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为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中耳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7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理疗,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无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 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术中视野清晰、临床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此手术方法。
【关键词】 内镜手术 鼓膜置管术 中耳炎 临床效果 效果评价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耳内积液并且伴有明显的听力下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听力和语言发育[1]。主要病变部位在咽鼓管,咽鼓管的功能障碍是中耳炎的常见病因基础,咽鼓管的堵塞可直接导致鼓室内的压力增加,在负压的影响下导致中耳粘膜静脉的扩张,血浆漏出集中于中耳,积液长期滞留在中耳进一步刺激腔内粘膜,加速了疾病的进程。近些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内镜技术治疗中耳炎具有视野清晰、手术准确、创伤小等优点[2]。本次研究为了分析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为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中耳炎患者150例,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70例,患者年龄在4-56岁之间,平均年龄15.3岁,患者病程为0.5-25个月,平均病程5.2个月。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7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组间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进行手术治疗[3],患者采用侧卧位或者采用坐位治疗,用乙醇对患者耳廓、耳周及外耳道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儿童患者采用全麻方便治疗,成人患者采用局麻治疗。在监视器的监控下进行手术,将硬管耳内镜导入到外耳道中,先观察中耳腔内的积液情况,再在鼓膜靠下位置用耳内镜切开3mm的切口,将选好的通气管借助手术器械放置到切口内,并借助耳内镜确定通气管是否卡在鼓膜切口上,并在耳内镜的帮助下精确调整,将中耳腔内的渗出液抽吸干净,横断疝囊后发生出血应立即止血,使分泌积液流出,让自身皮下组织吸收,如发生因囊积液后应反复抽吸,直到积液抽吸干净,然后对患耳进行理疗,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3-88min,平均手术时间55min。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手术治疗,患者被麻醉后,在显微镜下对患耳进行治疗,将鼓膜下处进行切开,通过吸管将耳腔内积液抽吸干净,然后进行理疗,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5-105min,平均手术时间75min。
1.3 疗效评价
显效标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听气导阈值下降量大于20dB。有效标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好转,听气导阈值下降量在10-20dB。无效标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严重,听气导阈值下降量小于10 dB。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校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其中对照组显效18例,占24%,有效31例,占41.3%,无效26例,占34.7%,总有效49例,占65.3%;观察组显效38例,占50.7%,有效34例,占45.3%,无效3例,占4.0%,总有效72例,占26%。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无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n(%)
讨论
中耳是鼓膜和外耳道相连的通道,向内又和内耳相连,前方又与咽鼓管相连,在鼓室内还有听小骨、韧带、肌肉、神经及血管[4]。当中耳发生炎症后导致听小骨链的活动受到限制,导致患者听力下降。咽鼓管出现问题后,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导致中耳产生负压,鼓膜发生塌陷,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渗液现象。中耳炎主要分为非化脓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两种,分泌性中耳炎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通常多发于儿童,严重影响患者听力发育和语言发育,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5]。分泌性中耳炎困扰着许多患者,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内镜技术在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手术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内镜不仅可通过外耳道弯曲部位或者较为狭窄的部位,准确到达鼓膜的正确位置,手术医生可准确直观地观察到鼓室内的积液情况,整个手术可以再清晰的视野下准确进行,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传统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也需要注意一下几点:要保证显示器中鼓膜呈像正确,从而方便手术中医生操作,准确调整系统方向;操作中手持设备要稳定,尽量不触碰到外耳道,防止内镜被污染,减少外耳道的损伤;对于外耳道相对狭窄的患者要使用直径较小的耳内镜,有利于临床操作;当耳内镜收到污染后要及时擦拭,必要时将镜头用热水烫洗。
本次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其中对照组显效18例,占24%,有效31例,占41.3%,无效26例,占34.7%,总有效49例,占65.3%;观察组显效38例,占50.7%,有效34例,占45.3%,无效3例,占4.0%,总有效72例,占26%。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无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术中视野清晰、临床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此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升,黄晓蓉,而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附38耳报告[J].新医学杂志,2011,4(7):712-715.
[2]贺广湘,刘火旺,陈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内镜杂志,2012,12(4):38-39.
[3]魏家峰,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9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9):1021-1022.
[4]万京明,刘明秋,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40例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3,7(5):13.
[5]汤庆弟,耳内镜下电离子手术鼓膜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基层医药,2011,15(1):47-48.
