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仿中寻找写作的捷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的确很难‘教’。可以教的是知识,是方法,是技巧,而这些虽然有益,但对作文来说并不起关键作用,起作用的倒是如下的诸般‘能力’:观察、体验、思考、表达、语言等。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一种运用文字媒介,熟练地进行‘表情达意’的那种写作能力(由‘构思’一直到‘行文’、‘修改’)。而它只能由写作‘主体’经过反复地刻苦历练才能获得,它是不能由老师直接传授的。至于像才情、禀赋、灵气等等,就更加没法‘教’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作文’之难,怕也就难在这里。”
  刘锡庆教授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目前作文教学之难:写作文苦,教作文难。那么怎样的作文教学才是合乎科学规律的呢?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觉得有一点做法还是行之有效的,即写作文从模仿教材开始。
  美国著名的教育史专家孟禄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虽然他的观点过于绝对,但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完全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有效途径之一。
  教材中各类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结构层次、语言艺术大多可称写作典范,是出色的模仿标本。我以为,学写作,也可以从模仿教材开始。
  从写作的思维过程看,模仿是认识事物必不可少的途径。思维科学研究认为:相似块(即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大量存在于客观事物和认识主体的思维活动中,所有的创新都是一个相互套在一起、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相似形或更大的体系(原文见《思维科学探索》一书)。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阅读,就是贮存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写作中的模仿,就是大脑中的大量相似块的自动汇合、接通、激活的过程,从中产生的同中异变便是推陈出新的思维结果。
  从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看,模仿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和十分有用的方法。孩子学写毛笔字的过程,说明了模仿的重要性。冰心说:“模仿是最大的喜爱。”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古今许多名家也都有过模仿。鲁迅的《狂人日记》曾借鉴过果戈理的作品,《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烈夫的阴冷。郭沫若的诗作受过印度泰戈尔、美国惠特曼及德国歌德作品的影响。曹禺的《雷雨》,曾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大雷雨》中汲取过营养。写文章一开始便要求学生“创造”,鲁迅说这是“抓住自己的头发想上天”。学生学写作文总是“从模仿到创造”的。因此,作文教学应走“仿中求新”之路。
  模仿教材的优点在于有章可循,降低写作的难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可以从模仿教材开始,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首先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模仿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在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那种对母亲的重新审视以及对母爱的更细心的体察使人为之动容。那么我们自己有没有关注过身边的亲人呢?下面是陆鸣亮同学的《反思》片段。
  自从父母去江苏后,家中就剩下祖孙二人。我一上学就要半个月才回家一次,父母一年也只是春节前回家几天,所以家中常常只剩奶奶一人。
  她老了,头发也接近全白,我每次见到她时,她总默默地坐在门前,偶有几个老太太过来陪她聊聊天。天晚了便要开饭,我们那儿好像有规矩,一定要当家人回来才可以开饭。在旁的几个老太太看见自己儿子回来就回家吃饭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她们大声向她告别:“儿子来了,走了。吃过饭来白相。”奶奶只是张了张嘴,转过头,招呼我吃饭,看着她走进厨房蹒跚而落寞的背影,我突然感觉家里真冷。
  晚上,我开灯做作业,她就想来陪我,顺便也聊几句,问我最近的学习情况,我也就说很好。跟我聊些最近她听到的一些事,但我总也不大感兴趣,于是聊得也不长,毕竟高考是件大事。她自言自语道:“你爸妈五一节不知回来不?”接着就回房去了。昏暗的灯光下,听着她窸窸窣窣地爬上床,“啪”一下,灯熄了,整个房间又笼罩在一片黑暗中。
  文章看似琐碎,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的深深的孤独感,尤其是乡下老人的那种孤单寂寞,每分钟每小时忍受着缺少人气的冷清,而学生凭着他敏感的心灵,很好地捕捉到了并细腻地展示出来。那些看似冷静的叙述,却包含了学生深深的反思,这不正是得益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极好的示范吗?
