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对朋友、学生及众生的关爱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亦幻《弘一大师在白湖》记载,弘一大师在听静权法师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时,忽然当众哽咽起来,“泣涕如雨”,原因是弘一大师听到经文,想起了母亲的慈爱。大师难得的天性流露,感动了众僧,对亦幻法师触动尤其大。他说:“我平生硬性怕俗累,对于母亲从不关心,迨至受到这种感动,始稍稍注意到她的暮年生活。中间我还曾替亡师月祥上人抚慰了一次他的八十三岁茕独无依、晚景萧条到极点的老母。弘师对我做过这样浩大的功德,他从没有知道。……我想天下必定有许多如我之逆子,会被这部通俗注解感化转来,对于劬劳的母亲孝敬备至。”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出家无家”,了无牵挂,甚至误认为出家人对俗世人多半薄情寡义。但弘一大师用事理告诉世人:出家并非绝情。佛家的慈悲万物、平等救度众生,与儒家宽厚仁爱,在弘一大师的精神世界中得到很好的融合、升华。
  1918年,三十九岁的李叔同决定出家,号弘一。他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文中回忆灵隐寺高僧慧明法师:
  曾记得,在民国十二年夏天的时候,我曾到杭州去过一回。那时正是慧明法师在灵隐寺讲《楞严经》的时候。开讲的那一天,我去听他说法。因为好几年没有看到他,觉得他已苍老了不少,头发且已斑白,牙齿也大半脱落。我当时大为感动。于是拜他的时候,不由泪落不止。听说以后没有经过几年工夫,慧明法师就圆寂了。
  民国十二年(1923),李叔同出家已五年,他猛然间看到慧明法师数年间苍老了不少,不由泪落。
  刘质平是李叔同出家前后倾心关爱的学生。今《弘一大师全集》(修订本)中收录有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一百一十五封,是现存李叔同致学生书信作品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1915年,李叔同在劉质平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千方百计设法相助其完成学业,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今存两人最早通信即从这时开始:1915年9月3日。在这封书信中,李叔同安慰在老家养病的刘质平,并给予他百般鼓励。他说:
  质平仁弟足下:顷奉手书,敬悉。尊状近若何,至以为念!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勉于苦中寻乐;若处处拘泥,徒劳脑力,无济于事,适自苦耳。吾弟卧病多暇,可取古人修养格言(如《论语》之类)读之,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不到半月,李叔同又随即回信说:“顷接手书,诵悉。吾弟病势未减,似宜另择一静僻之地疗养为佳。家庭琐事,万勿介意。”在李叔同的鼓励下,刘质平逐渐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并计划往日本留学,而李叔同又主动资助其留学费用,并在通信中对他百般宽慰和教导。以1916年8月19日李叔同给刘质平来信为例:
  质平仁弟:
  来函诵悉。日本留学生向来如是。虽亦有成绩佳良者,然大半为日人作殿军,或并殿军之资格而无之。故日人说起留学生辄作滑稽讪笑之态。
  不佞居东八年,固习见不鲜矣。君之志气甚佳,将来必可为国人吐一口气。但现在宜注意者如下:
  (一)宜重卫生,俾免中途辍学。(习音乐者,非身体健壮之人,不易进步。故每日宜为适当之休息,及应有之娱乐,适度之运动。又宜早眠早起。)
  (二)宜慎出场演奏,免受人之忌妒。(能不演奏最妥,抱璞而藏,君子之行也。)
  (三)宜慎交游,免生无谓之是非。(留学界品类尤杂,最宜谨慎。)
  (四)勿跃等急进。(吾人求学,须从常轨,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矣。)
  (五)勿心浮气躁。(学稍有得,即深自矜夸;或学而不进,即生厌烦心;或抱悲观,皆不可。必须心气平定,不急进,不间断。日久自有适合之成绩。)
  (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乐。(据余一人之所见,确系如此,未知君以为何如?)
