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50~60 W高功率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即刻疗效、手术效率和围术期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4~9月由一名医师完成50~60 W高功率双侧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nous isolation,PVI)的房颤患者72例,均为首次接受导管消融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依照本中心诊疗常规接受围术期管理,并依照房颤类型和术中发作情况选择合理术式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高功率消融以消融指数(ablation index,AI)为指导(预设AI参考值:前壁450、后壁350)。分析患者基线资料、手术即刻成功率、PVI单圈隔离率、消融时间和操作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

结果

72例患者,平均年龄(66.00±9.98)岁,男39例(39/72 54.17%),左心房内径(41.54±5.24)mm,阵发性房颤46例,CHA2DS2-VASc评分2.81±1.62。其中55例接受60 W消融(60 W组),17例接受50 W消融(50 W组),均在手术结束时恢复窦性心律。全部患者双侧PVI单圈隔离率为87.5%(阵发性房颤为93.48%),消融时间为(924.90±316.24)s,双环操作时间为(28.89±10.16)min;60 W组双侧PVI单圈隔离率为89.09%(阵发性房颤为94.59%),消融时间为(855.93±306.78)s,双环操作时间为(26.62±9.79)min;50 W组双侧PVI单圈隔离率为82.35%,消融时间为(1148.06±238.49)s,双环操作时间为(36.24±7.75)min。3例(3/72,4.17%)患者术中出现了气体爆裂,但未发生心脏压塞事件。1例患者术后出现阴道出血,1例患者出现股动静脉瘘并接受外科治疗,非消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78%(2/72)。

结论

基于AI预设AI的50~60 W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房颤消融策略,但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估。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驱动区域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于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接受经导管心内膜消融术的连续47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35例患者肺静脉隔离后仍然维持房颤[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12)岁,11例(31%)长程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12±15)个月]。肺静脉隔离后行双侧心房的高密度标测和驱动区域消融。驱动区域的电生理特征定义为心房电位离散
目的研究颈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法松解在重症肩周炎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疼痛科诊治的重症肩周炎患者20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2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法松解组(MR组)与联合射频组(UR组),每组100例。MR组患者予以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UR组患者采用颈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联合手法松解进行治疗。以视
射频导管消融所使用的功率和时间是引起组织损伤的两大重要因素,高功率短时程(HPSD)的射频消融模式主要通过阻抗式加热使目标组织实现快速、彻底的损伤,从而避免长时程消融引起的传导式加热而造成深部或周边组织的附带损伤。HPSD产生的损伤灶宽大、浅而局限,尤其适用于环肺静脉前庭消融,相关研究已显示应用HPSD模式行肺静脉隔离安全、有效,同时可明显缩短射频消融时间及手术总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应降低。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并发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8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心内科诊断为起搏器植入并发锁骨下挤压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感知起搏功能异常的心电图或腔内电图、导线阈值和阻抗的变化、影像学表现、处理和随访等。结果共15例患者发生起搏器植入并发锁骨下挤压综合征。其中原有症状复发9例,心外刺激症状4例,无症状4例;感知功能障碍14例;起
目的观察经皮植入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封堵器,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后不同抗凝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接受经皮植入Watchman封堵器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后45 d内服用抗凝药物,根据抗凝药物类型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达比加群酯组和利伐沙班组。比较术中参数及围术期并发症(血栓栓塞事件、
目的评价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术前心电图指标对于预测主动脉瓣反流(AR)患者术后左心室结构、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接受AVR患者5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及术后早期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将其分为两组:左心室重构组(术后早期LVEDD较术前减少≥10%);左心室非重构组(术后早期LVEDD较术前减少<10%
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静脉阻塞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但目前其危险因素仍不明确,本研究为明确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探讨引起上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行起搏器更换、导线调整或起搏器升级治疗的106例患者,术前行上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导线植入侧相关静脉有无严重狭窄和闭塞,根据检查结果,将静脉正常和轻中度狭窄(狭窄程度<75%)归为静脉
心源性栓塞造成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14%~30%,且病情更严重,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防治方式较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所致卒中有很大不同。心源性卒中多存在明确的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其中由心房颤动(房颤)所致者占绝大多数。大多数心源性卒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措施予以预防。目前对心源性卒中的防治存在认识不足、治疗不规范等问题。为更好指导临床做好心源性卒中的防治工作,在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预
目的分析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诱发晕厥与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患者晕厥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HUTT试验中出现阳性反应且诊断为VVS的214例门诊或住院患者,按HUTT中有无发生晕厥分为晕厥组和无晕厥组,对两组患者HUTT时的血压、心率、异常心电现象及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国际研究
心脏脉冲电场消融是一种利用脉冲场为能量的新型消融方式。因其对心肌组织的优先选择性、非热能消融、瞬时的能量释放和不易损伤临近组织器官等特点,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随着第1个人体可行性试验及首个临床试验的报道,心脏脉冲电场消融被证明是1种安全、可靠,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消融新能量。本文将就心脏脉冲电场消融进展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