【关键词】 内镜手术 鼓膜置管术 中耳炎 临床效果 效果评价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耳内积液并且伴有明显的听力下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听力和语言发育[1]。主要病变部位在咽鼓管,咽鼓管的功能障碍是中耳炎的常见病因基础,咽鼓管的堵塞可直接导致鼓室内的压力增加,在负压的影响下导致中耳粘膜静脉的扩张,血浆漏出集中于中耳,积液长期滞留在中耳进一步刺激腔内粘膜,加速了疾病的进程。近些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内镜技术治疗中耳炎具有视野清晰、手术准确、创伤小等优点[2]。本次研究为了分析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为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中耳炎患者150例,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70例,患者年龄在4-56岁之间,平均年龄15.3岁,患者病程为0.5-25个月,平均病程5.2个月。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7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组间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进行手术治疗[3],患者采用侧卧位或者采用坐位治疗,用乙醇对患者耳廓、耳周及外耳道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儿童患者采用全麻方便治疗,成人患者采用局麻治疗。在监视器的监控下进行手术,将硬管耳内镜导入到外耳道中,先观察中耳腔内的积液情况,再在鼓膜靠下位置用耳内镜切开3mm的切口,将选好的通气管借助手术器械放置到切口内,并借助耳内镜确定通气管是否卡在鼓膜切口上,并在耳内镜的帮助下精确调整,将中耳腔内的渗出液抽吸干净,横断疝囊后发生出血应立即止血,使分泌积液流出,让自身皮下组织吸收,如发生因囊积液后应反复抽吸,直到积液抽吸干净,然后对患耳进行理疗,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3-88min,平均手术时间55min。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手术治疗,患者被麻醉后,在显微镜下对患耳进行治疗,将鼓膜下处进行切开,通过吸管将耳腔内积液抽吸干净,然后进行理疗,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5-105min,平均手术时间75min。
1.3 疗效评价
显效标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听气导阈值下降量大于20dB。有效标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好转,听气导阈值下降量在10-20dB。无效标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严重,听气导阈值下降量小于10 dB。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校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其中对照组显效18例,占24%,有效31例,占41.3%,无效26例,占34.7%,总有效49例,占65.3%;观察组显效38例,占50.7%,有效34例,占45.3%,无效3例,占4.0%,总有效72例,占26%。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无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n(%)
讨论
中耳是鼓膜和外耳道相连的通道,向内又和内耳相连,前方又与咽鼓管相连,在鼓室内还有听小骨、韧带、肌肉、神经及血管[4]。当中耳发生炎症后导致听小骨链的活动受到限制,导致患者听力下降。咽鼓管出现问题后,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导致中耳产生负压,鼓膜发生塌陷,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渗液现象。中耳炎主要分为非化脓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两种,分泌性中耳炎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通常多发于儿童,严重影响患者听力发育和语言发育,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5]。分泌性中耳炎困扰着许多患者,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内镜技术在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手术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内镜不仅可通过外耳道弯曲部位或者较为狭窄的部位,准确到达鼓膜的正确位置,手术医生可准确直观地观察到鼓室内的积液情况,整个手术可以再清晰的视野下准确进行,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传统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也需要注意一下几点:要保证显示器中鼓膜呈像正确,从而方便手术中医生操作,准确调整系统方向;操作中手持设备要稳定,尽量不触碰到外耳道,防止内镜被污染,减少外耳道的损伤;对于外耳道相对狭窄的患者要使用直径较小的耳内镜,有利于临床操作;当耳内镜收到污染后要及时擦拭,必要时将镜头用热水烫洗。
本次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其中对照组显效18例,占24%,有效31例,占41.3%,无效26例,占34.7%,总有效49例,占65.3%;观察组显效38例,占50.7%,有效34例,占45.3%,无效3例,占4.0%,总有效72例,占26%。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无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术中视野清晰、临床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此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升,黄晓蓉,而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附38耳报告[J].新医学杂志,2011,4(7):712-715.
[2]贺广湘,刘火旺,陈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内镜杂志,2012,12(4):38-39.
[3]魏家峰,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9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9):1021-1022.
[4]万京明,刘明秋,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40例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3,7(5):13.
[5]汤庆弟,耳内镜下电离子手术鼓膜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基层医药,2011,15(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