  李叔同在出家前后,设法筹集资金,帮助刘质平完成学业,不使其辍学。其1917年3月书信说:“质平仁弟:来书诵悉。借假无覆音,想无可希望矣。(某君昔年留学,曾受不佞补助。今某君任某官立银行副经理,故以借款商量,虽非冒昧,然不佞实自志为窭人,于人何尤!)……不佞即拟宣布辞职,暑假后不再任事矣。……秋初即入山习静,不再轻易晤人。剃度之期,或在明年。”
  从这封书信来看,李叔同早年也曾资助“某君”留学,此次为了不使刘质平辍学,他不得不向“某君”冒昧以求借款,最后却碰壁遭拒,李叔同却以“不佞实自志为窭人,于人何尤”自责,足见其博大宽仁的心胸。
  1918年3月9日给刘质平书信说:“两次托上海家人汇上之款,计已收入。”1918年3月25日又去信说:“君所需至毕业为止之学费,约日金千余圆。顷已设法借华金千元,以供此费。余虽修道心切,然绝不忍置君事于度外。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君以后可以安心求学,勿再过虑。至要至要!”
  如此这般的仁者赤子深情,李叔同在出家之后一以贯之。他临终前依然不忘谆谆教诲后学僧众。律华法师是一名幼年学僧。弘一大师临终前给他书信一封:“朽人与仁者多生有缘,故能长久同住,彼此均获利益。朽人对仁者之善根道念十分钦佩。朽人抚心自问,实万分不及其一。故朽人与仁者长久同住,能自获甚大利益也。妙莲法师行持精勤,悲愿深切,为当代僧众中所罕见者。且如朽人心中敬彼如奉师长。但朽人在世之时,畏他人嫉妒疑议,不敢明言。今朽人已西归矣。心中尚有悬念者,以仁者年龄太幼,若非亲近老成有德之善知识,恐致退堕。故敢竭其愚诚,殷勤请于仁者。乞自今以后,与妙莲法师同住。且发尽形承侍之心,奉之如师,自称弟子。并乞彼时赐教诲,虽受恶辣之钳锤,亦应如饮甘露,万勿舍弃。至嘱至嘱!”信中对于律华法师今后的成长万般叮嘱。
  1941年10月,弘一大师临终前,给青年居士李芳远书信一封,勉励他“仁者慧根深厚,举世无匹。深望自此用功,勇猛精进。朽人近来病态日甚,不久当即往生极乐,犹如西山落日,殷红绚彩,瞬即西沉。故未圆满之事,深盼仁者继成之。则吾虽凋,复奚憾哉”。
  1942年,最后又书信说:“惠书诵悉,至为欣慰!见来书有唐人诗“西楼望月几回圆”句,知近境大进。音婴年亦喜此诗,今老矣,尚复如是。所恨蹉跎岁月,无所成就,愧见故人耳。仁者春秋正富,而又聪明过人,望自此起,多种善根。精勤修持,当来为人类导师,圆成朽人遗愿。谨稽首祝祷焉!”   这前后两封书信中,对李芳远寄予了很深的期望。弘一大师以“当来为人类导师,圆成朽人遗愿”,勉励李芳远精勤修持,颇见其良苦用心及其对后学英才的精心培养。
  李叔同早年携家眷南下居于上海,以文会友,结交“天涯五好友”,其中有许幻园,以城南草堂安顿李叔同家眷。李叔同在这里度过了人生少有的欢乐时光。据李叔同学生丰子恺回忆说:“(李叔同)二十岁时陪了母亲南迁上海,住在……城南草堂。他母亲在他二十六岁的时候就死在这屋里。他自己说:‘我从二十岁至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而在城南草堂读书奉母的‘最幸福的’五六年,就成了他底永远的思慕。”1901年,辞别天涯五友,离沪北上,他写下《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十多年后,他因送别许幻园而创作了《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歌凄婉动人,道尽别离的伤感与惆怅。后来,随着许家的家运衰沉,这房子也就换了主人。1926年夏天,李叔同到上海后,再次专程造访这处城南草堂遗址,触发无限感慨。丰子恺《法味》一文详细描绘了当时的情形。而弘一大师出家后的专程造访,体现了他对友情及生活的重视与留恋。旧地重游,物是人非,当面对出来招呼的精舍和尚时,弘一大师却淡淡地表示“我们是看看的”,“这房子我曾住过,二十岁年以前”。而“那和尚打量了他一下说:‘哦,你住过的。’”这番对话,尽显弘一大师的淡雅、恬静、从容,正恰如叶圣陶《两法师》中所说:“他(弘一法师)似乎春原上一株小树,毫不愧怍地欣欣向荣,却没有凌驾旁的卉木而上之的气概。”
  叶圣陶先生还回忆说:“决定不坐人力车,弘一法师拔脚就走,我开始惊异他步履的轻捷。他的脚是赤着的,穿一双布缕缠成的行脚鞋。这是独特健康的象征啊,同行的一群人哪里有第二双这样的脚。……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躁忿全消,到处自得;似乎他以为这世间十分平和,十分宁静,自己处身其间,甚而至于会把它淡忘。这因为他把所谓万象万事划开了一部分,而生活在留着的一部分内之故。”在叶圣陶先生眼里,弘一大师对书法也如同其待人一般:“就全幅看,许多字互相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画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
