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之变的焦虑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__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的焦虑》是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在2007年翻译成中文出版的作品。此书中,德波顿将身份焦虑的起因归结为五种: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和制约因素;他也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对个人而言,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我们的身份往往快速转换,有时难免产生无所适从之感,这本书谈的是身份带来的焦虑,赠予读者的却是慰藉。
  德波顿的哲学背景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行文晦涩难明的作者,恰恰相反,他的语言以通俗有趣而著称。阅读时,虽说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却极易获得共鸣,因为他所涉及的话题往往无分国界、性别、种族,是全人类的共享的体验,如爱情、旅行和身份。
  人活存世间,不可避免地拥有各种各样的身份——儿女、朋友、职员、上司、父母等等,且身份毕竟有等级尊卑之分。我们无法以单一面目去面对人生,这让人辛苦又多出一些自由,不同的面目身份成了天然的面具,能带来荣耀也能象征枷锁。身份可以小至一个家庭中的角色,或者大到存宇宙中的一个位置,不过德波顿指出,无论如何,我们的身份总是受制于一个更大的体制。
  入学前和求学阶段的身份也算是体制内,却在毕业之后显得那么令人怀念。因为进入社会这个更大的体制,一些事发生了变化,势利眼和压迫感如影随形,人们不得不重新自我定位。
  渴求他人的认同与崇拜精英的光芒一样,是人性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为了获得一个受人尊重的身份,我们尝试了各种办法,比如谨慎地对待梦想、现实地选择职业、学会隐忍、修炼德性、皈依宗教……但很少有人能够摆脱一种焦虑感,即失去身份的焦虑。
  德波顿告诉我们的是,看看古往今来或者近存身边的同类们,感受他们的焦虑,或许不知不觉间自己的焦虑已被稀释。哲学与艺术自从被创造出来,就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瑰宝,足以深刻低调地疗救人心。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简单的方式获得成功,或是幸福,而这种方式绝不仅仅是赚钱,理想的现代生活其实比想象中还要丰富。
  “有一个显然不为权势规则所关注的字眼却能更准确地表述我们心中的渴慕,那就是‘爱’。衣食一旦无忧,累积的财富、掌控的权力就不再是我们存社会等级中追求成功的关键要素,我们开始在意的其实是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的‘爱’。金钱、名声和影响只能视为‘爱’的表征——或者是获取爱的途径——而非终极目标。”
  这段话展现出德波顿一针见血的笔力。说到底我们的焦虑还是来自于缺乏爱,这种爱或许是尊重,也可能是吸引。然而,我们再也无法抽丝剥茧下去,以证明微妙的身份变化可以导致爱的多寡。德波顿所提出的种种解决焦虑的办法,对许多忙碌而肤浅的人来说或许缺乏借鉴性,如果他写作是为了让精英进一步减少焦虑,倒也无可厚非,只是其他人的低微身份如何被尊重,焦虑感如何被解放?与低微身份相联系着的贫穷、恶名与默默无闻,是再真实不过的客观存在,也是成因复杂的已知条件。存这些条件的制约下,焦虑是否真的是唯一解?
  这本书有慰藉,有解惑,也许同时还抛出了更大的谜题。
其他文献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和她认识1个月就结婚了,算得上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唯有一点不太和谐,就是各自的饮食习惯。他是四川人,无辣不欢,所以执意请了一位四川阿姨,连鸡蛋汤里都少不了辣椒。而她不喜欢。她来自江南,从小到大都吃惯了清甜的味道,连吃了一个星期的辣椒,整个人都上了火。于是,趁他出差之际,她辞退了四川阿姨,另请了一位南方保姆,做的菜清清淡淡,连盐也不怎么放。她吃得开开心心,而他却食不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