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语言学习标准》的基本理念,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指将班级学生按成绩、能力、性别与性格策略方面的差异编成小组,系统地利用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需要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优势互补、群体发展的目的。
但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仍然存在一些不恰当却有时常见到的做法:如教学中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某个学生发现了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为了体现合作而进行合作,而进行虚晃一枪的无效讨论交流;少数学生唱“独角戏”,绝大多数学生当观众;未考虑组内成员差异性,造成小组间学生能力的悬殊。
针对上述误区,结合我们对合作学习的探索,我们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应遵循如下原则:全员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充分性原则、竞争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只有选择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依据有效合作学习的原则,我们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做了积极的探索,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一、了解学生,实施科学分组。
实践证明,小组如何组成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分组应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差异的基础上进行。通常可以按能力差异组成有4~6名成员的异质学习小组,保证组内优势互补和组间力量相对平衡,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以竞争促发展。同时,也可以根据合作内容的需要,进行相对灵活多变的分组:如可以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编组,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如此进行科学分组,容易使学习小组成员确立共同的小组目标,并竭力为之争取。
二、安排独立思考,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石。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中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需要个体独立地、有创意地思考,是个体体验的过程。加之自主、合作、探究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自主是合作的前提,探究是思维的深入,因为没有个人辛勤的探索,合作将成为无本之木,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会滋生一些学生“等着喂”的思想,助长他们的依赖心理。因此,小组合作之前的独立思考显得极为重要。为此,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点燃学生最闪亮的智慧火花,使学生有代表个人最高观点的交流,使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深度。
三、讲究时机,把握合作学习的关键。
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因素,并不是所有教学环节,都适合安排合作学习。如内容太浅,无合作之必要,如内容太深,非合作之所及,这些都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状况,有机设置合作环节。
在思考出现困难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在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引导学生去感悟、理解语言文字及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往往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如在《小草和大树》中理解感悟主人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特点。这一学习重点,教者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在学生“愤悱”之时,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感悟、理解语言。为让学生进一步内化语言,多形式运用语言,教者仍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中,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样化学习方法中体验到“合力摘桃”的乐趣。
四、指导合作,让每个孩子享受成功。
组内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让孩子们全员参与,尽情表达,热烈讨论,这是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大舞台,而要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成功。
1、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认识水平的差异、思维能力的高低等因素造成了小组成员间合作学习的障碍。因此,要引导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
2、引导学生学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一个主要效能就是弥补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一一关注的不足。教师应以合作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以识字教学为例,面对生字,以生教生,互相指认,其乐融融,学生在互助中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3、使表达与倾听并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位同学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4、辩论与反思相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适时的辩论就显得十分必要,教育专家也认为,辩论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和表达能力。在合作中要引导学生注意:①避免无意义的争论;②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语言进行辩论;③失败要坦诚面对,胜利也不可洋洋自得。学会反思,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5、让碰撞与沟通同行。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学生面红耳赤、争论不下的现象,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中,此时的思维已被大大激活,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老师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不能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结论,要克服自以为是的思想,多查找有关资料,要尊重事实,形成共识。合作中要能够互相启迪,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进而生成新的智慧。
6、从课内走向课外。“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课堂只是一个阵地”,教师要“跳出课堂”,指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主动与同学、老师、家长亦或素不相识的人合作,如此构建一个多维交互、相互作用的合作学习网络。形成一个“合作共同体”,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共同发展。
五、组际交流,共享合作成果。
1、让竞争成为合作的催化剂。组际竞争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时,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从而在组际交流时,学生的发言会更富有价值。
2、让学生共享资源库。组际交流畅通,使课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信息库,面对众多的资源信息,我们应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学会欣赏他人,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同时吐故纳新,汲取彼此的智慧,生成新的智慧,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六、科学评价,提高合作成效。
“评价是指挥棒”,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保障。合作学习中的科学评价,应实现“两个结合”,即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小组中个人的评价。
除教者适时的科学评价外,还应多引导学生对本小组共同活动的成效,以及自身和他人在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会从中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寻找提高合作成效的最佳途径,产生成就感,不断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不但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更是我们今后不断探索的课题。