  其次是文章表现手法的模仿 如学了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人物的变形,改换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我班的沈泓彦同学尝试写了一篇小说《荒诞的一天》,主人公石言在繁琐生活的压迫下(其中一个情节是他妻子逼着他去换那块被当作里脊肉买回来的肥肉),居然变成了一条狗。其中有一片段:
  石言不知道他拎着肉要去哪里,他看到长桥上的肉摊子开始收摊了,趁着最后的当儿,一间一间问过去。没人承认卖了这块肉。谁还记得呢,他们这么说。明摆着欺负人,石言已经气得控制不住了,他啊呜一口啃下一块生肉来,丢了肉袋子,像箭一般跑了。
  他自个儿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跑。跑着跑着,他觉得自己掌心有点疼,低头一看,差点晕过去了,不知何时,他已变成了一条狗,一条极难看的草狗。
  小说借鉴了《变形记》的表现手法,运用了看似荒诞的变形,委婉含蓄地传达出了一地鸡毛的生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找不到“我是谁”的答案了。
  第三是文章结构层次的模仿 如小说《药》的明暗线双线结构。双线结构既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又能充实文章的内容。比如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两条线索,时间线索和感情线索。这样事件清晰而且能让人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我班沈溯衍同学的散文《一棵树》就因为很好地安排了时间和情感的线索,揭示了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我家旁边有一棵树,但我却叫不出它的名字。它是我爸爸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栽的,伴着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少年,而且相信会一直伴着我走下去。
  春天它向我们展现它的新生,绿绿的嫩芽悄悄探出头来,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可惜没有小鸟相伴,那是因为更调皮的我们。一天,一阵风吹来,传来叽叽喳喳的声音。这叫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抬头拼命往树上找,啊,一个小鸟窝,我们都欣喜地叫了起来。一阵乱捅,鸟窝掉了下来,碎了一地,不知道鸟妈妈回来后找不到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小鸟在这棵树上安家。现在想来真是愧疚啊!我的幼稚的童年!
  夏天它向我们呈现它的阴凉,夏威夷大阳伞般的树阴,像一个天然大空调。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吃好晚饭都喜欢到这里来乘凉。老人们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着,小孩追来赶去绕着树干或爷爷奶奶们,时不时招来爷爷奶奶们疼爱的责骂。
  秋天它向我们奉献它的果实,一颗颗橙色的果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惹得人禁不住摘一颗尝尝,哈哈,这下有你受的了,肯定把你的牙酸倒,保证三天不能吃饭。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我都催着奶奶做熏豆茶,这是故乡的味道,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味道。
  冬天来了,它依然挺立着,叶子依然深绿,是我们家一道永不变的风景。我知道它在默默地积蓄着继续着来年的再一次新生。
  文章以春、夏、秋、冬为时间线索,以自己的成长过程的喜怒哀乐为感情线索,细腻而真实地展示了“长大”的内涵。
  最后是文章语言艺术的模仿 第五册教材《人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人生思幼日。’谁没有童梦重温的经历?那放学回家,进屋叫一声‘妈’的少年时光……”这句子为什么显得美?因为它把少年时光具体化了。在平时的写作中,细节描写会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情感更细腻动人。请看我班王一敏同学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描述:
  以前美好的故事也被一部分一部分地埋在岁月的泥土里,可能已经淡忘,即便没有淡忘,也很少去想起那些可爱的朋友,那些可敬的老师,那些泛着油墨味的试卷,那些沾完错字后卷起来的胶带,那些赤着身子在寝室楼下冲凉的男生,那些寝室楼上看到异性的身体脸红尖叫的女生,那些躺着仰望天空却弄得脖子痒痒的草坪……
  所有的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已模糊,兴许很长一段时间后,这些回忆会像被风吹散的烟雾一样,状若无物。
  这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细节,看后让人感慨万千。相信每个过来人读到这样的文字都会引发自己对学生时代的怀念,那是真实而又遥远的过去了。优美的语言及充实的内容让读者产生了共鸣。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材确实只是一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挖掘每篇课文的可取之处,好好地利用这块“石”,把作文教学分散于平时的教学中,看是无序实有序,三年下来,也不必为了作文训练而头痛了,相信每位学生都能捧得“玉”而归。
其他文献
责任文化属于特殊的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品牌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因此,对其质量监控与评价。必须明确并盘活可监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休闲体验为主的后旅游时代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市场竞争推动与市场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下,进行跨界融合实现业态创新,是饭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职文秘专
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示范院校如何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该就是示范院校努力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职业教育的质量
开放大学既是大学教育机构又是终身教育机构,终身学习立交桥构筑的关键是课程,核心是课程的衔接和转换。应整体设计各级各类教育的框架课程以及与他们相应配套的桥梁课程,因为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整合发展的基础上。”[1]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课的读后环节是一个围绕阅读内容深化巩固知识的
经中央编办领导批准,2012年9月25日,《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杂志社在黑龙江省召开了“共同办好《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座谈会”。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国机构改革
励效杰,1978年出生,浙江鄞县人,博士,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方面研究。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处(地方服务合作处)副处长(兼),浙江省经济学会理事。在《南方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创新能力的大小不仅反映在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等方面,也反映在学生能否自然产生合
商务英语是国际贸易中的通用官方语言,虚拟语气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应用于商务英语交流中,能有效地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以国际贸易发展为背景,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