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实施微探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guo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是一门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熏陶的课程。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从反复朗读 ,体会音韵美;引导启发 ,感悟想像美;引发共鸣 ,产生情感美;创设情景,融入意境;美挖掘教材,鉴赏内在美;指导作文,创造写作美来实施审美教育,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關键词:审美教育 审美情感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科,培养语文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高尚人格的培养,并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劳、以美健体之功效。
  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根据内容不同可有多种方式。下面谈谈主要实施的几个方面。
  1反复朗读 ,体会音韵美
  吟诵朗读是提高文学审美能力的传统方法,古代文人十分重视这方面。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有言皆若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音调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音韵美。老舍《五月的青岛》中“绿、鲜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绿色,联结着,交错着,变化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波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地飞。”这一段行文流畅,物象鲜明,运用对偶句,层递性的排比句,句式较为整齐,音韵极富节律的起伏变化,产生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正确处理语言的轻重缓急,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绿的逼人气势,更让学生体会到声情并茂的韵律美。
  2引导启发,感悟想象美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曾说过:“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启发想像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想像的艺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在脑海中想像出作品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像、填补,让作品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3 引发共鸣 ,产生情感美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卖炭翁》一诗中作者这样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卖炭翁身上穿着很单薄的衣服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不正是因为天气越寒冷炭越能卖上个好价钱吗?卖炭翁遭遇不正是千千万万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缩影吗?”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黑暗封建社会强烈的不满,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和洗礼。
  4 创设情景,融入意境美
  文学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情与境的融合,便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如教朱自清《春》时,可先让学生回忆那些吟咏春天的诗句,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著名诗句。通过这些诗句,学生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创设了一个特定的审美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学生的审美心扉洞然开启,带着对春的美好回忆和欣赏的审美情感自然而然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
  5 挖掘教材,鉴赏内在美
  只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美是不行的。教师在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外在美后,必须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的内在美,深化美感。《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写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跳跃闪烁,想起十年前的紫藤萝爬得很高,但花朵却从来就稀落、伶仃。紫藤萝花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让作者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花到人,即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要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深入课文,学生才会深刻地领悟到生活中人遇到不幸时,要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去面对。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挖掘教材,才能感知深层次的美。
  6 指导作文,创造写作美
  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把握美,追求美两个层次,这显然是不够的,它必须把实践操作同审美教育结合起,“按美的规律创造美”。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美之后,要注重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指导学生去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把握:一是要引导学生获取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养成多观察、勤记录的良好习惯。二是要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创造。教师作文命题和审题必须十分切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把学生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成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还有,在主题、结构方面要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三是要坚持语文美的标准评价创造成果,重视作文和谐性、感染力方面的得失成败,尊重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
  总之,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真、善、美带到课堂教学,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成为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韩国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第62页。
  [2] 王蓉.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期,第47页。
  [3] 叶昌奎.以美育人教育模式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00年第1版,第382页。
  [4]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217页。
其他文献
移动核心网分组域演进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本文介绍了移动核心网分组域演进目标TD-LTE/EPC系统的网络架构、EPC核心网的网元功能以及EPC系统与其他网络之间的关系。
而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职业教育面临高等教育与之争夺白领、金领岗位,即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提高和培养职业适应性,缓解其就业压力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另外, 21世纪新的人才观中有一条标准是:“要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和创造能力”。这也使职业教育中职业适应性的培养成为重要内容。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适应性的高
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一旦出现故障问题,则容易为人们带来较大损失。为保障计算机长期稳定可靠运行,需要加强计算
本文从新建一条铁路线的角度出发,对通信工程中涉及到的路由器、交换机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建议。
随着油田网络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核心万兆互联,广域网双2.5G互联,接入单位双千兆上联,网络吞吐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随之而来需要对网络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油田业务流
VRRP协议是FHRP首跳冗余协议的一种,该协议是由IETF于1998年提出的标准协议,并于2005年在RFC3768中更新,主要用于提供园区网中路由的冗余性,VRRP协议使用一种选择机制,使多台
机械性练习是一堂英语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学生的学习仅靠机械性练习是不够的。更好的方法是设计联系现实生活的任务教学活动,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摘 要:加强医卫类学校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发挥各方面作用,形成特色与合力。  关键词:医卫类学校 五年制高职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b)-0061-01  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是以初中起点为招生对象,这部分学生在校前三年年龄上是未成年人,在思想上正处于
摘 要:从2001年起,全国开始把英语教育纳入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但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之下,我们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小学英语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就提高小学英语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几点探索。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c)-0038-01  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国际语言,它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