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三维阐释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用散点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布局、守正与创新并存的样式、切题与审美兼具的图画多面同工地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载体形式多样,蕴含中华民族和人民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丰富内涵,呈现进阶性、转化性和浸润性特征。从内在意蕴分析,教材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彰显了“立德树人”的落实价值、文道兼修的本体价值、引领指导的实用价值以及润物无声的濡化价值,旨在为学生的成长“培根铸魂”。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优秀传统文化 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载体,而语文教材则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责任者”[1]。研读统编语文教材文本,全面、系统地梳理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从教材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样态、内容与价值等方面阐释其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利于从学理上明晰该套教材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功能和育人导向,有助于教学活动中引导教师科学使用教材,规避以往小学课程教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的“形式化、碎片化甚至神秘化、庸俗化等现象”[2],也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小学生中生根发芽有所裨益。
  一、异彩纷呈的样态
  1.散点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布局
  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呈现散点式与集中式布局相结合的样态:有的地方是集中一个单元,以主题的形式呈现,有的则散落于不同主题的单元中。其中,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单元涵盖寓言、神话、民间故事和我国四大名著选文等传统文学类文化要素,传统节日、民族传统风俗等民俗习惯类文化要素,历史名人故事与历史事件、革命名人故事与革命历史事件等历史文化类要素。汉语言文字类文化要素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识字方式采用字理识字、字谜识字以及韵语识字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运用甲骨文等字源和谜语等带有中国传统元素和特色的形式,有机地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另有传统艺术类文化要素和传统科学技术类文化要素散点分布于不同单元中。这种布局格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通过教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2.守正与创新并存的样式
  教材除精心选文,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外,还通过课后习题、习作、助学系统等多个层面呈现。其中,课后习题中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出现频次最多,达239次,语文园地次之,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出现频次为117次。此外,在习作、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综合性学习等栏目中以不同样式呈现或渗透了优秀传统文化。针对以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精读精讲多,反复操练多,学生读书少”的现象,教材在减少课文数量的同时,增设了承载传统文化的课外阅读延伸、古典诗文诵读、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形成了精读、略读和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3]。这些都体现了教材传统文化要素呈现形态的创新,并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勾连。
  3.切题与审美兼具的图画
  图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又能優化学生的课程体验,尤其对低年级学生,“借助图画帮助阅读是阅读目标”[4]。教材的封面画采用体现中国元素的风筝、雪人、糖葫芦和灯笼等,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教材中的插图则通过具象化的造型、情感化的色彩等表现手法传递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如《北京的春节》的两幅插图都运用了暖黄色的主色调,通过情感化的色彩,烘托出北京春节热闹温馨的场景[5],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则采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中国经典寓言故事作为导语图与单元主题“寓言”呼应,而且画面用的是水墨画的形式,可谓由表及里都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二、丰富多样的内容
  1.形式多样
  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多样,选文中有《悯农》等经典篇目,《曹冲称象》《程门立雪》等涉及历史人物和故事的人文典故,《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以及《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蕴含基本常识类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如《节气歌》《春节童谣》以及《难忘的泼水节》和《草原》等;体现艺术与特色技能类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如《剪窗花》《风筝》《藏戏》和相声《打电话》等。涉及文化遗产类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如《长城》《颐和园》和《赵州桥》等。
  2.内涵丰富
  (1)中华民族和人民的核心思想理念。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日积月累”中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等格言是对中华民族“尚和合”理念的集中体现。而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中选取了“爱人若爱其身”“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等体现诸子“仁爱”思想的名言,是修齐治平之“修身”理念的集中反映。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日积月累”收录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体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思想的名言。
  (2)中华人文精神。教材呈现了汉字字体的演变历程和书法艺术的百家争鸣,每种字体无不在横竖撇捺、一笔一画中展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而从《植物妈妈有办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传递的生活常识中,《我要的是葫芦》《漏》等富含哲理的文章中我们读出了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教化思想。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日积月累”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名言警句则集中体现了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
  (3)中华道德规范。教材选文讴歌了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意识的有识之士,如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中蓄须明志的梅兰芳。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过“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出征战士,保家卫国、埋骨他乡的毛岸英烈士,川中名将,堪称军神的刘伯承将军的事迹初步激发小学生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当“我”目睹了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皱皱的毛票”这一细节时的羞愧与自责,体现的是孝悌忠信的品德。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中的“君子喻于义”“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则折射的是礼仪廉耻的荣辱观念。
  3.特征突出
