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积极教育”实施环境与策略研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院校由于在所授课程的知识、技能和价值方面与本科院校育人目标存在差异化,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更有针对性.在分析高职院校学习环境、课程倾向和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过程中运用积极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极成就和积极体验中提升学习自信,进而在学习链终端产生积极反应的几种有效策略.
其他文献
文章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测绘类实验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专业阐述实践类教学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对于开展测绘类本科实践教学的意义,文章以南方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为例,对测绘类专业虚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行阐述,探索特点鲜明的“虚实结合”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后续测绘实践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组织,在服务农村青年创业方面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但局限于集中培训、融资推介和集体竞赛等短期、临时和宽泛性扶植.农村青年更需要的是针对实际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持续精准支持.实践证明,高校青年教师与农村青年创业者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高校团委在各地团市委的领导下,以专业群教师团队为单位对口服务农村青年创业,可以取得显著效果,是促进农村青年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可靠力量.同时,通过参与创业项目,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的“双师”能力.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收入导向型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方法识别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越深,教育维度受到剥夺的概率也越大;教育减贫效应显著,越是贫困的群体,教育的减贫效应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减贫效应越大;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在教育减贫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极端贫困状态下,社会资本取代自然资本的地位,发挥中介作用;教育的减贫效应随着居民年龄的提升,边际效应递减;
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校开发并实施了与生物学科教学、项目式学习、财经素养教育等有机融合的校园微农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的设计和多彩的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探索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UR)分析父母参与对本地和流动青少年认知能力、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亲子沟通、父母监督和家校联系显著影响青少年发展,家庭间联系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亲子沟通和家校联系对本地和流动青少年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三,父母参与可以通过改变子女和父母的未来信心间接影响青少年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在父母参与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向弱势家庭尤其是流动家庭提供教育补偿计划,并努力完善配套改革以提升青少年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考察了我国1986年《义务教育法》与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对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本文使用转移矩阵方法描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基本情况,发现父代与子代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从教育代际流动性和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以上两项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发现义务教育政策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改善农村家庭代与代之间的教育相关性,但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
教师流动问题广泛存在于全球的中小学教师当中,频繁的教师流动会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负面的影响.目前我国对教师流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教师流动的意愿,鲜有关于教师实际流动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对西北农村地区2省23个县414所中小学630名数学教师的2期追踪数据,分析了教师的实际流动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流动率为12.06%,其中校内流动率为5.56%,校外流动率为6.51%;小学数学教师的流动率为10.14%,中学数学教师的流动率为14.55%.总体来看,女教师、学历更高的教师
本文采用重庆和宁夏入校调查数据,在控制教师个体特征、职业特征及区县固定效应条件下,就货币收入和工作条件对教师换教与退教意愿的影响作用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和津补贴收入偏低,缺少外部竞争力,样本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有换教或退教的打算.提升教师工资和津补贴收入能有效降低教师的换教意愿,而教师退教意愿只受津补贴收入的影响.学校办学条件羸弱和制度环境恶化是促发教师换教和退教的主要原因.货币收入和工作条件之间存在替代作用,货币收入能有效降低在不利工作条件下任教教师的流失意愿,但对在有利
开展面向新工科的本导制教育模式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中之重,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本导制过程中,师资缺乏,师生比失衡,定位模糊,奖励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凸显.长春工程学院对地质工程专业进行了本导制教育模式的改革试点,从课程学习、专业认识、学科竞赛以及双创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地方高校开展面向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
2021年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参加课外补习问题再次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如何落实"双减"政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亟须相关理论研究予以支持.遗憾的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有关课外补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还很薄弱,我国亟须针对课外补习问题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证研究.薛海平教授的新作《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凝聚了作者近五年在课外补习研究领域的学术探索,系统地展示了国内关于课外补习研究的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