后,脑的自主学习机制就会个性化方式高效率地自主推进,一旦形成习惯,其他行为程序的习得也会更为高效地生成。
总结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首先提出 Self 的概念的是米德,为此,他提出 “I”和“Me”的概念,这对概念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了Self 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认知发展中,儿童要持续地体验所有生活语境中的“I”和“Me”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就包含着“我如何待人?”和“人如何待我?”这类基本的社会认知问题。由此即构成语言学习中的主题:人与自我的关系。
参考文献
Eisner, E. 1998. Does experience in the arts boost academic achievement?[J] An Education, 51(1): 7-12
Markus, H., and Kunda, Z. 1986. Stability and malleability of the selfconcept[J]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858-866
Sternberg,R. J., 2004. Psychology.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Swaab, D., 2014. We Are Our Brains[M]. London: Penguin Group.
理查德·戴维森,沙伦·贝格利,2015. 大脑的情绪生活:大脑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感受和生活[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 2015.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詹姆斯·卡拉特,2011. 生物心理学[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关键词:自我;内心成长;案例分析
引言
心理学家(米德,2015)认为,自我的发展是基于语言的。所以,研究自我就与语言教育直接相关。从教育的角度看,人与自我的关系涉及的是人的内心成长问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理想、意志、情绪、思维、行为。在每一个内心事件中,这五个方面总是交织在一起。健康的自我就是这五个方面的协调运作,任何一方面薄弱或出现问题,自我也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每一时刻都会面临这五个方面的不协调,都会面临自我问题的不断解决,由此构成自我的修养过程。坚持这样的持续修养,保持健康的自我状态,我们的学生就会不断地成长。
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每天都会遇到上述五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行动中往往更为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所以关于自我成长的这些重要问题就可能被忽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问题提到日常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在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随时锻炼这五个方面的品质。这就在育人方面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做到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锻炼学生的品格,需要贯彻新的教学精神,这些精神应当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三个基本原则

1.坚持群体互动的角色担当
学生的学校学习是在班集体内进行的,每个学生都应当在这个集体中有自己的角色担当。什么叫“角色担当”?就是让每个学生的内心都要想到集体、关注集体、卷入集体,负起对集体的责任。这样的担当应当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运作中体现这样的担当。这一效果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活动来达成。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工作自我概念”(working self-concept),指的是在任何特定情境和时刻的自我(Markus, Kunda, 1986)。课堂的情境和时刻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具体情境与时刻,也是塑造和培育健康自我的特定机遇。自我的健康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群体的运作之中。达到这样的角色担当,就要改进课堂活动,让学生的内心生成并巩固特定的角色担当。
2.坚持特定语境的完整体验
语言学习可分为四个学习水平,第一个仅仅涉及语词,第二个涉及意义的一般认知,第三个是触动了情绪情感,第四个则是激活人的完整内心。语言学习只有达到第三个和第四个水平,才会触动自我的深层。脑科学告诉我们,达到第四层次,需要特定语境的完整激活。这样的完整激活是以大脑的情绪状态(emotional state)、情绪特质(emotional traits)、情绪人格(emotional personality)和情绪气质(temperament)为基础的,神经心理学家(戴维森,贝格利,2015)统称之为“情绪风格(emotional style)”。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在个性化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努力推进特定语境的完整体验。
3.堅持触动内心的个性表达
课堂上有多种类型的话语,粗略地区分,有两大类,一类是没有触动内心的表层话语,另一类则是触动内心的深层话语。教师长期依照既定的程序、使用趋于一致的话语进行教学,采取固定模式的行为实施教学活动,就很容易使表层话语成为课堂常态,这样的课堂很难触动学生的内心,也就很难激发起自我的深层活动。所以,我们要改进课堂状况,就要让学生真正担当起特定角色,进入特定语境,产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并激发他们在这样的体验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话语表达。语言的课堂只有用这样的办法激发起自我的真实活动,激发起自我的真实表现,激发起自我的个性表达,才能取得真正的育人效果。在个性化的语言运用方面,我们有必要把艺术活动引入语言课堂教学,因为,艺术可以促进健康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认知的发展(Eisner, 1998)。