  (1)进阶性。教材中对汉字的呈现,从一年级的“天地人”到五年级的“遨游汉字王国”,藉由字形、字源、字义,结合课后习题中汉字书写规范的总结,再到书法艺术的穿插,一步步地将小学生引入汉字文化的王国。再如,通过助学系统中的“口语交际”,从说话时的眼神、语气、语速等层面逐级传递日常交际礼仪和技巧,到交际主题的设定、倾听技巧、劝说技巧,再到转述、即兴发言和辩论技能的呈现,让小学生逐级感受到礼仪之邦交际文化的丰厚。   (2)转化性。通过简化,让传统文化要素适宜小学生接受。比如教材中关于我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中没有按照整数年龄的惯例呈现,而是突出了与小学生年龄段接近的“豆蔻年华”和“及笄”;通过童谣、歇后语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再神秘;通过接地气,生活化的故事呈现,让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
  (3)浸润性。以“诗教”为例,教材的古诗词类选文多达129篇,持续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人文性的涵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创生教材的育人价值。我国的古诗词拥有固定的格律,表面上是受到了程式化的“限制”,实则可通过这种固定的格律创造独特的意境,体现艺术性。正如中国戏曲艺术中同一曲种仍形成了各自的艺术派别,其背后反映的是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古诗词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是深奥、独特的,只有行家里手才能领悟、习得。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所引起的感受性是隐性的、难以观察的,但对孩子的成长却是最有利的。
  三、多元一体的价值
  1.“立德树人”的理论价值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6]。语言文字既是文化载体,又是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即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特殊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标准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设为小学语文的总目标[7]。教材回应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诉求,落实国家“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政策,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之“民族性”原则的要求,以及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维度之“人文底蕴”要素、社会参与维度之“国家认同”要素。
  2.文道兼修的本体价值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教材导向的影响,出现了“追求知识体系化”与“追求人文性”的左右摇摆现象。该套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既注重实用性,也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陶冶,通过强化“随文学习”语文知识与注重“人文性”并重,真正回归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道。例如,教材在一年级上册开篇先安排了识字单元,集中了“天、地、人”几个字。从人文性的角度看,这几个字背后蕴含着“三才之道”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和民族的智慧。承载“阴阳、刚柔、仁义”等对立统一智慧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人”置于开篇,会给初学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是小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开端。从工具性的角度看,先于拼音学习汉字,一方面表明拼音只是学习汉字的工具,是“拐杖”,不是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贯彻幼小衔接,培养小学生认字、阅读的兴趣[8]。
  3.引领指导的实用价值
  (1)以先进的理念为统领,引导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针对以往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处理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标签化的”问题[9],教材立足时代需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编纂而成,同时并不回避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思维训练,以可操作性理念为统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将低年级拼音教学放在认字教学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并适当降低难度,提升趣味,以体现科学性;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以应对以往“学生读书少”的突出问题,体现实用性;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于教材中,减少直接说教,以期“润物无声”。教师在使用时要适当处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有远在的形式,又要有现代的转化,将“有距离感”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孩子们的生活关联起来。
  (2)以语文要素为抓手,提供明确教学指导。通过近些年的课改,小学教师在处理语文教材时有两个偏向,先是应试式的反复操练语文知识,后又倒向只重人文性,弱化知识体系,有时一些教师课上忙于各种“任务驱动”,“讨论”“活动”满天飞,就是没有可以掌握的语文核心素养“干货”[10],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这种倾向也削弱了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教材呈现传统文化素养的单元结构由“内容主题”这一明线和“语文素养”这一隐线贯穿,特别是后者的提示,让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能力、技能训练等,可以避免以往语文教学中一边倒的“人文性”倾向,回归语文教学之道。
  (3)以多样的体例为载体,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留白。教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对教师框限,而是通过传统文学的推荐阅读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插图的有机渗透等教育资源的提供给教师以发挥的空间。这一方面对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挑战,同时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进行优秀文化教育时,要紧密结合学情。当下,孩子们要懂得八卦之妙,五行之律的内涵与深奥,也需要了解达摩克利斯之剑、阿喀琉斯之踵的象征、隐喻,以养成多元文化素养,在对比中增强文化自豪感,厚植文化自信。
  4.润物无声的濡化价值
  (1)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渗透。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时,教材按照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综合运用等语文要素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方式连贯呈现。就当下非常受重视的阅读教学模块,教材编排也做了功课。无论是教材选文中对“叹月”“咏梅”诗词的积累,还是关于“丁香结”愁绪、“子规啼”哀切的名句拓展,一方面能让小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意境,获得经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又能慢慢体认中国文学作品的魅力,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激起学习兴趣。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生活。比如“快乐读书吧”栏目选取生动活泼的民间童谣和经典儿歌,学生易于接受,在传颂中受到传统文化浸润。再如教材中聪颖过人不食道旁李的王戎、机智应答孔君平幽默逗趣的杨氏之子、当众指出戴嵩《斗牛图》所犯常识错误的牧童、利用等量关系称象的曹冲,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的智慧故事让小学生读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统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为学生成长“培根铸魂”的目标,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材的选文、结构、助学系统等多个方面,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于润物无声中让学生受到语言、情感、审美等方面的教育熏陶,为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温立三.对语文教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5(07):8-10.
