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保护剂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保护剂可以减少急性缺血性神经细胞的损伤,在急性脑缺血损伤的治疗窗内用它可以改善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文章就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及腺苷转运抑制剂在急性脑缺血性损伤中的应用作一述评。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后循环动脉瘤的直接手术治疗有了新的进展。文章根据后循环不同部位动脉瘤,简要介绍相应的手术入路及其特点和适应证。
从50年代起,美国卒中的死亡率开始下降,60年代和70年代初持续下降,80年代初下降趋势停滞。对美国卒中死亡率下降原因可能的解释是:成功的基础预防,降低了卒中的发病率;改善卒中患者的凶险病情,使卒中的死亡率下降。有关卒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变化的这一研究来自明尼苏达州的Rochester区和世界卫生组织的MONICA方案。
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使得神经外科医师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颅内破裂动脉瘤;如何选择动脉瘤的手术时机问题,经过国际合作研究已逐渐明朗化,目前更加重视采用早期手术。文章分别介绍了上述两个方面的进展。
概述了脑白质异常的研究结果及意义,指出了由于其发病因素众多及在病理与临床之间存在差距,目前对该病的命名仍不确切,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神经系统损伤后,中枢与末梢损伤的局部微环境下同是造成两者出现再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功能状态决定了免疫应答反应的程度和细胞素释放的水平,从而影响了损伤局部的微环境。此外,神经细胞的凋亡亦是脑缺血损伤后导致神经元死亡的类型之一。一些原癌基因在损伤早期的表达,是抑制凋亡的重要基因。
白质疏松症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的非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改变,主要见于脑血管疾病如Binswanger病、卒中和血管性痴呆病人。其临床意义与痴呆明显相关。白质小动脉缺血导致的神经胶质细胞变性是形成白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
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是一种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膜和血管内皮细胞内Weibel-Palade小体的颗粒膜蛋白,当血小板或内皮细胞活化时,迅速分布到细胞表面。且其cDNA序列表明,GMP-140由多个功能区构成,为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主要成员,选择性地促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就其
细胞凋亡是不同于坏死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现已发现它与多种病理情况有关。文章介绍了国外近几年关于神经元在缺血环境下的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细胞凋亡出现的形式和意义以及可能的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血脑屏障(BBB)是脑的一个保护性装置。文章就构成BBB的主要成分BMECs的物质转运机制及影响因素加以讨论。
局灶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并非是固定的、统一的,而是一个个体化的、动态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侧支循环、血压、卒中类型、年龄和并发症等。在治疗中,把具体患者的治疗时窗个体化,针对缺血病理生理各个环节综合治疗将给脑梗死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