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乞丐也读书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r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津是个大学城,读书人多不奇怪,令我深感好奇的是牛津很多人一直执着地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不少牛津人坚持认为,只有这种掂着有份量、翻着有声音、闻着有墨香、看着不伤眼、读着有营养的文字纸张集合体才称得上是“书”。在牛津的日子里,无论乘汽车还是坐火车,总能看到有人在读书。甚至有一次在基督教会学院门口候车亭竟然看到整齐地排着一队老老少少的读书人,他们似乎不是在等车而是在等着进阅览室。
  牛津街头的乞丐也读书。牛津乞丐中既有定居一隅的蹲点者,也有街头巷尾的游走者。我经常看到蹲点乞丐专心读书。有一次我经过那位每天与狗同榻而眠的乞丐先生面前时,他竟然因埋头阅读而全然未觉,没再问“善心的女士,有零钱吗?”我瞄了一眼,书挺厚。突然有点感动,悄悄抽了五英镑,无声放入他的聚宝盆,匆匆离去。虽没听说过“读书人行乞不为丐”之类的话,但读书人之间易于亲近是真的。也许因为读书,这位乞丐面前常有一些牛津学子逗留,他们忽略了那衣服被褥上的异味,有的和他开心地聊天,有的分一些食物给他的狗狗。更为难忘的是我刚到语言中心上班时,在最靠近的那个路口,每天遇到一位穿安全背心的老先生跟我打招呼。他背包里也装满了杂志,手里还拿一本翻阅着,我以为他是送杂志的志愿者。每天相见时我们总要微笑着相互问候“早上好!亲爱的,祝你全天精彩!”“早上好!先生!”几个月后同事说他是个乞丐,我愣了好一会儿!更蹊跷的是从那以后我再未见过这位老先生,心中不禁有几分挂念。
  最让我惊异的是我的房东。某日她告诉我,晚上家里要来客人搞读书会活动,有兴趣欢迎参加。我以为听错了:“什么会?”“读书会。”我随即问了一连串的问题:“成立多久了啊?”“一来牛津就搞了,近十年了。”“是几个家庭组织起来让孩子们一起读书吗?”“不是,跟孩子无关,是我的几个朋友,我们自己读书。”“你是组织者?”“当然。”“和教会有关吗?读者都是基督徒吗?”“无关。只要喜欢读书就可以参加,不一定是基督徒。”“今天读什么书?谁推荐的?”“The Poisonwood Bible(《毒木圣经》),我选的。”“成员要缴费吗?”“No.”“你作为组织者有酬劳吗?”“No.”“有管理者?要汇报吗?”“No.”“你有活动记录吗?”“No.”……
  我的问题携带了过多的惯性思维:房东是全职家庭妇女,我们印象中家庭妇女无非做一些洒扫烧煮缝补之事。我确实曾看到她忙碌之余喜欢蜷于沙发一角阅读,也听她说过去图书馆云云,但我真的没想到她还是读书会的组织者并持之有年了。房东选书也颇有眼光,《毒木圣经》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芭芭拉·金索佛(Barbara Kingsolver)的一本世界性的畅销书,曾创造了热销两年半狂卖370万册售权十余国的出版神话。震撼我的不只是一位家庭妇女去组织了一个读书会,还因这种读书活动既不是为了孩子,也不是信徒之间的读经,他们只为自己而读书。
  2月差不多是牛津最寒冷的时候,21日那天外面特别冷,路上积雪几天未融化。房东开了暖气,但下午又早早生起了壁炉,煤加得足足的,火烧得旺旺的。孩子早早做好作业上楼上网去了,房东家没有电视。读者们如约而至。房东准备了温馨而简单的晚餐,一共来了两位男读者,一位女士因孩子生病来电抱歉。七点半左右开始了,房东给每人斟了点红酒。我这才注意到,平时有点不修边幅、甚至有时蓬头垢面的房东今天似乎特意修饰了一番:完全是一个谈吐优雅的职业女性打扮,撑起了平时很少戴的眼镜,头发由马尾改成披肩,甚至还戴上了首饰,温和的灯光下偶尔闪烁一下,显得有点俏皮。几个人就这样围炉而坐、放松地倚着沙发,轻声交谈着,各人说着自己的直感,间或端起地毯上的酒杯呷上一小口。
  我静坐在一角旁观,坦白说一开始是冷眼旁观,并未真正从内心放下文学博士的身段,但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参与其中了,他们从小说的情节结构谈到人物形象谈到故事背后的社会根源、文化冲突,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小时。人人直抒己见,但无一引经据典,一起分享作品中自认为美好的东西,交流相互间不同的看法。我突然发现,紧扣原著,畅所欲言,言为心声,这不也正是专业文学批评者孜孜以求的境界吗?当文学真正走进民间,当阅读成为日常生活,文学批评已无专业与不专业之分了。心中产生了一股抑制不住的感动,这种感动不是作为教书匠看到有人读书时的欣慰,而是在得知读书是英国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内容之后对英国文化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的敬意和震惊。