新的课堂教学应当根据以上这三个原则来提升课堂活动的创新水平,让学生的自我在这些特定活动中经历一番情绪的磨炼,经历一番思维的波澜,经历一番实际生活的真实体验。下面,我结合教材语篇和典范阅读材料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实现这样的特定经历。
案例分析
1. 贯彻理想教育的活动设计
理想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包括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教育。归根到底,理想教育是引导学生思考“做什么人”的问题,更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做什么人”的问题。在语言教育中,理想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引介理想人物的动人故事。在外研版教材《英语》(新目标)九(上)M3U2 “There were few doctors, so he had to work very hard on his own.”里,有一篇实施理想教育的好材料:介绍白求恩大夫(见图1)。
通常教师会围绕这篇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的活动,如果从理想教育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我们不应仅仅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阅读理解课文本身的信息内容,这样做实际上没有超出语言学习的既定范围。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到主人公的真实生活,具体做法如下:
Activity 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Dr Norman Bethune? (1) From the text, I k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y Internet, I k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I k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tivity 2: Search data for Dr Norman Bethune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tivity 3: Write about Dr Norman Bethu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这个连续活动,需要师生进行真实的身心投入,学生在课文的引领下深入探究白求恩的人生经历,他们会发现更多的感人事迹和生动故事,这是需要用真实的心灵去体验的。

2. 贯彻意志教育的活动设计
理想教育与意志教育應当结合起来实施。意志主要指的是做事的坚持力,最好的理想也需要巨大的坚持力做支撑,而且,二者都是人的内心力量。语言的课堂应当大力加强内心坚持力的培育。下面这篇文章是外研版高中教材《英语》(第五册)M2 “A Job Worth Doing”中的文章The human traffic signal是坚持力的很好例证(见图2)。
此文中的主人公坚持指挥危险道路的车辆,依靠的是强大内心驱动力,重在长久地坚持。教师要想使学生从文章的研读中真正获得意志力的感染,需要把这个故事和学生的现实体验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启发学生讲自己的故事。建议做如下的活动设计:
Activity 1: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 Have a discussion in groups.
Student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udent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udent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为小组讨论的记录格式示意。)
Activity 2: Will you tell another story of this topi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学生的个人写作活动。教师针对这项活动,应当提出具体要求,其中要特别强调讲述真实的故事,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构思时间。为了唤起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还可以讲自己或其他朋友的相关故事,以便激发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Activity 3: Assess the students’ stories in groups.
学生自己写出的故事是否符合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否突出了故事人物的意志和坚持力,这需要小组的合作评议。学生在认真的小组评议中会进一步深化对于“意志”和“坚持力”的理解,并把这种人生品质融入自己的现实生活。
3.贯彻情绪教育的活动设计
情绪发展是人生教育的重要主题,好的文学作品是情绪教育的良好素材,文学鉴赏则是情绪培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经历和体验情感教育过程,教师的情感教育意识和教学设计方式具有关键作用。语言教学中的情绪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教师情绪的真实卷入。由此,学生才有可能和老师达成某种情绪的共享。接下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知语篇所涉及的特定情绪,并融入生活的实际情境,最后则可以实现情绪的有效调控。下面,我们以一个著名文学作品Anne of Green Gables的片段来说明情绪教育的过程及效果,案例材料来自外研版高中教材《英语》(第十册)(见图3)。
处理这个文学片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文学鉴赏的策略。两种策略的情绪卷入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语言学习策略注重对语篇的语言知识处理和阅读理解技能的锻炼,在此种教学策略里,学生个人的情绪卷入通常只会停留在课堂学习的一般水平上,情绪的深层不会被激活;文学鉴赏的策略则有所不同,如果教师引领得当,学生的阅读便有可能被引入情绪的深层,一种身心的卷入就会发生,真实的情绪教育也就能够实现。依照文学鉴赏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就本篇章做以下事情:
(1)教师的情绪卷入
情感教育首先发生在人与人的直接互动之中,所以,教师应当真实卷入这个文学片段的阅读。为此,教师有必要研读这个文学片段的背景资料,并适当地选读这部名著Anne of Green Gables的某些篇章。由于这部著作大部分是真实陈述,而不是虚构,所以,这样的选读能够较快较好地激活教师的真实情绪。在语篇教学中,教师真实的情绪卷入,是实施本篇情感教育的基础。
(2)师生的情绪共享
实现本语篇的情绪共享需要三个条件:学生受到本篇背景信息的感染;教师的情绪感染;师生在本篇阅读中的情绪契合。为此,教师应当事先引导学生对于本选篇的作者及作品进行一番探究,其中包括:看这部著作的原本,研究作者的背景材料,接受相关图片或画片的感染,了解著作的某些情节。师生的情绪共鸣应当建立在对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探究的基础之上。 (3)师生的情绪认知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绪包含三个成分:认知,行动和体验(卡拉特,2011)。师生的情绪共享是一种情绪的体验过程,而情绪认知首先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随机的感性认识,教育者有必要使这样的随机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水平。学生在文学鉴赏过程中存在对两类情绪的理性认知:一类是对作品中的人物情绪的认知,另一类则是学习者对于自身情绪反应的认知。后一类情绪认知具有“映射”的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推己及人和由人及己的双向认知过程。这样的情绪认知经历可以拓宽学生的心理感受视野,增强对自我情绪的理性辨认与区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情绪认知水平。

(4)学会情绪调控
我们还可以在情绪认知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情绪体验提升到情绪调控的水平,这是情绪教育的重要目标。本篇主人公的话语表现是十分独特的,反映了主人公的典型性格和典型表现。学生可以在认知这一表现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而且可以谈及自己在此语境中可能会是怎样的表现。
4.贯彻思维教育的活动设计
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形态决定着思维形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思维形态,但在基本性质上,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具有共性(Sternberg,2004)。这两种观点都承认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教育应当贯穿着思维教育。
有深度的文本阅读才有可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这里所说的“深度”主要指三件事:其一是论题有价值,其二是内容有底蕴,其三是修辞有章法。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依据这三个要点精心选篇。下面这篇短文具备这三个要点,比较适合思维训练。
用这个短文实施思维教学可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于语篇信息的理解性思维训练
这是语篇理解的惯常活动,要求学生只就语篇内容进行探究,不超出作者的思维限度。这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思维训练活动,特征是囿于语篇本身,探寻作者思路。应当说,这是语言教学的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也是开展深一步思维训练的前提。这种理解性思维活动更多卷入的是基于语篇信息的规范逻辑推导活动,教师的任务重在精准理解,而不在自由拓展。
第二层次:基于语篇主题的审辨性思维训练
在语篇理解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展开审辨性思维訓练。这样的训练仍然和语篇有关,是在语篇主题之下展开的思维训练活动。这时,学生需要打开思路,超越语篇范围,发挥思维的自主性,实施更大范围的主题研讨。这个水平的审辨性思维有几个特征:分析和评议作者的看法;基于作者讨论的问题,但不一定认同作者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赞同、质疑或修正;引申出新的结论或提出疑问。这样的审辨性思维训练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教师不要让学生一直期待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而应当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第三层次: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
在这个层次上,本语篇的功能是提出问题,而思维活动的目标则是实施问题解决。实施问题解决,实际上是在真实生活层面上训练审辨性思维活动,有五个经典步骤:意识到问题、表征问题、提出假设、实施问题解决步骤、完成本轮次的问题解决。教师应当依照这样的经典步骤进行审辨性思维训练,因此就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更清楚的步骤推进。如果有必要,教师还可以增加新的阅读篇章,但要注意,所增篇章的主旨必须完全与设定的问题吻合;更为自主的学习,还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选取语篇,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探究。
教师应当注意到,对于某一语篇,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语境,自主地安排课堂活动的时间,并选择思维训练层次。一般而言,第一层次花费时间较少,第三层次的活动需要较多的时间,甚至可以在一周内连续进行问题解决。
5.贯彻行为教育的活动设计
广义地说,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教育是可以贯穿在任何活动中的,换句话说,教师在任何活动中都应当实施必要的行为教育,课堂中师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特殊地说,教师可以借助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行为教育。我们从卡耐基(Dale Carnegie)的 Public Speaking for Success 一书中摘取了一段:
Every time you speak, you determine the attitude of your audience toward what you say.