但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仍然存在一些不恰当却有时常见到的做法:如教学中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某个学生发现了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为了体现合作而进行合作,而进行虚晃一枪的无效讨论交流;少数学生唱“独角戏”,绝大多数学生当观众;未考虑组内成员差异性,造成小组间学生能力的悬殊。
针对上述误区,结合我们对合作学习的探索,我们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应遵循如下原则:全员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充分性原则、竞争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只有选择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依据有效合作学习的原则,我们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做了积极的探索,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一、了解学生,实施科学分组。
实践证明,小组如何组成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分组应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差异的基础上进行。通常可以按能力差异组成有4~6名成员的异质学习小组,保证组内优势互补和组间力量相对平衡,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以竞争促发展。同时,也可以根据合作内容的需要,进行相对灵活多变的分组:如可以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编组,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如此进行科学分组,容易使学习小组成员确立共同的小组目标,并竭力为之争取。
二、安排独立思考,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石。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中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需要个体独立地、有创意地思考,是个体体验的过程。加之自主、合作、探究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自主是合作的前提,探究是思维的深入,因为没有个人辛勤的探索,合作将成为无本之木,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会滋生一些学生“等着喂”的思想,助长他们的依赖心理。因此,小组合作之前的独立思考显得极为重要。为此,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点燃学生最闪亮的智慧火花,使学生有代表个人最高观点的交流,使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深度。
三、讲究时机,把握合作学习的关键。
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因素,并不是所有教学环节,都适合安排合作学习。如内容太浅,无合作之必要,如内容太深,非合作之所及,这些都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状况,有机设置合作环节。
在思考出现困难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在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引导学生去感悟、理解语言文字及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往往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如在《小草和大树》中理解感悟主人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特点。这一学习重点,教者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在学生“愤悱”之时,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感悟、理解语言。为让学生进一步内化语言,多形式运用语言,教者仍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中,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样化学习方法中体验到“合力摘桃”的乐趣。
四、指导合作,让每个孩子享受成功。
组内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让孩子们全员参与,尽情表达,热烈讨论,这是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大舞台,而要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成功。
1、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认识水平的差异、思维能力的高低等因素造成了小组成员间合作学习的障碍。因此,要引导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
2、引导学生学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一个主要效能就是弥补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一一关注的不足。教师应以合作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以识字教学为例,面对生字,以生教生,互相指认,其乐融融,学生在互助中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3、使表达与倾听并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位同学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4、辩论与反思相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适时的辩论就显得十分必要,教育专家也认为,辩论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和表达能力。在合作中要引导学生注意:①避免无意义的争论;②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语言进行辩论;③失败要坦诚面对,胜利也不可洋洋自得。学会反思,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5、让碰撞与沟通同行。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学生面红耳赤、争论不下的现象,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中,此时的思维已被大大激活,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老师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不能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结论,要克服自以为是的思想,多查找有关资料,要尊重事实,形成共识。合作中要能够互相启迪,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进而生成新的智慧。
6、从课内走向课外。“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课堂只是一个阵地”,教师要“跳出课堂”,指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主动与同学、老师、家长亦或素不相识的人合作,如此构建一个多维交互、相互作用的合作学习网络。形成一个“合作共同体”,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共同发展。
五、组际交流,共享合作成果。
1、让竞争成为合作的催化剂。组际竞争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时,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从而在组际交流时,学生的发言会更富有价值。
2、让学生共享资源库。组际交流畅通,使课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信息库,面对众多的资源信息,我们应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学会欣赏他人,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同时吐故纳新,汲取彼此的智慧,生成新的智慧,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六、科学评价,提高合作成效。
“评价是指挥棒”,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保障。合作学习中的科学评价,应实现“两个结合”,即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小组中个人的评价。
除教者适时的科学评价外,还应多引导学生对本小组共同活动的成效,以及自身和他人在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会从中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寻找提高合作成效的最佳途径,产生成就感,不断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不但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更是我们今后不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