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方法,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主体性 观察能力 分层次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引导中学生从课文中学到观察知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新形势下的教师要精通本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掌握材料,省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取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仿写宜先练分体。例如《天山景物记》第二部分《迷人的夏季牧场》的观察顺序是按时间早晚,即白天——傍晚——黄昏——夜初——夜深。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宁静的阅览室》为题,仿照从白天——深夜的时间顺序,记叙人们一天在阅览室的学习情况。分体仿写后,可以进行全体仿写。《天山景物记》属于复杂的记叙文,例如,组织他们参观一处名胜或游览一座名山,虽然写出的记叙文肯定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能了解观察事物应依一定的顺序等观察常识。例如,学生作文前对所写的任务外貌常常寻找不到最具特征性的地方,笔下出现的任务肖像要么雷同化,要么概念化。针对这种现状,老师应从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例子加以比较,阿Q头的“癞疮疤”,祥林嫂眼神的“间或一轮”,豆腐西施杨二嫂张开的伶仃细脚如“圆规”。孔乙己穿的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等,课文这一面“镜子”拿久了,中学生便能照出自己观察事物方法上“不是”,从中悟出观察刻画人物肖像的规律性。
  应用作文教学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作文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它可以促使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当今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就势在必行。例如,我们要学生写《他(她)落选之后》的文章,作文之前,有些学生感叹“人生的无常”,甚至振振有词地大摆“佐证”,把考上大学和考不上大学全部归咎于命运。这时语文老师的责任不在于空头的说教,这断非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真正的本质和主流恰恰是“有否当好自己学习上的主人”,从而写出要争当学习强者,唾弃阿Q精神,为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较高。较高的立意可促使中学生进一步地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一些中学生的优秀文章正是这样写出来的。例如,有的同学在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受到听众的一致好评,有的同学参加县中学生作文比赛等奖,语文成绩大幅度上升。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创设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老师必须为学生的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例如训练学生观察事物时,让中学生把观察事物同写成文章这两者结合起来。观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作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学。若是只要求中学生观察,而不把作文这幅担子沉沉地放在他们肩上,使他们感到有压力,当他们作文时,就会毫无中心,不痛不痒地瞎扯一阵,结果必然是事半功倍。若是明确地把观察和作文的任务同时摆在中学生面前,他们观察事物时所持的态度就可以与前者全然相反,甚至因为考虑到表达的需要,而连同将要用的语言选择适当,这样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增加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用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不但让学生了解语文的价值,增进对语文的热爱,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后来进行指导性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把零散、孤立的资料置于知识框架中,从中获得整体思路和基本思维架构,据此组织语言文字。因此,知识框架是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的必备条件。本文从知识框架的建构背景、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和一般应用出发全面阐述知识框架对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的必要性。  关键词: 知识框架 中学生 地理语言文字表达 必备条件  所
摘 要: 本文总结了形旁析义、声旁猜义、结构分析、成分分析、温故知新、语境推断、排除检验等七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在备考过程中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应对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试题。  关键词: 文言实词 词义 教学方法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考试中文言文分值高,难易度稳定,是语文试卷中的得分点。但是就是浅易的文言文,学生们读起来都感觉很吃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文
摘 要: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不同于传统的封闭型试题(条件完备、结论确定),主要体现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的开放,它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整体性、思考性,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路与策略)而不单单是问题的结果.与此同时,还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开放性试题 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不同于传统的
改革创新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发展的核心推动因素,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趋势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紧扣工作要点开展改革创新,在教学理念、手段、空间及评价模式等方面全面优化,将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引导模式,为课堂教学增加信息容量,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从而形成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合力,提升教学成效。  一、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从“教师灌输讲解”变为“教师启发引导”  在传统的
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正在全面深化的改革开放的事业,使学生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改革的内容,古今中外很多,例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近代的戊戌变法,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等,无一不对当时和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史
摘 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发展智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语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主体性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并且强调“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
摘 要: 本文根据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阐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语文不仅是工具学科,更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生做人,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有效地渗透德育,开展有益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对老师说:“你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库,把理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