The speaker who tries to be very serious or very witty may easily fail, but the speaker who appeals to his audience with real conviction never fails.
The essence of a good speaker is that the speaker really has something he or she wants to say.
Think over your facts, and burn their real importance into your mind. Try your own enthusiasm before you attempt to convince others.
Establish a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your head and your heart.
The big thing in a speech is not the words spoken but the spirit of the person behind the words. Try your best to develop earnestness, to feel enthusiastic, act enthusiastic.
Don’t weaken your speech with“weasel”words such as“it seems to me,” “in my humble opinion.”
这是卡耐基提出的公众演讲的八条行为技巧。读懂这八条技巧可能只需要一节英语课的时间,但是,如果在行为上落实这八项演讲技能,则需要一系列的行为训练。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行为教育概括为以下要点:
(1)感知演讲标准
教师选取符合卡耐基演讲标准的典型样本向学生展示。展示之前,教师首选引导学生阅读上述公众演讲标准,然后,即可向学生展示演讲的样本。第一遍是全程展示,第二遍则加入教师的随机点评,体现八个要点,第三遍再次展示演讲全程。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旨在进行初步体验。最后,教师向学生告知演讲行为训练的分步程序。
(2)实施单项训练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演讲的实际水平确定行为训练重点,然后实施单项训练活动,即依照八项技能,分别进行演练。这样的演练应当分小组进行。而且,我们要注意到,不同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讲话习惯,所以,现场表现也是多样的。教师应当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训练指导。
(3)尝试专项叠加
单项训练大体完成后(不一定谋求全部达标,允许不同人有不同水平的表现),即可开始进行叠加训练:A 项目完成后,加入B,实施A+B的训练,然后,加入C,实施A+B+C的训练,并依次叠加。教师应首先进行示范,然后分小组进行训练。
(4)巩固叠加成效
以小组为单位的“叠加训练”要进行几次才能完成,接下来,则通过具体的演讲样本,进行叠加的巩固性训练,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当众进行演示,教师则要对叠加训练表现较弱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
(5)推进行为整合
疊加型的行为训练需要一个逐渐巩固的过程,在巩固中,学生通过反复训练,以实现各项技能的整合,由此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演讲表现。
(6)训练成果展示
如此依照程序的行为训练会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展示这样的成果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行为训练的热情。所以,在完成了一个训练程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成果展示机会,比如举行一次演讲比赛。
读者了解了上述训练程序后,也许会提出一个问题:只有分步骤的连续训练,我们才能取得明显的训练成果,但是,从时间分配上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此类行为训练?如果知道一些大脑的自主工作原理,我们就会懂得,行为学习的效率并不是匀速推进的。有的神经科学家说,We are our brains(Swaab, 2014)。 这意味着,我们的脑本身就是自主发展的主体,当学习者体验到了行为操作过程的模式后,脑的自主学习机制就会个性化方式高效率地自主推进,一旦形成习惯,其他行为程序的习得也会更为高效地生成。
总结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首先提出 Self 的概念的是米德,为此,他提出 “I”和“Me”的概念,这对概念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了Self 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认知发展中,儿童要持续地体验所有生活语境中的“I”和“Me”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就包含着“我如何待人?”和“人如何待我?”这类基本的社会认知问题。由此即构成语言学习中的主题:人与自我的关系。
参考文献
Eisner, E. 1998. Does experience in the arts boost academic achievement?[J] An Education, 51(1): 7-12
Markus, H., and Kunda, Z. 1986. Stability and malleability of the selfconcept[J]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858-866
Sternberg,R. J., 2004. Psychology.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Swaab, D., 2014. We Are Our Brains[M]. London: Penguin Group.
理查德·戴维森,沙伦·贝格利,2015. 大脑的情绪生活:大脑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感受和生活[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 2015.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詹姆斯·卡拉特,2011. 生物心理学[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