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北半球,我在南半球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榜理由:★★★★
  初中时,我活在南半球的六月里。我喜欢在体育课上和好朋友躺在草坪上,这样,闭着眼睛就可以感受到阳光在眼皮上微烫的跳动。那时的我,是闻不到妈妈在北半球的冬天煮的豆浆的。
  从小到大,我只和妈妈道过一次歉。
  那时的小不点还在北半球,一不小心对妈妈发了脾气后,感觉心情很沉重,终于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带着哭腔跟她道歉。当时妈妈说了什么,我不太记得了,但她抚摸我头发时的温柔一直都在,在以后的岁月里一遍遍以不同的方式熨烫我不安的心。
  初中时的自己跑到了南半球的热带草原上,当一头狮子,我兴致勃勃地捕获猎物,也把难听的吼声刻在了妈妈眼角的皱纹里。
  现在,我上高二了。我时而在南半球以南,活在脱离现实的精神世界里,时而在南半球的温带地区,假装当一个乖巧的高中生。我在南半球终于被一个大人吼醒了。那是一个陌生人的责备。我终于迟到地明白:我应该理解他们的爱,即使他们的爱并不理解我。于是,我的日记本上浮现了这样一行字——我再也不要吼爸爸妈妈了。
  在这样的吼声过后,我对妈妈的一举一动都迟钝地敏感起来。有一次,我在看手机,妈妈问:“要吃苹果还是橘子?”
  “啊?”
  “要吃苹果还是橘子?”
  等我回过神来,她大概已经重复了五遍,可是妈妈并没有不耐烦。我怔怔地答了句“橘子吧”,心却在橘子渗出的香甜气味中绞成一团——这样平缓的语气,是要聽了孩子多少次怒吼才练就的宽容啊?而冬天实在漫长,大雪盖住了我的感官,以至于我难以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
  人生的路上落了雪,洁白得像羽毛披在身上,绒绒的,暖里透凉,但羽毛有根,根是父母渴望在儿女身上留下的印记。它可以拉成为生命的长度,在幸福与痛苦的消长间划出命运的弧度,我沿着这条不完整的经线圈从北半球跑到南半球,磕磕绊绊中成长。我从听着妈妈念睡前故事的孩子,长成一个少女,写下只属于她的文字。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或许并不是只给妈妈一个人的道歉,而是一封给亲人姗姗来迟的告白信。
  在青春期的顿悟中,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睡了很久,终于乘着竹篮,顺着海水流回了北半球。
  于是我开始重新爱爸爸妈妈,像我还是一个小小孩儿那样爱他们。
其他文献
近日,戴文教授凭其独特授课风格走红网络。他将传统诗词诗作加以生活化、活泼化,从而贴近人民大众。如此创作风格不经意间引发热议,褒贬不一中引人深思:如此将传统诗词注入时代元素的文化传承才是可行之道,文化之新帆,何乐而不为?  “文学不应过分严肃,应欣赏文学之活泼化”,费孝通如是说道。如此看来,此教授之法实乃上上策。可细细虑之,究竟是何推动文化传承方式的演变?想去想来,当快餐文化风靡,当“碎片化阅读”风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热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电影《邮差》里,寂寞小岛上的邮差,在他的诗人朋友离去后,以朝圣的姿态,跑遍整个岛屿,在海岸线,在星空下,在悬崖边,在渔港……录下了种种声音,那是整个影片中最触动人心的部分:海湾轻轻的海浪声,掠过悬崖滑过灌木丛的瑟瑟风声,忧愁的渔网声,还有孩子的心跳声。有时候想一想,声音还真是个有趣的东西。可以当作人的第二张脸吧?在隐去面容和动作后
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题记  器皿,街上随处可见,玻璃的、塑料的、陶瓷的……样式不一,总能满足人们苛刻的要求。  总是缺了那么一点温润的烟火气。  从家中拿出自己亲手做的土陶三件套——杯、碗、盘,我立在桌边凝视它们良久,我们之间恰似有一种不需言语的感动。  可能是被某种潜在因素左右,当初填报艺术选修的那一刻,我阴差阳错地选择了陶艺。这被同学们戏称为“玩泥巴”的课,我却在第一节课就肯定了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写作。  缓慢的自然  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  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  花一朵朵地开,一瓣瓣地落下。  稻谷成熟,都慢得很。  那些急骤发生的自然变化,多是灾难。  如火山喷发、飓风和暴雨。  一个孩子要长大,是很慢的。  一个人睡觉,也是很慢的,从日落到日出,人才能休息过来。  这首诗歌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1938年8月31日,一个阳光暖暖的午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研究生赫伯特·萨尔泽的信件。他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写道,在拜读爱因斯坦公开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时,发现该篇论文中的一个方程式是错的,并于信中写上了正确的方程式。  看过信后,爱因斯坦马上找出那篇论文,对萨尔泽指出错误的那个方程式重新做了计算。他在给萨尔泽的回信中这样写道:“我通过一长串的数学计算,现在我得出
对于动物,我们人类需要持一种新的、更为明智或许更为神秘的观点。远离广博的大自然,靠足智多谋而生存,现代文明中的人类是透过富有知识的有色眼镜来观察动物的,因此,鸟类被夸张了,其整个形象被曲解了。我们由于动物的欠缺,而以施恩者自居,同情它们投错了胎,地位卑微,命运悲惨。而我们恰恰就错在这里。因为动物是不应当由人来衡量的。在一个比我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古老而复杂的世界里,动物生长进化得完美而精细,它们生来就
我在成都活水公园碰到一个收废品的人。他每天早晨都会在公园一个固定的向阳的石桌吃早餐,通常是一份凉菜两个馒头,还有几颗花生,荤素根据前一天收入而定。最稀罕之处是,他喝酒用的是一个小银杯,据说是家传之物,每天早晨两小杯,不多也不少。他说,他每天就是为了这两小杯酒而活着。在成都生计不易,每天的收入,三分之一给老婆,三分之一給孩子,三分之一给自己。即使不吃饭,也要喝两小杯,特别是有阳光的早晨,对着太阳一举
我们从大江大河走来,向大江大河走去。在人类史上,江河不仅意味着水源,更意味着通道。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正如知识和技艺。当一扇大门越开越大,自由流动的空气迟早会驱散所有偏见与疑虑。  不要害怕失去,只要你有捍卫的能力。凡是经不住考验的,都不值得拥有。在风浪里学习游泳,在饥饿中学习觅食,哪一代人不是这样呢?  穿出石罅后,别有山重重。一帆风顺的远航,算不上真正的经历;一眼看得到尽頭的征途,便不会有路上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金题】  越战时期有一张照片:一个村庄被夷为平地,跑在最前面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她身上没有穿衣服,整个后背都燃烧起来了。这张照片是怎样拍下的?作家梁晓声估计有三种情况:一是摄影师顾不上拍了,直接跑过去把火扑灭;二是拍照之后,摄影师马上进行扑救;三是摄影师拍完就走了,他认为战争不是他发动的,他的工作是摄影。梁晓声拿这个问题去问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都选第一种可能。再问中小学生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马静薇同学以时间为轴,采取虚拟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生命一生中与粮食的渊源,从“懂得粮食”到“创造粮食”,再到“回味粮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