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句翻译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文章对出现这种难点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列出了三个因素:中外逻辑思维不同,英汉语结构不同,语言文字类型不同。另外,本文重点介绍了三种长句翻译方法:顺拆法、倒拆法、抽词拆句法。
关键词: 长句翻译 思维逻辑 英汉语结构 文字类型 拆句
1.前言
对于初习翻译的新手甚至那些深谙翻译的老手来说,英译汉时长句的翻译恐怕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大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手随译,如中文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今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严复对那些多达数十百言的长句犹感左右为难:直译固然不通,删减词句又会走失原意。
英语长句之长,主要长在修饰成分上。英语句子的修饰成分主要是名词后面的定语短语或从句(包括同位语)以及动词后面或句首的状语短语或从句。这些修饰成分可以一个套一个地连用,形成迂回曲折、层见叠出的长句结构,汉语的长句则多半是由表达一连串意思而彼此之间句法关系松散(“一个句号到底”)的分句组成的流水句。有人把比较复杂的英语句子喻为树木丛生,干枝纠缠的树林,脉络难析,主次难辨,而把汉语句子喻为枝干分明的竹林,脉络清晰,主次易辨。(王治奎,1999:49)
2.原因探索
为什么英汉句子会出现这种不同情况呢?依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2.1 首先,汉语民族和说英语的民族两者思维逻辑往往大不相同。中外语言学理论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习俗、情感等内容。由于中英不同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哲学理念等造成了各种思维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最后会反映到承载思维的语言上。在表达同样的意思时,从句子各个成分的选择到整个句子的排列顺序都有很大的区别。对一件事物,中国人喜欢先叙后议,或者先摆情况,后表态度;而说英语的民族往往恰恰相反。下面试举两例来说明情况。
“There is more agreement on this kind of behavior referred to by the term than there is on how to interpret or classify them.”
参考译文:“与如何对人类行为进行解释和归类相比较,人们对行为所指的不同表现上看法更为一致。”
原文中,作者先说人们的态度——看法一致,然后才说出在什么方面看法一致。汉译则相反,先说出具体方面,然后才表示对此抱什么态度。
“As a righteous intellectual,I’m ashamed of the outrageous policy of intimidation employed by the die-hard conservatives who control the government to try to strangle society reform and to prevent the people from carrying forward their praiseworthy efforts towards building an ideal society.”
參考译文:“作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我对操纵着我国政府的死硬的保守派分子所实行的强暴的威吓政策感到耻辱,因为这个政策企图扼杀社会改革和阻饶人民扩大他们在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方面获得值得称许的成就。”
不同民族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导致人民表达方式的不同,使人们处理事情时出现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的不同。
2.2 其次,英汉语结构不同。英汉都倾向把长修饰语放在离核心结构较远的地方,差别仅在于汉语放在左端,英语放在右端。根据刘宓庆(1992)的研究,汉语句子的扩展方向与英语相反,主要是自右向左扩展。如“有条有理”可向左扩展为“干得有条有理”,“他一切干得有条有理”,“她说她没想到他一切干得有条有理”。刘宓庆(1991)指出:“汉语比较注重语流的整体感,忌句中阻断、插入。”(P204)但英语“可容许语言中的阻断、插入。”(杨自检,2000:457)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英语中有很多长句,而汉语多使用短小的句子了。
2.3 语言文字类型不同,表达习惯就会大相径庭。英语重形,汉语重意,英语造句多用形合法(hypostasis),汉语多用意合法(parataxis)。其表现是英语主要以词汇为纽带,注重形式完备,注重以形显义;句子中各意群、成分的结合通常都用适当的关联词或其他语法手段来表达其相互关系,因此结构完整、形式严谨。汉语主要以逻辑为纽带,句子中各意群、成分等则往往通过内在的联系串在一起,不一定用或很少用关联词或其它语法手段,因此,形式比较简约,相对较松散,其主次或并列关系主要是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由读者自己去体会。(王治奎,1949:49)
3.解决策略
既然英汉句子存在诸多不同,那么在翻译时如何才能把英语长句译为通顺的汉语呢?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抓主谓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骨架。语言学家们在对数以千计的人类语言进行调查后发现几乎每种语言都有主谓或类似于主谓语的语法划分。主谓结构的客观存在反映了人类大脑构造和认识方式方面的基本一致(人与自然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第一重要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找出长句的主谓部分,理清句子的结构,弄清全句的中心思想,这是理解全句的必要条件。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在麻烦来找你之前别去自找麻烦)(柯平,1993:56)这一句包括一个主句Don’t trouble trouble和一个状语从句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四个trouble中第一个是主句的谓语动词,第二个是主句宾语,第三、第四个分别是从句的主语和谓语。分清主谓语之后,译者就有了根据原文逻辑关系和译语结构特点重新组织句子的自由。他可以在保持原文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发挥译语的优势。
3.2 拆句。英汉语在排列上各有特点。在英译汉时,必须抓住原文全句的中心思想,区别主次,根据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重新按汉语习惯加以组合,以确切表达原意。不要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使译文欧化,这就需要拆句。
拆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为“顺拆法”,一为“倒拆法”,一为“抽词拆句法”。
3.2.1 顺拆法就是大致上把句子按意群(sense groups)分成一个个片段(parts),然后把这些片段按原来的先后顺序译出,适当添加一些动词或虚词,补足语气,并连接上下句。(黄邦杰,1991:130)
例1:①And many Asian- Americans resent being labeled a “model minority”,/② feeling that this is reverse discrimination by white Americans-/③a contrast to the laws that excluded most Asian immigrants from the US until 1965,/④but prejudice nevertheless.
