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是一门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熏陶的课程。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从反复朗读 ,体会音韵美;引导启发 ,感悟想像美;引发共鸣 ,产生情感美;创设情景,融入意境;美挖掘教材,鉴赏内在美;指导作文,创造写作美来实施审美教育,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關键词:审美教育 审美情感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科,培养语文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高尚人格的培养,并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劳、以美健体之功效。
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根据内容不同可有多种方式。下面谈谈主要实施的几个方面。
1反复朗读 ,体会音韵美
吟诵朗读是提高文学审美能力的传统方法,古代文人十分重视这方面。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有言皆若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音调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音韵美。老舍《五月的青岛》中“绿、鲜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绿色,联结着,交错着,变化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波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地飞。”这一段行文流畅,物象鲜明,运用对偶句,层递性的排比句,句式较为整齐,音韵极富节律的起伏变化,产生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正确处理语言的轻重缓急,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绿的逼人气势,更让学生体会到声情并茂的韵律美。
2引导启发,感悟想象美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曾说过:“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启发想像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想像的艺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在脑海中想像出作品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像、填补,让作品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3 引发共鸣 ,产生情感美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卖炭翁》一诗中作者这样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卖炭翁身上穿着很单薄的衣服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不正是因为天气越寒冷炭越能卖上个好价钱吗?卖炭翁遭遇不正是千千万万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缩影吗?”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黑暗封建社会强烈的不满,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和洗礼。
4 创设情景,融入意境美
文学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情与境的融合,便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如教朱自清《春》时,可先让学生回忆那些吟咏春天的诗句,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著名诗句。通过这些诗句,学生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创设了一个特定的审美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学生的审美心扉洞然开启,带着对春的美好回忆和欣赏的审美情感自然而然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
5 挖掘教材,鉴赏内在美
只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美是不行的。教师在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外在美后,必须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的内在美,深化美感。《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写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跳跃闪烁,想起十年前的紫藤萝爬得很高,但花朵却从来就稀落、伶仃。紫藤萝花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让作者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花到人,即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要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深入课文,学生才会深刻地领悟到生活中人遇到不幸时,要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去面对。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挖掘教材,才能感知深层次的美。
6 指导作文,创造写作美
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把握美,追求美两个层次,这显然是不够的,它必须把实践操作同审美教育结合起,“按美的规律创造美”。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美之后,要注重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指导学生去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把握:一是要引导学生获取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养成多观察、勤记录的良好习惯。二是要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创造。教师作文命题和审题必须十分切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把学生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成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还有,在主题、结构方面要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三是要坚持语文美的标准评价创造成果,重视作文和谐性、感染力方面的得失成败,尊重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
总之,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真、善、美带到课堂教学,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成为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韩国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第62页。
[2] 王蓉.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期,第47页。
[3] 叶昌奎.以美育人教育模式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00年第1版,第382页。
[4]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217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科,培养语文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高尚人格的培养,并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劳、以美健体之功效。
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根据内容不同可有多种方式。下面谈谈主要实施的几个方面。
1反复朗读 ,体会音韵美
吟诵朗读是提高文学审美能力的传统方法,古代文人十分重视这方面。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有言皆若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音调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音韵美。老舍《五月的青岛》中“绿、鲜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绿色,联结着,交错着,变化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波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地飞。”这一段行文流畅,物象鲜明,运用对偶句,层递性的排比句,句式较为整齐,音韵极富节律的起伏变化,产生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正确处理语言的轻重缓急,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绿的逼人气势,更让学生体会到声情并茂的韵律美。
2引导启发,感悟想象美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曾说过:“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启发想像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想像的艺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在脑海中想像出作品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像、填补,让作品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3 引发共鸣 ,产生情感美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卖炭翁》一诗中作者这样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卖炭翁身上穿着很单薄的衣服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不正是因为天气越寒冷炭越能卖上个好价钱吗?卖炭翁遭遇不正是千千万万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缩影吗?”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黑暗封建社会强烈的不满,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和洗礼。
4 创设情景,融入意境美
文学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情与境的融合,便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如教朱自清《春》时,可先让学生回忆那些吟咏春天的诗句,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著名诗句。通过这些诗句,学生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创设了一个特定的审美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学生的审美心扉洞然开启,带着对春的美好回忆和欣赏的审美情感自然而然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
5 挖掘教材,鉴赏内在美
只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美是不行的。教师在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外在美后,必须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的内在美,深化美感。《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写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跳跃闪烁,想起十年前的紫藤萝爬得很高,但花朵却从来就稀落、伶仃。紫藤萝花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让作者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花到人,即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要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深入课文,学生才会深刻地领悟到生活中人遇到不幸时,要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去面对。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挖掘教材,才能感知深层次的美。
6 指导作文,创造写作美
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把握美,追求美两个层次,这显然是不够的,它必须把实践操作同审美教育结合起,“按美的规律创造美”。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美之后,要注重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指导学生去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把握:一是要引导学生获取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养成多观察、勤记录的良好习惯。二是要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创造。教师作文命题和审题必须十分切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把学生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成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还有,在主题、结构方面要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三是要坚持语文美的标准评价创造成果,重视作文和谐性、感染力方面的得失成败,尊重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
总之,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真、善、美带到课堂教学,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成为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韩国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第62页。
[2] 王蓉.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期,第47页。
[3] 叶昌奎.以美育人教育模式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00年第1版,第382页。
[4]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