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高考,始终是人们关注热度最高的事件,今年也不例外。而此次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监考手段的科技含量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升。据权威媒体介绍,除了身份验证等手段更先进外,监视器的普及及提高,也有了质的飞跃:一些省市不仅在所有考场都安装了监控设备,更是实现了全方位的远程监控。在监控中心,任何一个考场的情况都能尽收眼底。
不知道监控者和报道者的心态是怎样的,也不怀疑安装它的必要性和实际的效果,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举措,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丝一毫的欣慰之感。
毋庸讳言,我们正处在一个处处被监控的环境之中,否则,我们的安全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或者某些规章就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所以,大街小巷,宾馆饭店,车站医院,机关学校,小区院落,一个个探头注视着每一个角落。在方便了监管、提高了安全系数和某些部门工作效率的同时,个体的空间和权利也得到了程度不同的限制和侵害。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习惯了在外在监控状态下行事时,他的自律意识也会逐渐降低,一旦失去外部约束,就会放任自己的行为,做出违规违法的事来。现在每个城市的主要路段都安装了“电子警察”,拍摄违章车辆。虽然这些路段违章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在没有安装摄像头的地方,司机的违章频率却会明显增加。因为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没有安装摄像头就意味着可以违章而不会受罚,某种程度上没有安装本身就成了对违章行为的一种鼓励性的暗示和默许。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安装更多的摄像头。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高考时安装大量的摄像监控装置,肯定会减少考试中的作弊作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正与公平。但它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是十分深远的。首先它的广泛使用会给整个社会一个错误的引导,使人们过多地相信和依赖并受制于仪器设备,而放松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诚信意识、自律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建立起对是非对错的内在认识和正确判断,从而形成双重人格,有监督则中规中矩,无监管则随心所欲。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广泛的监控是一种无形的“有罪推定”,它也是对个人道德和诚信的一种不信任和不尊重。在它面前,任何人都被假定为不诚信者,所以,对于真正讲诚信的人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保护,毋宁说是一种伤害。再次,既然整个社会都在强化这种监控行为,它必然会使学生觉得,在这个社会上,个人的诚信是靠不住的,每个人只对摄像头“负责”,只有外部的强制才是有效的。那么,一旦失去了外在监督,就会各取所需,谁讲诚信谁就要吃亏。就像没有“电子警察”的交通路口一样,在没有监控的考场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作弊。
因此,许多地方颇为得意的电子监控设备,也许会给有关部门带来内心的一种安全感,会在高压态势下减少考试中的作弊行为,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大张旗鼓地对个人诚信的否定,尽管可以获得某次考试的公平,却会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使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构变得更加困难。
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监控设备常常使我们有一种“瓜田李下”的感觉,任何下意识的举动,都有可能让监控者产生某种怀疑和联想。假如你自己又常常有这种被监控的意识,可能会更加如芒刺背,手足无措。在一个全角度被监视的考场,考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势必会比以往更加紧张,甚至会手不敢动、头不敢转,即便是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也会担心被别人当成了疑似作弊者。这样的心理体验,肯定会在考生的内心留下不应有的阴影,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有户人家为了防盗,给住宅阳台窗户加装了坚固的防护栏,结果发生火灾后,主人却被挡在防护栏内无法逃生,活活烧死了。这只是一个消防案例,却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不能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忽略了更大的隐患。这个故事是不是和我们上面所谈的话题有某种相似或相近的关联性呢?
我们常常谈及人的异化,谈及目的与手段的倒置,但不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我们时常总被自觉和不自觉的异化,时常分不清何为目的,何为手段,谁为谁服务,谁主宰谁。思想的贫乏和思维的懒惰,使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模糊难辨,似是而非。也许,我们津津乐道的、引为自豪的、成为政绩的很多东西,恰恰是与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历史进程背道而驰的,恰恰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与自由发展的,也恰恰是最需要深刻反思的。
不知道监控者和报道者的心态是怎样的,也不怀疑安装它的必要性和实际的效果,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举措,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丝一毫的欣慰之感。
毋庸讳言,我们正处在一个处处被监控的环境之中,否则,我们的安全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或者某些规章就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所以,大街小巷,宾馆饭店,车站医院,机关学校,小区院落,一个个探头注视着每一个角落。在方便了监管、提高了安全系数和某些部门工作效率的同时,个体的空间和权利也得到了程度不同的限制和侵害。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习惯了在外在监控状态下行事时,他的自律意识也会逐渐降低,一旦失去外部约束,就会放任自己的行为,做出违规违法的事来。现在每个城市的主要路段都安装了“电子警察”,拍摄违章车辆。虽然这些路段违章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在没有安装摄像头的地方,司机的违章频率却会明显增加。因为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没有安装摄像头就意味着可以违章而不会受罚,某种程度上没有安装本身就成了对违章行为的一种鼓励性的暗示和默许。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安装更多的摄像头。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高考时安装大量的摄像监控装置,肯定会减少考试中的作弊作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正与公平。但它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是十分深远的。首先它的广泛使用会给整个社会一个错误的引导,使人们过多地相信和依赖并受制于仪器设备,而放松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诚信意识、自律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建立起对是非对错的内在认识和正确判断,从而形成双重人格,有监督则中规中矩,无监管则随心所欲。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广泛的监控是一种无形的“有罪推定”,它也是对个人道德和诚信的一种不信任和不尊重。在它面前,任何人都被假定为不诚信者,所以,对于真正讲诚信的人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保护,毋宁说是一种伤害。再次,既然整个社会都在强化这种监控行为,它必然会使学生觉得,在这个社会上,个人的诚信是靠不住的,每个人只对摄像头“负责”,只有外部的强制才是有效的。那么,一旦失去了外在监督,就会各取所需,谁讲诚信谁就要吃亏。就像没有“电子警察”的交通路口一样,在没有监控的考场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作弊。
因此,许多地方颇为得意的电子监控设备,也许会给有关部门带来内心的一种安全感,会在高压态势下减少考试中的作弊行为,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大张旗鼓地对个人诚信的否定,尽管可以获得某次考试的公平,却会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使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构变得更加困难。
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监控设备常常使我们有一种“瓜田李下”的感觉,任何下意识的举动,都有可能让监控者产生某种怀疑和联想。假如你自己又常常有这种被监控的意识,可能会更加如芒刺背,手足无措。在一个全角度被监视的考场,考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势必会比以往更加紧张,甚至会手不敢动、头不敢转,即便是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也会担心被别人当成了疑似作弊者。这样的心理体验,肯定会在考生的内心留下不应有的阴影,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有户人家为了防盗,给住宅阳台窗户加装了坚固的防护栏,结果发生火灾后,主人却被挡在防护栏内无法逃生,活活烧死了。这只是一个消防案例,却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不能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忽略了更大的隐患。这个故事是不是和我们上面所谈的话题有某种相似或相近的关联性呢?
我们常常谈及人的异化,谈及目的与手段的倒置,但不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我们时常总被自觉和不自觉的异化,时常分不清何为目的,何为手段,谁为谁服务,谁主宰谁。思想的贫乏和思维的懒惰,使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模糊难辨,似是而非。也许,我们津津乐道的、引为自豪的、成为政绩的很多东西,恰恰是与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历史进程背道而驰的,恰恰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与自由发展的,也恰恰是最需要深刻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