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陆转换与耦合过程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陆转换/耦合地带就是大陆与大洋岩石圈转换/耦合的特殊构造地带.探索该区动力学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密集区的地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洋-陆转换/耦合过程不是指陆壳向洋壳或陆幔向洋幔之间的物质转换,因洋壳向陆壳或洋幔向陆幔的物质转换过程也是不可逆的,而是特指构造动力作用或能量的转换交接过程.洋-陆转换/耦合带的狭义定义为被动大陆边缘的陆壳明显减薄到洋壳出现的深水区;但广义定义包括上述被动陆缘裂解作用涉及的区域范围,或是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所能影响到的区域,其核心依然是俯冲带和/或大陆边缘,也就是说,其内涵是俯冲带和大陆边缘概念的总和,包涵浅部的地理要素和深部的地质因素.当前,对于洋-陆转换/耦合带的国际关注点很多,国际地学前沿问题较多,其中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洋内弧形成与初始陆壳生成、俯冲脱水-相变、岩浆工厂、变质工厂;(2)结构:俯冲带类型、分段性、洋-陆转换/耦合带变形型式、地幔楔精细对流结构、俯冲面糙度-孔隙度-渗透率时空特征;(3)过程:俯冲过程、构造跃迁、构造转换、深部底侵、拆沉、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弧后扩张过程、板片窗、俯冲侵蚀与增生、物质迁移-转变-运聚、多圈层耦合过程;(4)机制:俯冲起源与板块机制起源、陆缘互换机制、地震触发机制、深部拆沉与底侵动力学机制、大陆裂解与(火山型和非火山)被动陆缘形成、洋-陆转换/耦合带构造跃迁机制、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新机制、岩浆动力学、主动与被动俯冲机制、海山俯冲;(5)效应:源-汇效应、地表地形过程与深部流变关联、板片窗的构造-岩浆-成矿效应、边缘海盆地与资源-能源效应、俯冲与地震-海啸-滑坡灾害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更是我国走向深海大洋、实现“海洋强国”的关键海域,蕴含着诸多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具有极其丰富的洋-陆转换/耦合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现阶段可初步概括为以下几点:(1)板块重建的洋陆转换/耦合带检验;(2)深部过程(底侵-拆沉)与机制;(3)西太平洋陆缘构造体制和机制转换;(4)俯冲带分段性、过程与地震触发机制;(5)地表地形过程与深部流变、岩石圈强度关联;(6)地史期间的板片窗及其构造-岩浆-成矿效应;(7)洋陆转换/耦合带变形型式、构造跃迁和机制;(8)俯冲脱水、岩浆工厂与岩浆动力学;(9)边缘海盆地与资源、能源和灾害;(10)西太平洋板块格局与华北克拉通破坏;(11)太平洋板块格局与华南大陆再造;(12)印度洋过程重建与青藏高原隆升;(13)东亚地史期间的洋陆转换/耦合过程.
其他文献
如何继续发挥企业的优势?如何抓好基层班子建设?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大港油田公司经过40年的发展,油田已形成年产400多万吨原油、3.6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生产能力。在新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加快西部油气田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战果: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硕果累累,新疆油田原油产量、长庆油田油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英国工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伟大的经济学家.作为启蒙运动学者,他试图结合传统社会秩序向现
期刊
针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对企业绩效造成的实际影响,分别从绩效工资、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临时职工管理三个角度入手,在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进行调查,最后通过对
戏剧是融合了历史、文学、音乐等多种元素的经典的艺术形式,它的存在,对现如今的文化传播和思想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参考价值及意义.对儿童戏剧艺术的重视是在新课
人社部发[2015]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中央管理的企业: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许多企业既设立了监事会,又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二者都有监督公司财务的职能.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关系问题,出现了很多争议,主要有三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