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蒙学教育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蒙学教育,经过数千年的创新与沿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流传下大量的蒙学论著。研究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过程、内容方法和蒙学教材(或读物),可以借古鉴今,使现代蒙学教育更加完善。
  [关键词]蒙学教育;历史;内容;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9-0094-0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和文化教育的繁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最初阶段是蒙学教育。所谓蒙学,即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塾,也称蒙馆,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蒙学教育,并且发展得比较完善,历代均很重视蒙学教育,有专职官员负责管理,有比较统一的教学内容,编有专门的蒙学教材。
  一、中国蒙学教育历史悠久
  根据有关文字记载,夏代的学校教育就开始有等级层次。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实古籍中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是可信的。从这些记载中提到的大学小学或右学左学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西周已有小学的设置。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民间开始出现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秦统一六国后,官学在地方仍然很普遍,识字教学继承战国的传统。不过民间已出现许多属于蒙学性质的私学,时称“乡学”“村学”等,主要教识字与写字课程,逐渐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汉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已渐趋成熟,称作“书馆”,教师称“书师”,规模较大,肄业学童多达“百人以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教育的内容积累得更丰富了,涉及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隋唐的蒙学教育比前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开创了“蒙学”这一说法的先例。宋元时期统治者重视蒙学教育,曾多次下令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小学,蒙学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在全国城乡设立了不少蒙学。有民间办的私学蒙学,数量较多,称作“小学”“冬学”“乡校”“家塾”“私学”“蒙馆”等;还有官府办的官学蒙学,分贵胄小学和庶民小学,数量有限。儿童一般从8岁入学,有固定的蒙学教育内容、方法和教材,对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朝社学即是蒙学性质的,是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招收8—15岁的民间儿童入学。清代的义学、义塾、村学、村塾都是一种蒙学,有地方政府设立的,有地主、商人设立的,还有市民或农民集资设立的,主要教育对象为15岁以下儿童,入学的多数为城市的市民子弟和农村的农民子弟。
  二、中国蒙学教育内容广泛
  蒙学教育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基本知识教育、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和为人处世教育等。商代的蒙學主要教些识字和写字的课程,辅以思想政治、军事训练、礼仪音乐和数量计算。西周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德、行、艺、仪等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内容,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秦汉的蒙学教育仍以识字和写字教育为主。宋元时期蒙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这两个方面,即主要教儿童识字、习字、读书、背书、对课与作文,同时对他们进行基本的道德观念灌输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明朝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百家姓》和《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讲习冠、婚、丧、祭之礼。清朝的蒙学教育内容除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外,还传授历史、自然、生产、文字和日常生活知识。
  三、中国蒙学教材(或读物)众多
  据说,周朝就有史官为学童识字而编写的识字课本《史籀篇》,共15篇。秦朝蒙学教材影响较大的有李斯的《仓颉》、赵高的《爰历》、胡毋敬的《博学》等。汉初教学写字课时,使用由《仓颉》《爰历》《博学》合编成的教材《仓颉篇》。后来汉朝人自己编写了识字课本,有司马相如编的《凡将篇》、李长编的《元尚篇》、蔡邕编的《劝学》、史游编的《急就篇》等,其中《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到魏晋时还沿用。这些教材多为四字句或六字句,每句押韵,便于儿童在识字过程中记诵。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教材有沿用汉代的《急就篇》,有晋朝束皙的《发蒙记》、顾恺之的《启蒙记》,后齐颜之推的《训俗文字略》,还有南梁周兴嗣编的《千字文》。《千字文》一句四字、双句押韵,讲究对仗、句法整齐,多用典故、内容丰富,曾传播到各少数民族使用,日本也曾使用。隋唐的蒙学教材开始用“开蒙”“蒙求”的题名,从此开创了“蒙学”说法的先例,著名教材有唐朝的《开蒙要训》《太公家教》《兔园策》及李瀚的《蒙求》、胡曾的《咏史诗》等。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蒙学教材的经验,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使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如宋朝有著名的《百家姓》,《增广贤文》,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丹元子的《步天歌》,程端蒙等人作的《性理家训》,朱熹编的《训蒙绝句》,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叙古千文》,黄继善的《史学提要》,王应麟的《蒙训》《小学讽咏》《姓氏急就篇》《小学绀珠》等;元朝有改编的《千字文》,朱世杰的《算学启蒙》,祝明的《声律启蒙》,吴化龙的《左氏蒙求》,陈栎的《论语训蒙口义》《历代蒙求》等。明朝的蒙学教材有改编的《广义千字文》、吴沉等编的《皇明百家姓》、吕坤的《社学要略》,王守仁、方孝孺等也曾编写过蒙学课本。明初《文渊阁书目》和《绿竹堂书目》记载有《对相识字》一书,“对相”即“对图”,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看图识字课本,说明蒙学课本到了明代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清朝使用的蒙学教材有黄周星新编的《三字经》、连恒编的《增补注释三字经》、光绪年间的《时务三字经》、署康熙皇帝篇的《御制百家姓》、何桂珍编的《训蒙千字文》、丁有美编的《童蒙观鉴》、王仕云编的《鉴略》、李崇忠新编的《千字文》、李毓秀作的《弟子规》等,此外还有《千家诗》《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增广昔时贤文》《神童诗》《大学》《中庸》《孝经》《论语》等。陆世仪、张履祥、张伯行和陈宏谋都编写过蒙学课本,使蒙学教材在质量与社会地位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中国的蒙学教育,经过数千年的创新与沿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流传下大量的蒙学论著。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在我们有了新的更科学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体系,研究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过程、内容方法和蒙学教材(或读物),可以借古鉴今,使现代蒙学教育更加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高时良.中国古代教育史纲[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阐述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分析当前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摘 要]美育的社会功能有认识深化功能、道德感化功能、情感净化功能等。教师结合教材,让学生了解美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导他们去感悟作品的思想美,人物的心灵美、精神美。这样,学生的心灵将得以净化,思想将得以升华,人格将得以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材;美育;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0-0003-02  作为培养全面发展
【摘 要】民营医院是指那些不是由国家资本占主导地位的由社会资金或者外资投资建立的民间医院,近年来随着资本的不断累积,民营医院的数目也不断增加,发展势头也很迅猛,还出现了一些上市的医院。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一起构成了我国的医疗系统,两者也是出于对立的关系,但是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陷入困境。本文阐释了民营医院目前的预算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预算管理的体制不到
【摘 要】市政工程是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在城市规划建设范围内,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城市生活配套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属于市政工程范畴。对于市政工程而言,由于其涉及社会公共利益,且建设规模和资金占用巨大,需要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加强风险管理,实现市政工程的稳健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市政工程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进而阐明了市政工程内部控制
【关键词】初中地理 以图导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19-01  初中地理教材和图册中都有大量的地图、剖面图、示意图、景观图、遥感图等图像,正是这些图像组成了具有极其丰富内容的图像系统。这既体现了地理学科与初中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也是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这些地理图像涵盖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可以说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摘 要]实用能力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走向社会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借助教材、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中职语文;实用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9-0092-02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