  读书会的事我后来也和牛津的同事聊过,都说这在英国很正常,在牛津很普遍,这是很多英国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据说牛津每个村子都有三四个读书会。家庭读书会一般都以读小说为主,其它文体有其它的交流形式(我参加过诗歌会)。家庭读书在英国历史悠久,古代题材的电影中时常看到,但民间读书会的出现其实并不太长。有趣的是同事说民间读书会的兴起是在数字化作品盛行以后。有人发现人们的阅读能力在下降,據说在男性尤为突出,写作方面也有此苗头。而英国女性则有阅读的传统,于是有研究者呼吁回归阅读,于是乎民间读书会就出现了,其间还可能与公共图书馆的推动有关。非常有意思的逆向平行:一方面数字化潮流席卷而来势不可挡,另一方面民间读书(会)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英国人素有爱书的传统,英国人似乎对纸质书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依恋。
  我曾问过房东“你们读了多少本书了?”“一个月一本书一次活动,很多年了,不少了吧?”是啊,为自己而读书,谁会在意读书数量呢?正如谁会去统计自己一生用多少顿餐一样。一旦读书成了任务,它的趣味性就渐渐失去了。读书可以是一己之乐,自得其乐。读书会好在可以与人同乐,分享快乐,快乐是最高宗旨。写出《幻境》的Jack Lewis当年正是参加了牛津的读书会(The Inklings)而改变了他整个人生。至于到底读出了什么,让仁者去见仁,智者去见智吧,读书只有见解没有答案。当读书带有太多的功利性时,就必然会扩大或缩小书中很多东西;当读书不是为自己而读时,我们也很难做到畅所欲言。那天我看到房东自己的《毒木圣经》书中夹了不少小纸条,而那两位书友则弄了很多折角。我突然想到我们的点评先贤们:金圣叹、毛宗冈、李卓吾,他们对小说的精彩点评,不知是否和三五成群的读书活动有关?因为喜欢而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真读书方能有真见解。目前的读者中,有人为考试而读,有人为升职而读,有人为赶潮流而读……为自己快乐而读书的人恐怕微乎其微。与其他爱好相比,“为自己读书”的生活其实是透射着宁静和美好的生活,那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气质美。
  那晚,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房东手拿书本、撑着眼镜、呷着红酒、侃侃而谈的形象,让我觉得她是那么的高雅不俗。
其他文献
该文阐述高频全数字化并行modem的位同步——SLOT同步原理,用二阶单极点差分方程实现SLOT同步,构造出SLOT同步器,得出同步器误差信号及失步度量的数学表达式。利用计算机计算并
会议
会议
新稻90247系新乡市农科所以新稻85—12为母本、郑粳81754为父本于1990年育成的杂交粳稻新品种。 Xinxiao 90247 is a new hybrid japonica rice variety bred in 1990 by X
朱海容是一位名人,一位草根名人。从1950年至今,他收集整理并出版了关于吴文化研究、特别是吴歌的专著四十多部,达数百万字。他耗费心血整理出版了长篇吴歌、英雄史诗《华抱山》,创造了汉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填补了汉族无长卷英雄史诗的空白。2009年,《华抱山》全集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奖。  前不久,一直关注故乡老友朱海容的我欣喜地收到他从故乡无锡寄来的《朱海容文集》,共计七卷。第一卷
会议
会议
一、没有围墙的花园洋房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我的高中同窗张祉瑠看到我在《文艺报》上发表的《〈红岩〉在日本》一文,给我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从此我们就鱼雁往还。1967年,祉瑠的外甥谢天吉到北京来串连,当时他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我们的两个孩子跟他相处得很快乐,当他要回去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非闹着让他带他们到青浦去找张阿姨不可。那段日子原本是孩子们有生以来最灰暗的日子:由于文革的干扰,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