  刘质平回忆:“师入山初期,念佛诵经,中期宣讲律学,晚期从事著述,对于佛学上之贡献甚大。出家二十五年,不收徒众,不主寺刹,云游各处,随缘而止。”在李叔同出家以后,曹聚仁也见过老师几次。有一次,他看到弘一大师吃黄米饭、萝卜干,吃得津津有味。为此他大为感动,认为:“一个美术家出身的和尚,竟如我们祖父(老农夫)一样懂得生活的意义呢!”由此可见在朋友、学生眼中弘一大师谦恭温良的性情。
  但也有例外的。夏丏尊《弘一法师之出家》回忆:“我和弘一法师相识,是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这个学校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不轻易更换教职员。我前后担任了十三年,他担任了七年。在这七年中我们晨夕一堂,相处得很好。他比我长六岁,当时我们已是三十左右的人了,少年名士气息忏除将尽。想在教育上做些实际功夫,我担任舍监职务,兼教修身课,时时感觉对于学生感化力不足。他教的是图画、音乐二科,这两种科目,在他未来以前,是学生所忽视的。自他任教以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课余但闻琴声歌声,假日常见学生出外写生。这原因一半当然是他对于这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的感化力大。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好佩服他,不能学他。举一个实例来说,有一次寄宿舍里学生失少了财物了,大家猜测是某一个学生偷的,检查起来,却没有得到证据。我身为舍监,深觉惭愧苦闷,向他求教。他所指教我的方法,说也怕人,教我自殺!说:‘你肯自杀吗?你若出一张布告,说做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这话在一般人看来是过分之辞,他说来的时候,却是真心的流露,并无虚伪之意,我自愧不能照行,向他笑谢,他当然也不责备我。我们那时颇有些道学气,俨然以教育者自任,一方面又痛感到自己力量不够。可是所想努力的,还是儒家式的修养,至于宗教方面简直毫不关心的。”
  为了感化学生,李叔同竟帮夏丏尊想出一个教他“自杀”的教育方式来。这样的话,正如夏丏尊说:“这话在一般人看来是过分之辞,他说来的时候,却是真心的流露,并无虚伪之意。”足见李叔同对待朋友的赤诚之心。
  这份自然天性,在李叔同出家后有时也会悄然流露出来。他在1937年1月29日给高文显写信说:“昨日出外见闻者三事:一、余买价值一元余之橡皮鞋一双,店员仅索价七角。二、在马路中闻有人吹口琴,其曲为日本国歌。三、归途凄风寒雨。”
  弘一法师出家利益众生,悲天悯人,慈爱有情。据丰子恺回忆说:
  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在弘一大师生命弥留之际,他对随侍的妙莲法师还特别叮嘱:当我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这样也可在焚化时免得损伤蚂蚁。
  据徐悲鸿回忆,弘一大师出家后,他曾多次进山看望弘一大师。有一次,徐悲鸿突然发现,山上已经枯死多年的树枝发出新嫩的绿芽,他很纳闷,便对大师说:“此树发芽,是因为您,一位高僧来到此山中,感动了这棵枯树,它便起死回生。”弘一法师说:“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还有一次,徐悲鸿先生又去看望弘一大师,他看见一只猛兽在法师跟前走来走去,没有伤人的意思,徐先生觉得很奇怪,便问:“此兽乃山上野生猛兽,为何在此不伤人?”法师说:“早先它被别人擒住,而我又把它放了,因此它不会伤害我。”1935年12月,弘一大师病重,曾传遗嘱给传贯法师说:“命终八小时后以随身所着之衣,外裹破夹被,卷好,送往楼后之山凹中。历三日有虎食则善,否则三日后,即就地焚化。”李叔同的仁者挚爱、佛家慈悲之心,惠及枯枝、猛兽,无不体现出他对众生的多情。
