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苏州工艺美校雕塑专业的老先生们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zhou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国美术教育界有“四大中专”之说,分别是北京工艺美校、上海工艺美校、苏州工艺美校、厦门工艺美校。这四大工艺美校虽不如八大美院培养了众多声名赫赫的艺术家,但也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美术人才,对于社会审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苏州工艺美校历史可上溯至民国颜文在苏州沧浪亭所创的苏州美专,1958年苏州市又在拙政园建立苏州工艺美校专科学校。1978年学校恢复招生,后学校移至虎丘路办学,更名为苏州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校设有工艺雕塑专业(后增加环境雕塑),教研室主任为鲍南荪,教师有陆士忠、顾人德、万振球、张建霖、王汉卿等。工艺雕塑专业的教学宗旨是秉承苏州优秀的传统雕刻文化与技艺,结合现代设计,将工艺雕塑艺术发扬光大。从教学目的上讲,与各美院有着明显不同,相对而言,与中央工艺美院装饰雕塑专业比较接近。
  苏州工艺美校的老师们与本土传统雕刻有种种因缘,特别是教研室主任鲍南荪老师,精通红木、玉石、彩塑等各类传统雕刻技艺,又不止于传统,同时也结合了现代审美,弥补了传统艺人的审美不足。鲍南荪老师也创作了不少当时较为“前卫”的抽象雕塑,比如《组合体》雕塑就是一尊从各个角度观察都能给人不同联想的现代雕塑作品。陆士忠老师主要承担泥塑基础教学,他西式雕塑基本功扎实,参与过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雕塑创作,是当时难得的具有大型雕塑实战经验的雕塑家。
  鲍南荪老师异常严格,每每见到他时大家总有些发怵。他的声音洪亮,往往能震慑到每个角落。正因为这样,鲍老师在专业上异常追求写实。当然有时会表现的非常老顽固,他对于人物作品的结构、肢体语言、表情的传神等细节要求甚是苛刻,我们度以为他是“不可理喻”的老师。当然,也与我们自己个人的秉性有关联。在他手上,学生都不敢超越传统的东西,在他面前无法展现过分抽象的雕塑作品,那定是被他批判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毕业创作,在鲍老师的“威逼”下,一切幻象的作品都被——“枪毙”了。俗语“严师出高徒”,当时觉得似乎是有争议的,无法面对鲍老师的偏见。然而,时光荏苒,在不惑之年我们回首再看,蓦然理解了他的苦衷与片热诚。
  很多学生在入学时,对于雕塑知之甚少,是最初接触了陆士忠老师之后,在他循循善诱的带领下,才逐步加深了对雕塑的理解。因此可以说,他是我们学生代从事雕塑创作的启蒙者、引领者。由于陆老师性格温和,为人和善,与同学们相处融洽,“慈眉善目”在学生心目中,也成了陆老师的代名词。正如苏州有句老话叫“温腾水”,以此来形容陆老师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特点,当不为过。不管艺术还是生活都要以“人”为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似乎并不怎么盛行,但作为当时学生代的我们,早已感同身受。
其他文献
8月11日上午,在福建惠安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的石雕车间里,“海峡情”2008全国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3个院校的18位毕业生在此后的半个月时间里,对自己的毕业作品以石雕的形式进行了一次再创作。他们亲身经历了测量、开大形、雕凿、抛光的石雕制作全过程,并最终成功地完成了18组作品。  这次创作营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全国性的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也是雕塑在线网站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线下的
[摘 要]外语教育是克服对外交往语言障碍的路径选择。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应取决于某种外语的使用价值,而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出现了把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与政治挂钩,根据国家间的关系来确定外语教育语种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也折射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关键词]外语教育语种;演变;管窥;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3—0194—01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从众多事实中发现和判断哪一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西方新闻学叫做“新闻嗅觉”,直译是“新闻鼻子”,也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敏锐的观察力。作为一个称职的记者,他必须具有迅速而准确的认识、捕捉和挖掘有意义的新闻事实的能力。具体讲,新闻敏感包括这样一些能力:能
30年前,对于硅像艺术,中国的雕塑家见所未见,大众们也都闻所未闻,但人倜先生和他的团队“西安超人”接二连三在各地的博物俳推出他的栩棚如生的仿真硅像。当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博物馆后,人倜先生和“西安超人”的声名也大起来,相映生辉,蔚为大观,成为全国首届一指乃至享誉欧美的“造假高手”。  搞雕塑,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向来被视为“匠人”,如伶人,尽管其作品、其演绎,做得好了往往也能博得一些喝彩,但终不
受访人:凯蒂·罗斯(Katherine L.Ross),1981年开始任教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系该校的终身教授,现任研究生院院长。她的作品在亚洲、欧洲、北美都被广泛介绍,参加过的展览包括芝加哥SoFA大展,科勒艺术中心邀请展,圣安吉罗博物馆展,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国际艺术家典藏展等等。罗斯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得到过许多奖金,如芝加哥国际游学项目的研究奖金、印第安那州大师奖金、威廉森基金会奖金等等
中國艺术研究院中國雕塑院成立于2007年5月28日,隶属于文化部中國艺术研究院,系集雕塑创作、研究、教学于一体的國家级专业艺术机构,下设肖像雕塑创作与研究部、宗教雕塑创作与研究部、城市环境雕塑与创作研究部、雕塑史论研究部、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部、奖项评审与管理部、國际学术交流与策划部、公共艺术项目与发展部、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中國雕塑院网、《雕塑艺术》编辑部,并建有中國雕塑院南京见山园创作基地,中
内容摘要:曲阳石雕作品无论从题材、风格、技艺等方面,始终没有停下演化和发展的脚步。当代的中国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手段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使新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理念被广泛传播。经历了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时代审美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推进曲阳石雕艺术产业的发展?解决这个艰巨的课题,正是新时代曲阳石雕传承人所要肩负起来的历史使命。关键词:曲阳石雕;传承;行业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同时,实践的浪潮正汹涌地推动着波又波观念的思考。如何解释语言系统与形象系统的互为关系以及历史的“痕”与“迹”的相互映照下产生的神秘主义、存在主义、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形式主义、极简主义等,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艺术所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辨析,对于时间概念与身体体验的重新定义与转换的问题。构造上的转换区别于体系的变革,往往带有折衷主义的某种“陋习”,往往是基于否定再否
宜兴紫砂,世界名陶。  在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宜兴紫砂犹如一位清丽、质朴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女,她永远同山明水秀的江南一样,如一幅引人注目的仕女画,又如一首沁人心脾的抒情诗。  钟灵毓秀的江南宜兴,得于大自然的恩赐,出产世界独一的紫砂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美无匹的紫砂土和江南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锦心巧手的紫砂艺人,他们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千姿的紫砂艺术品。紫砂雕塑就是其中的一个
内容摘要: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雕塑小品则是景观设计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一个整体雕塑群落设计之局部,它既可独立存在与被赏析,又可完全融入整体设计并与之遥相呼应。不论从形制还是体量关系,二者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在视觉感受和空间关系上达到平衡。五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并且与各地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在此次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小品雕塑设计中,五行文化与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