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评价语言的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XIAOFENG2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评价 学生个体
  数学课堂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更是比较特殊。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予以适时适度的评价,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个体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下面我就谈谈关于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的几点体会。
  一、不吝啬赏识语言,让孩子的童年充满阳光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例如在课堂上当有些孩子分心的时候,我总会指着认真听讲的孩子说:“我太喜欢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了,他上课听讲多认真啊,思考多积极啊。”每当这时受到表扬的孩子会更加认真,而分心的孩子也会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地使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尽量保护好孩子的自尊。
  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比如我们班一个平时作业很乱的孩子有一天作业做得很整齐,我在他的作业后面写了这样一段话:“孩子,今天你的作业很整齐,老师很为你高兴,你看看着多舒服啊,老师期待你更好的表现。”我注意到当那个孩子拿到作业的时候那份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果然这个孩子的作业越来越整齐,表现也越来越好。
  大量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善用童趣与幽默的语言,让课堂充满魅力
  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它不像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那样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再加上传统的数学课堂语言片面地强调要规范、简洁、科学、准确,于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几乎成了“乏味”的代名词。如果数学老师在课堂中采用一些幽默的富于童趣的语言,数学课堂就可以充满激情和趣味,使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个性和生命力。
  例如,在有的学生分心的时候这样提醒他:“有什么高兴的事情让你这么痴迷,不要吝啬,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高兴高兴。”若发现有学生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如此,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这样老师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数学老师能够恰如其分地在课堂中运用幽默,就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走下讲台做老师,让学生享受平等民主
  在一次培训中我听了徐长青的一节课《退中的数学》,当一个陌生的中年老师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他是这样和孩子们交流的:“见到我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孩子们自然会问:“你姓什么啊?”他告诉孩子们他姓杨。他接着问:“你们怎么称呼我呢?”“杨老师。”他又说:“可以加个字吗?”“杨老师好。”“你们好!再可以加个字吗?”“杨老师你好!”“真好,说到了你,说明你的心里有了我。”孩子们特别高兴,陌生感一下子就消失了,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语言能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老师和风细语的语言中,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错误,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中,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四、自由与和谐,创造课堂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节复习课上,我因为一个女同学发现了我的一个错误而大大地表扬了她,这时我们班善于思考的李志坚同学说:“老师,我发现了数学配套练习精要点拨上的一个错误。”我有点疑惑地看着他。他自信地说:“分子和分母都是合数,这个分数一定不是最简分数的说法是错误的。比如十分之九。”这时李磊反驳:“人家前面不是说了吗,分子和分母是两个相邻的自然数,这样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李志坚又针锋相对地说:“二十分之九你又该如何解释呢?”反驳的声音消失了。因为我的语言给孩子们创造了自由与和谐的学习氛围,孩子们还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
  五、宽容与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面对学生错误的理解,有一位教师说:“虽然你的答案是错误的,但我很佩服你敢于发言的勇气。”
  总之,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个性化的评价,运用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评价语言。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愉悦感,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享受,从而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面对新教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正确应对,如何搞好衔接教学,让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中能平稳过渡,这是摆在每一位高一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结合目前高中教学实际,笔者从初高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入手,简单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分析  1.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老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
现在很多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多少兴趣,学习数学的信心不足,有的“望而生畏”,有的干脆放弃不愿意学习,有的用了很大的劲却收效甚微,日久天长就失去了兴趣。是什么原因使学生有了畏惧感呢?不感兴趣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做了相关调查。  一  调查中发现,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大都对数学没有兴趣,具体有如下情感特征。  1.对数学学习本身缺乏兴趣。  有46%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示
摘 要: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高效学习”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初中基础性学科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积极启发学生主动设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公式、定义、定理相结合的抽象理论性学科,长期以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数学难教,学生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难学,关键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导入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导入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师不
近年来,我们发现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加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是进入初二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有效预防这种两极分化呢?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年的教学实践做如下探讨。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兴趣是最好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提出“四基”目标要求,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四基”教学方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经验  2011版新课标把原来的“双基”变成“四基”,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四基”目标要求,指出:通过义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擦火石。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触发思维,积极踊跃地投身数学课堂,精彩而富有艺术的提问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创设疑问情境,点燃学生的好奇之心,激发其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帮助。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精彩而艺术的课堂提问,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