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包鄂榆城市群土地混合利用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

来源 :环境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cc7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新形势下,实现西部资源型和农牧结合区域的碳减排,是中国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最新的欧洲航天局全球陆地覆盖数据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采用信息熵模型和Tapio模型,揭示了 2001-2017年呼包鄂榆城市群37个县级行政区的CO2排放时空格局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变化,并识别二者脱钩状态.结果表明:①呼包鄂榆城市群CO2排放年增加量与年增加率具有一致性.鄂尔多斯市是CO2排放年增加量和年增加率最高的地区,榆林市是CO2排放年增加量和年增加率最低的地区.②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层级差异.各地级行政区土地利用混合度具有“梯度效应”,即包头市土地利用混合度变幅较大,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榆林市变幅较平缓.各县级行政区土地利用混合度具有“增长粘性”,即土地利用混合度较高的区域仍居高位.此外,土地利用混合度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时空分布特征.③土地利用混合度和CO2排放的脱钩状态具有时空异质性,“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期间脱钩状态以强负脱钩和扩张负脱钩为主,均为不理想的发展状态,“十二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前期约半数的县级行政区处于较理想的脱钩状态.“十五”计划期间强负脱钩状态的县级行政区呈连片分布趋势,“十一五”规划期间扩张负脱钩覆盖榆林市大部分地区,“十二五”规划期间各类脱钩状态的县级行政区呈组团化,“十三五”规划前期西部脱钩状态优于东部.研究显示,呼包鄂榆城市群应严控CO2排放年增加量和年增加率,提升土地利用混合度,根据脱钩状态评估提升土地利用混合度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在北京地区典型再生水补水型河道开展试验,通过在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生长期对其进行基于生物量控制条件下的不同收割强度处理,研究光照强度等环境影响因子、菹草生长特征、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分布的响应机制,以期为北京再生水补水型河道提供生态修复技术支撑与沉水植物管控方案.结果表明:①菹草收割强度对水体浊度影响较小,总体维持河道原有状态,介于1.64~4.98 NTU.但对河道内光照强度梯度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高强度收割之后底层水体光照强度变大而上层水体基本稳定.②随着收割强度的增加,菹
含锑化合物常作为纺织工业的催化剂,易引发锑(Sb)污染问题.本文以针铁矿、四方纤铁矿与水铁矿等3种常见的铁氧化物作为吸附剂,比较了不同铁氧化物对Sb(Ⅴ)的去除性能,探究了印染废水中各类因素对锑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3种铁氧化物均可使锑浓度为200μg·L-1的模拟印染废水的出水Sb(Ⅴ)浓度小于50 μg·L-1,满足相应排放标准.铁氧化物的锑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与Freundlich吸附模型,表明其可能以多层吸附与化学吸附为主.铁氧化物的吸附性能主要受到废水pH值、材料比表面积、共存
利用SWAT模型对北运河上游流域进行模拟分析,评估了 4类10项24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理措施对氮负荷的削减效果及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措施效果.结果表明,径流率定及验证纳什系数(NSE)>0.50,相对误差(PBIAS)≤±40%,泥沙量、氮负荷总体PBIAS≤±40%,SWAT模型对径流、泥沙、总氮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展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对总氮削减效率依次为村镇污水处理>畜禽养殖退出>生态护岸>城镇雨水利用>农田果园植草沟>河道、农田植被缓冲带>果园节肥节药>农田节肥、林下结构提升,建议在措施布设方面以城镇
畜禽粪污排放致使水体遭受土霉素(OTC)及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本研究考察了施氏矿物协同Cu(Ⅱ)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水中OTC的效果及施氏矿物循环利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施氏矿物(Sch)加入量为0.8 g·L-1,过硫酸钠(PS)浓度为180 μmol·L-1,Cu(Ⅱ)浓度为40 mmol·L-1的条件下作用3h,水中OTC(60 μmol·L-1)去除率为74.3%.当用100 W功率紫外灯照射OTC+Cu(Ⅱ)+PS+Sch处理体系,OTC在3 h时的去除率为98.5%,TOC去除率达到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两株好氧反硝化菌NF21和FX32,由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NF21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FX32为氏菌属(Bosea).以复合菌NF21+FX32为对象,通过测定菌株的生长状况和脱氮特性,研究了缓释固体碳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己内醋(PCL)和聚乳酸(PLA)对复合菌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S具有良好的释碳能力,60h内的COD平均释放速率可达0.98 mg·L-1·h-1;复合菌NF21+FX32均可用缓释固体碳源PBS、PCL和PLA降解
北京市属于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其可持续发展,加之水质恶化,造成了全市水资源和水环境形势严峻的局面.为此,北京市布设相应措施对小流域水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分析治理措施的生态效益能够为小流域水环境治理措施的合理布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上游8条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In 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定量估算了研究区在实施治理措施前后的地表径流、洪峰量、泥沙输移和水质污染(磷输出和氮输出
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由于潜在的生态效应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在长江流域中也被普遍检出.本文研究了长江攀枝花、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三峡、岳阳、武汉、九江和南京共计10个重点江段枯水期表层水中57种PPCPs及部分代谢产物的分布和来源,为长江流域的污染管控提供了科学支撑.结果表明,长江表层水中57种PPCPs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其中磺胺甲恶唑(SMX)、甲氧苄氨嘧啶(TMP)、土霉素(OTC)、环丙沙星(CIP)、诺氟沙星(NFX)、咖啡因(CF)、碘普罗胺(IPM)等物质的检出频率在70%以上.表
为了系统评估混合种植人工湿地中植物组成的变化规律,以及物种竞争对湿地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和湿地净化功能的影响特性,基于芦苇、香蒲混合种植的表面流人工湿地中试实验,开展了连续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合种植人工湿地中,芦苇从进水端开始侵蚀香蒲生态位,芦苇的生长密度和生物量在5年后分别达到了香蒲的11.5和6.1倍,但香蒲的生长高度和单株重量始终略高于芦苇.通过PCR-DGGE技术对芦苇和香蒲生长区域的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芦苇区域微生物的种类及丰度均高于香蒲区域,而且其中具有有机物及氮磷去除功能的Bacter
河流微塑料污染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南渡江作为海南省最大的河流,其微塑料污染现状和潜在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对南渡江从源头到河口区的水体微塑料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南渡江水体微塑料丰度处于90~850个·m-3水平,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南渡江微塑料污染总体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递增的趋势,但在河口区受到潮汐影响区域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纤维类、大粒径及透明微塑料占比较高.聚丙烯、人造纤维素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南渡江主要检出的聚合物类型.从丰度、形状、粒径和颜色等角度综合考率,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6年来沿线30个常规水质监测断面逐月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基于斯皮尔曼秩次相关检验,系统分析总干渠水质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总干渠水质总体良好,主要指标能够达到Ⅱ类及以上水平.空间尺度上,总干渠水温(r=-0.897,p<0.01)、总磷(r=-0.820,p<0.01)、生化需氧量(r=-0.830,p<0.01)呈下降趋势,其中水温在河北、北京、天津下降更为显著,生化需氧量则在河南下降更为显著;溶解氧(r=0.947,p<0.01)、高锰酸盐指数(r=0.608,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