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将军办学思想初探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4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人士,傅作义将军在奋勇抗日、北平和谈、绥远起义以及祖国统一大业的水利建设等诸多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已彪炳史册,人们至今耳熟能详。但也许有人还不知道,戎马一生的傅将军还是一位热心办学的教育家,从1940年宁夏创办奋斗小学至1956年北京奋斗小学生归公止,历时17年,如说挥师转战南北始终不懈,就其热爱教育之心也可见一斑。而且他还有一套完整的办学思想和方法,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办学思想的起缘和发展
  
   “夫为将者,有勇不如有智,有智不如有学。”傅作义将军十分赞赏这句话。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与日军顽强作战中,将军深感抗日阵亡、伤残将士的子女生活、入学的问题急需解决。于是他在军中成立“共济会”组织,把节攒的军费和百灵庙抗战时全国捐赠的慰劳金集中起来,让他的经济专家王国英开办工厂,后来定名为“奋斗基金”,以此筹办学校。i940年初在宁夏黄渠桥开始创办奋斗小学,初虽条件艰苦,但也基本解决了前方将士的后顾之忧。1943年奋斗小学随直属团迁至绥西陕坝时,已初具规模。1942年在奋斗小学成立二周年后,又在陕坝成立私立奋斗中学,这就是现在内蒙杭锦后旗目前最好的学校———奋斗中学。
   当然,傅先生创办奋斗学校缘起,远非上述,而是有更高的办学思想境界———建国育人。奋斗中学成立时,他亲任董事长、校长。他对全体师生讲道:“在抗日前线,人力、物力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办学呢?将来又怎么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为国家育人才,代干部教子弟”成为傅作义发展教育的初步设想。基于此,他当时即热心办学,并以“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乐事。
   2002年是杭锦后旗奋斗中学建校60周年大庆。据畅怀胜老先生介绍,这所学校几十年来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他们目前虽居住在世界各地,均十分关注母校的成长和发展。预计今年校庆时,仅此海外学生,就将有千余名归来为母校庆贺。其实,在1997年该校55周年校庆时,就有傅作义将军的友人,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费孝通、程思远、布赫、何鲁丽等一行为该校题词,并且国家教委也发了贺电。
   除陕坝奋斗学校外,抗战胜利后,随着傅将军所部直属团的迁移,又先后在归绥、张垣、北平开设了奋斗小学,有的还增设幼儿园。目前北京奋斗小学依然是国家级统战示范小学,近几年国家投资几千万元建设配备了游泳馆、科技馆等基础设施。曾在抗战期间担任十二战区援华医疗队成员的美国友人哈默利克先生,1988年亲率美国某地教育代表团来华,在傅将军外孙子肖冬的陪同下,参观了如今的奋斗中、小学,并与他们结成姊妹学校,以期长期交流。这位美国友人感叹道:“军人办学是少见的事情,不仅在中国,即使在美国、在西方将领中也是很罕见的。傅将军是位有远见的将军,只有有远见的人才会看到教育兴国的重要性。”
   将军家乡的后人们更是不忘将军爱国重教的精神,在临猗政协的组织协调下,先后于1999年在将军家乡集资重建了作义中学,2002年在将军出生地安昌村又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小学,也算了却将军一生的夙愿。
  
  严谨独到的办学方略和措施
  
   1942年陕坝奋斗中学成立时,傅作义征兵时提出以“德智体兼备”为目标,以“教学做合一”为方法,作为全体师生积极参加教学教育活动的指导方针。
   为实施上述办学方针,学校制定了“校长八训”、“四反”、学生“九不”、“教学十箴”等一系列措施,收到良好效果。
   其中“校长八训”是:(1)要有科学的头脑;(2)要有活泼的体态;(3)要有愉快的心情;(4)要有强健的身体;(5)要过朴素的生活;(6)要用明白而坚决的语言;(7)造成互相合作的团体;(8)养成说实话、做实事的风气。
   “四反”是:(1)我坏了吗?(2)我病了吗?(3)我学会了吗?(4)我会用了吗?
   后来在朝会晨诵“八训”,夕会晚省“四反”,成了奋斗学校每天念念有词的“宗教”型仪式。并且还有奋小同仁“指导学生注意要点三十四条”,“奋小各年级教学常规十条”,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礼貌和课堂秩序作了详细的规定,把“教”和“导”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孩子从小打好基础,必须从日常集体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师则注意多说、多看、多指示、多检查,并要多鼓励,少打击,采用各种积极竞赛方式进行。
   为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学校还制定了“家长意见征集表”,提出了“私立奋小恳亲会敬告家长———怎样教育你的孩子”的建议,从十个方面征求家长意见,又向家长提出25点希望,说明了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也对教师规定了10条信条和10条自检的标准。
   此外,学校还非常注意学生的课外活动。傅先生还将自己多年收藏的万有文库一集及许多工具书捐赠给学校。除了严肃认真的课堂教学外,课余课后的文娱活动也十分丰富多彩。
   奋斗学校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原则、要求和措施,才在战时培养了那么多德才兼备、肯于为国献身的优秀学生。
  
  弘扬尊师爱国重道的民族精神
  
   傅将军认为“学生之命运,决于教师”。因此,对教师选聘十分注重,除要求业务专长、教学有方外的能力,还特别强调必须具备热爱学生、认真负责、作风正派、事业心强、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品行和精神。
   对进入奋斗学校的每位教师,傅先生都赠送他们每人一方大铜墨盒,在墨盒上镌刻着(教师工作守则)几条,以示提醒和要求他们:1、恪守教育岗位,不思异,不转移;2、加深教学研究,不厌学、不倦教;3、倡行校长八训,不放松,不马虎;4、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早退;5、功课教完教会,不敷衍,不急赶;6、课卷切实批改,不间断,不粗疏;7、考试力求真实,不限课,不宽分;8、热忱耐心说教,不体罚,不偏爱;9、积极辅导自治,不专擅,不漠视;10、按时参加集会,不例外,不缺席;11、协作改进校务,不讳言,不惜力;12、发扬合作精神,不孤立,不意气。
   在教师待遇上,所给予的俸薪比一般学校略高,并对任教三年以上实行“年功加俸”(每多教一年,月薪增加五块银元,逐月随工资发放),每年发给他们冬、夏制服各一套。同时要求教师食宿在校,学校备有教职员工单人宿舍和食堂,带家属的另有家属院,尽力解决他们后顾之忧。以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傅先生公务之余,常与教师谈话,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每年还要犒请教职员工4次,并由夫人刘芸女士出面陪同招待,以示尊师慰劳之意。
   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他还设立了“傅宜生(傅作义之字)先生奖学金”,每学期奖励30名。这一制度的实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很多家境窘迫的农家子弟圆了上学梦。
   半个多世纪前一位将军的抉择,改变了多少孩子的命运,更为积弱的祖国输送了大量新鲜的血液。今天,我们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更能从中学到很多很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