  李叔同自幼心底澄净良善,长大后饱受儒家思想熏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在近代纷乱之世,满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热忱,东渡日本,寻求强国富民之路,历经坎坷,皈依佛教,在佛祖面前发下弘愿,愿以此身普度众生。这份牵挂、悯怜众生的情感,从幼年到辞世,一以贯之。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弘一法师多次明志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子守门,吾人一无所能,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很多时候,他将这些誓愿更多地化作了壮举。1939年,他写信给印西和尚,吩咐将缁素弟子为自己祝贺六十大寿的酬资,“转奉卫国将士,及避难同胞,庶乎有用”。1938年4月18日,他给丰子恺写信说:“朽人出家以来,恒自韬晦,罕预讲务。乃今岁正月至泉州后,法缘殊胜,昔所未有,几如江流奔腾不可歇止。朽人亦发愿为法舍身。虽所居之处,飞机日至数次(大炮叠鸣,玻璃窗震动),又与军队同住,朽人亦安乐如恒,盖已成习惯矣。幸在各地演讲,听者甚众,皆悉欢喜。于兵戈扰攘时,朽人愿尽绵力,以安慰受诸痛苦惊惶忧恼诸众生等,当为仁者所赞喜。”在炮火轰鸣中,弘一大师不惧艰险,泰然处之,“安乐如恒”。抗战期间,凡是各方人士前来要求墨宝,弘一法师概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相赠。
  1937年11月1日他给夏丏尊等书信说:“厦门近日情况,仁等当已知之。他方有劝余迁居避难者,皆已辞谢,决定居住厦门,为诸寺院护法,共其存亡。必俟厦门平静,乃能往他处也。知劳远念,谨以奉闻。”同一时期,他给蔡冠洛居士书信也说:“时事未平靖前,仍居厦门。倘直变乱,愿以身殉。古人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在给朋友的书信,他多次表示以身殉难,以诗明志的决心,与国人、友朋共赴国难、共渡艰险。也正是他的这番仁爱和勇气,激励着更多的僧众、朋友、学生,砥砺前行,书写辉煌。
其他文献
简介:本总结报告是“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及格学生现状与对策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我校“体质健康”不及格学生现状,制定改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政策与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及格学生现状  1.我校2016年参加测试学生2221人,其中176人不及格,占测试总人数的7.94%;我校20
摘要:小学阶段是决定学生能否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推进小学生健康阳光成长的关键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会直接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情况。可见,唯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才可以促使学生的身体和内心和谐健康地成长。因而,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有益于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困苦,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出正确的指引,如此便可以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疏导  中
摘要:基于教学云平台,把传统视频微课设计成互动微课,增加了问题检测、学习交互和实时反馈、结果统计,增强预习环节的挑战和学习获得感。  关键字:互动微课;H5P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预习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微课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作用日益彰显,教师在运用微课辅助学生预习和巩固教学的时候,深感反馈的延迟和数据的缺乏,学生自主预习或学习微课过程缺少问题的交互和检测数据统计,在教育现代化