  [2] 沈湘平.加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遵循[EB/OL].(2021-02-05)(2021-02-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07/2021_zl 07_01/202102/t20210205_512631.html.
  [3] 溫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4][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4.
  [5] 乔思瑾.教科书插图创作研究——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20(09):74-80.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1-02-0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
  [8] 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02):4-9 17.
  [9] 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创造性转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05):1-7 25.
  [10] 温儒敏.用好统编本教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六条建议[J].语文建设,2019(08):4-9.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摘 要  塑造课堂文化是一种以人文关怀为目标的素质化教育方式。美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课程,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塑造鲜明的课堂文化能够有效提升课程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文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提出创设智慧型的课堂环境、促进美术与多学科的联系、强化美术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联动、优化美术课堂制度、建立美术与梦想链接的策略,以期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摘 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探索评价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框架,对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可谓意义非凡。在评价目标上,可通过理解与掌握、内化与应用、拓展与创生三级水平加以建构;在评价内容上,以数学情感、思想与意识为抓手,制定清晰的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上,摆脱“去情境化”评价的桎梏,创设适宜的情境化教学环境;在评价方法上,丰富考试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
摘 要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有效对话能够让课堂更精彩。课堂对话的本质是倾听与应对,在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倾听和应对,才能实现对话的意义。学生在对话中的状态直接影响对话效果,是课堂对话形成的关键要素,教师要以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后者和自身思维保持同步,形成更好的对话表现。结合对话机理和实践要求,课堂对话的价值发挥要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通过持续提问驱动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之从简单思维进入
摘 要 整课及教学理念倡导以人的整全发展为出发点,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强调教学过程的完整、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全和阶段及维度的统整,有着明显的建构过程和开放意义。全视角学习理论为整课及其教学提供了一种内容、环境、互动三个维度的整体构建模式,参照怀特海关于学习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三阶段理论,我们从能力及其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待和开展學习,注重过程的完整性和内容的整体性,并由此形成进
摘 要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不仅是教师履行教育管理学生基本权力和责任的底线保障,也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教育者在规则教育、惩戒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好“度”,特别是面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他们的心智还很稚嫩,更要慎用惩戒。我们要在“规则”和“天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从顺应学生天性的角度制订规则,用规则调整、指导其言行,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规则
摘 要 对话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语境创设,以“对话预测”激活思维;对话解构,以“深化理解”提升思维;对话重构,以“语用表达”拓宽思维;语用评价,以“语义联结”延展思维。帮助学生学而有知、探而有得、拓而有进,由此优化对话教学,使得学生喜欢口语交际,最终提升学生的口语素养及真实交际能力。  关键词 高阶思维 对话学习 新范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
摘 要 复杂性科学要求人们以整体、系统、非线性、开放性等的思维方式打量世界。从复杂性科学视角来研究课堂教学,就会发现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涌动性、动态生成性和有序组织性等特性。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教师要以学生的“经验发展”作为课堂教学逻辑建构的内核,以“积极在场”作为课堂教学逻辑建构的根基,以“有序组织”作为课堂建构的标准,以“可能生成”作为数学逻辑建构的责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复杂性科学 逻辑建构
摘 要 稚化教师思维并不是让教师思维简单地降格到学生层面,而是要讓教师思维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与学生同频共振。在哪里稚化思维、怎样稚化思维、教师要怎样做,都是需要深度研究的。通过稚化思维,能让教学更好地引领学生,为学生的学服务,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稚化思维 深度认知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须立足于学生立场稚化思维,和学生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选编了大量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学此类课文,要把握其特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以儿童为本位,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向,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学科育人 价值引领 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把“立德树人”作为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在全套教材中选编了40多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如何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
摘 要 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现状,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新时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价值诉求进行分析,必须具备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验性。其实现路径在于:强调多元融合,聚焦学生全面发展;链接生活实际,关注学生深度参与;着意情境创设,唤醒学生思辨意识;倡导求真务实,启迪学生实验探究,培养具有高阶思维能力、实践创新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 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 价值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