关键词: 长句翻译 思维逻辑 英汉语结构 文字类型 拆句
1.前言
对于初习翻译的新手甚至那些深谙翻译的老手来说,英译汉时长句的翻译恐怕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大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手随译,如中文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今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严复对那些多达数十百言的长句犹感左右为难:直译固然不通,删减词句又会走失原意。
英语长句之长,主要长在修饰成分上。英语句子的修饰成分主要是名词后面的定语短语或从句(包括同位语)以及动词后面或句首的状语短语或从句。这些修饰成分可以一个套一个地连用,形成迂回曲折、层见叠出的长句结构,汉语的长句则多半是由表达一连串意思而彼此之间句法关系松散(“一个句号到底”)的分句组成的流水句。有人把比较复杂的英语句子喻为树木丛生,干枝纠缠的树林,脉络难析,主次难辨,而把汉语句子喻为枝干分明的竹林,脉络清晰,主次易辨。(王治奎,1999:49)
2.原因探索
为什么英汉句子会出现这种不同情况呢?依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2.1 首先,汉语民族和说英语的民族两者思维逻辑往往大不相同。中外语言学理论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习俗、情感等内容。由于中英不同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哲学理念等造成了各种思维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最后会反映到承载思维的语言上。在表达同样的意思时,从句子各个成分的选择到整个句子的排列顺序都有很大的区别。对一件事物,中国人喜欢先叙后议,或者先摆情况,后表态度;而说英语的民族往往恰恰相反。下面试举两例来说明情况。
“There is more agreement on this kind of behavior referred to by the term than there is on how to interpret or classify them.”
参考译文:“与如何对人类行为进行解释和归类相比较,人们对行为所指的不同表现上看法更为一致。”
原文中,作者先说人们的态度——看法一致,然后才说出在什么方面看法一致。汉译则相反,先说出具体方面,然后才表示对此抱什么态度。
“As a righteous intellectual,I’m ashamed of the outrageous policy of intimidation employed by the die-hard conservatives who control the government to try to strangle society reform and to prevent the people from carrying forward their praiseworthy efforts towards building an ideal society.”
參考译文:“作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我对操纵着我国政府的死硬的保守派分子所实行的强暴的威吓政策感到耻辱,因为这个政策企图扼杀社会改革和阻饶人民扩大他们在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方面获得值得称许的成就。”
不同民族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导致人民表达方式的不同,使人们处理事情时出现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的不同。
2.2 其次,英汉语结构不同。英汉都倾向把长修饰语放在离核心结构较远的地方,差别仅在于汉语放在左端,英语放在右端。根据刘宓庆(1992)的研究,汉语句子的扩展方向与英语相反,主要是自右向左扩展。如“有条有理”可向左扩展为“干得有条有理”,“他一切干得有条有理”,“她说她没想到他一切干得有条有理”。刘宓庆(1991)指出:“汉语比较注重语流的整体感,忌句中阻断、插入。”(P204)但英语“可容许语言中的阻断、插入。”(杨自检,2000:457)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英语中有很多长句,而汉语多使用短小的句子了。
2.3 语言文字类型不同,表达习惯就会大相径庭。英语重形,汉语重意,英语造句多用形合法(hypostasis),汉语多用意合法(parataxis)。其表现是英语主要以词汇为纽带,注重形式完备,注重以形显义;句子中各意群、成分的结合通常都用适当的关联词或其他语法手段来表达其相互关系,因此结构完整、形式严谨。汉语主要以逻辑为纽带,句子中各意群、成分等则往往通过内在的联系串在一起,不一定用或很少用关联词或其它语法手段,因此,形式比较简约,相对较松散,其主次或并列关系主要是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由读者自己去体会。(王治奎,1949:49)
3.解决策略
既然英汉句子存在诸多不同,那么在翻译时如何才能把英语长句译为通顺的汉语呢?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抓主谓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骨架。语言学家们在对数以千计的人类语言进行调查后发现几乎每种语言都有主谓或类似于主谓语的语法划分。主谓结构的客观存在反映了人类大脑构造和认识方式方面的基本一致(人与自然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第一重要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找出长句的主谓部分,理清句子的结构,弄清全句的中心思想,这是理解全句的必要条件。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在麻烦来找你之前别去自找麻烦)(柯平,1993:56)这一句包括一个主句Don’t trouble trouble和一个状语从句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四个trouble中第一个是主句的谓语动词,第二个是主句宾语,第三、第四个分别是从句的主语和谓语。分清主谓语之后,译者就有了根据原文逻辑关系和译语结构特点重新组织句子的自由。他可以在保持原文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发挥译语的优势。
3.2 拆句。英汉语在排列上各有特点。在英译汉时,必须抓住原文全句的中心思想,区别主次,根据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重新按汉语习惯加以组合,以确切表达原意。不要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使译文欧化,这就需要拆句。
拆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为“顺拆法”,一为“倒拆法”,一为“抽词拆句法”。
3.2.1 顺拆法就是大致上把句子按意群(sense groups)分成一个个片段(parts),然后把这些片段按原来的先后顺序译出,适当添加一些动词或虚词,补足语气,并连接上下句。(黄邦杰,1991:130)
例1:①And many Asian- Americans resent being labeled a “model minority”,/② feeling that this is reverse discrimination by white Americans-/③a contrast to the laws that excluded most Asian immigrants from the US until 1965,/④but prejudice neverthe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