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抑制顺铂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heng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抑制顺铂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方法

选用HepG2(甲胎蛋白阳性)和QSG-7701(甲胎蛋白阴性)两种常见肝癌细胞系。分别在HepG2细胞中转染甲胎蛋白干扰质粒和在QSG-7701细胞中转染甲胎蛋白过表达质粒,培养12、24、36和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在HepG2和QSG-7701细胞中分别干扰和过表达甲胎蛋白24 h后,加入凋亡诱导剂顺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甲胎蛋白对顺铂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oIP)检测甲胎蛋白与转录因子维甲酸受体(RAR)的相互作用;运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实验联合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对DNA损伤诱导转录基因1(DDIT1)表达的影响,以及甲胎蛋白和DDIT1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结果

CCK-8结果显示,质粒转染12、24、36和48 h后,过表达甲胎蛋白的QSG-7701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较对照组升高28.7%±2.7%、49.8%±6.1%、65.8%±3.0%和79.3%±2.0%,而敲减甲胎蛋白后的HepG2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较对照组降低16.5%±6.1%、28.5%±5.7%、42.5%±1.7%和57.6%±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78、4.357、3.461、3.636、2.858、2.446、3.233、4.492,P均<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QSG-7701细胞过表达甲胎蛋白24和48 h后的细胞凋亡率较单独顺铂处理细胞24和48 h后分别降低46.3%±2.9%和47.7%±7.4%,HepG2细胞敲减甲胎蛋白24和48 h后的细胞凋亡率较单独顺铂处理细胞24和48 h后分别升高86.7%±4.0%和31.6%±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3、3.893、2.336、2.561,P均<0.05)。CoIP实验结果显示,AFP与RAR能够发生相互作用。在HepG2细胞中敲减甲胎蛋白表达后,提取核蛋白发现RAR的入核较对照组增加;而在QSG-7701细胞中过表达甲胎蛋白后,RAR的入核较对照组减少。ChIP实验结果显示,AFP能够调控DDIT1表达。敲减甲胎蛋白的HepG2细胞中DDIT1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过表达甲胎蛋白的QSG-7701细胞中DDIT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转染DDIT1后,HepG2和QSG-7701细胞凋亡率分别较对照组上升53.1%±4.0%和73.3%±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62、3.012,P=0.009、0.017)。在QSG-7701细胞中,过表达甲胎蛋白后细胞凋亡率较单独加入顺铂下降46.6%±4.8%,过表达甲胎蛋白+顺铂+过表达DDIT1后细胞凋亡率较过表达甲胎蛋白+顺铂上升43.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3、2.545,P=0.018、0.029)。在HepG2细胞中,敲减甲胎蛋白后的细胞凋亡率较单独加入顺铂上升73.3%±6.1%,敲减甲胎蛋白+顺铂+敲减DDIT1后的细胞凋亡率较敲减甲胎蛋白+顺铂下降32.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7、2.773,P=0.032、0.020)。

结论

甲胎蛋白能够通过与转录因子RAR相互作用,抑制其下游基因DDIT1表达,不仅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还可增强肝癌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削弱顺铂对肝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估术前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较高的分子标志物的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术前胃镜活组织检查证实为胃癌并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5例,有淋巴结转移34例,无淋巴结转移5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巨噬细胞加帽蛋白G(CapG)、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同源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
IBD是发生在胃肠道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UC和CD。目前IB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尚未出现能彻底治愈IBD的药物。相比于IBD治疗的传统药物(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和生物制剂,小分子免疫抑制剂具有生产成本低、允许口服给药、免疫原性低等优势,已在临床上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综述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小分子抑制剂在IBD中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回肠末端是小肠病变的好发部位,但多数疾病无诊断金标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缺乏特异性,给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不小难度。本例患者病史长,以口腔、外阴和回肠末端溃疡为主要表现,先后并发不全性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经消化内科、消化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协作诊治,最初考虑白塞病可能,最终诊断为CD,经积极治疗病情得以控制。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8年12月由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4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111例,女37例,发病年龄为(61.5±10.5)岁。22例患者发生进食哽噎,其中19例肿瘤原发于贲门。贲门或胃角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其他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胃镜下形态、病灶数目、肿瘤最大径、病理分级、N分期、M分期、临床分型
目的探讨亚太地区结直肠肿瘤筛查(APCS)评分系统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优化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2至12月和2018年3至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结直肠肿瘤伺机性筛查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病例在行结肠镜检查前行APCS评分(低危0~1分,中危2~3分,高危4~7分)、BMI测量、粪便隐血试验(FOBT)和血浆甲基化Septin9基因(mSEPT9)检测,以结肠镜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并诊断为急性卟啉病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月经(2例)和妊娠(3例)为常见诱因,腹痛(8例)、呕吐(7例)、窦性心动过速(6例)、高血压(4例)、四肢麻木(4例)、抽搐(3例)和肌无力(3例)为常见临床表现,低钠血症为常见并发症(7例)。尿液颜色改变、尿液酸性条件下煮沸或经日光暴晒后呈酒红色可提示该病,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确立诊
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GM)的病理分型和临床症状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的HGM、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根据病理分型将HGM分为泌酸型、黏液型、混合型。分析HGM、RE、Barrett食管和CNAG,以及HGM不同病理分型临床症状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S100A8和S100A9在H.pylori相关胃炎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10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1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中S100A8和S100A9的表达(以吸光度表示),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中48例患者胃黏膜组织S100A8和S100A9的mRNA表达,并结合H-E染色病理诊断和临床H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筛选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寻找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食管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GSE26886、GSE77861、GSE100942、GSE20347、GSE23400、GSE38129、GSE17351。首先筛选出各数据集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