摘要:儿童文艺演出因其优美的旋律和美妙的舞台而深受儿童的喜爱。这是因为孩子们平时接触各个领域的内容,进行多感官接触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孩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幼儿语言教育与培训是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家长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有关教育科学家提出要丰富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方法,将儿童音乐儿童剧引入幼儿教育并不是有效整合儿童学习兴趣的唯一途径。将儿童音乐儿童剧引入幼儿教育
今年是张舜徽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先生作为一代通人,赢得了无数学人的敬仰和尊重,其学术著作不断再版,彰显了巨大的学术生命力。先生也是一位温情的丈夫,有着细腻的情感世界。每每读到先生《八十自述》中的忆妻文字,不觉为之动容。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离奇曲折,有的只是备尝世味相濡以沫的情深。随着年岁增长,阅历增多,弥觉珍贵,于是萌生出耙梳先生与詠先女士故事的想法。透过先生的日记以及亲友的回忆,看到一个可亲可爱
中国的人口调查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夏朝就有了人口数字的记录。新中国成立后共进行过七次人口普查。最近的一次是2020年11月1日到12月10日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七百多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逐门逐户逐项登记普查信息。那你知道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哪年进行的吗?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摸清人口状况,了解我国基本国情,成为开展新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1953年,为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在文学史上,赋是汉代的“一代文学之胜”,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朝代的文人不热衷于作赋。宋代文人其实也常常作赋,因为宋代科举就考赋,广大文人为了应举入仕,大多曾在赋学上苦下功夫。在宋代,不少文人有专门学赋的经历,王铚《默记》卷中载:“吕文穆蒙正少时,尝与张文定齐贤、王章惠随、钱宣靖若水、刘龙图烨同学赋于洛人郭延卿。”吕蒙正后来学赋有成,其殿试《训兵练将赋》文辞雄丽,颇得宋太宗赏识,被擢为太平兴国二年(9
张府园林“五亩园”,因园中有“五亩塘”而得名。亭台楼阁,清水碧波,美不胜收。塘畔“柳荫小艇”是张令仪的妆楼。她还自名其室为“蠹窗”。为何叫蠹窗呢?张令仪的诗《蠹窗》可为注脚:“沈水香中夜漏余,月痕冷浸一床书。百城未敢夸南面,且乞闲身作壁鱼。”爱屋及乌便称所居之室为“蠹窗”,可谓书籍为之开启了一扇窗。张令仪(1671—1724),字柔嘉,桐城人。张英、姚含章之女,姚士封妻。著有《蠹窗诗集》二十卷,附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他缔造共和、建立民国的旷世伟业家喻户晓。他在革命救国前,从事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医护工作,十四岁就远赴檀香山求学,先后就读于广州博济医学院和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他兼采中、西医之长,提倡中西医药结合,实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行医过程中,孙中山有机会广泛接触清朝政府各级官吏,进一步了解到清朝政府的腐败黑暗,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术再高,只
自从文学革命运动以后,胡适先生名满天下,受邀到全国各地演讲,引领新思想和白话文学潮流。湘省各界也多次盛情邀请,但往往得不到他的回应,千呼万唤之后仅仅来湘一次,颇为让人疑惑。一  1949年12月15日,胡适匆忙飞离北京,留下了一批书信。后来,中华书局将这批书信编辑出版了《胡适往来书信选》,其中收录了赵恒惕致胡适的一封信,行文甚为谦恭:“局变岁迁,幸趋改造,发皇振导,责在时贤,公倡联治,为世所宗。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