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绽放出人文智慧的光芒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smag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成人”。中国素有重视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德教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积淀丰厚,当今仍有深厚的思想、社会和文化的土壤,德育自身也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学校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道德伦理延续的重要途径。德育除了向人们传递知识形态的文化外,还传递规范形态的文化。因此,德育在成就现代教育的理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价值,也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德育也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的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努力探究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积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口,探寻德育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低耗高效。
  杭州市下城区以“敬畏生命”为德育主题和载体,突出以人为本,让德育回归生命,并从生命的源头找寻道德的意义,认识德育的价值,提出了关爱生命、关怀生命成长尤其是心灵成长的需求,关注中小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的发育和发展等重要命题,这也成为下城区教育在理性维度上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照,从而有效解决了部分中小学生为知识而生存,忽视自我心灵成长的现象。
  下城区德育的人文智慧启迪以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和生命境界为终极指向,以让学校德育更人本,让教师职业更幸福,让学生的成长更快乐为主旨,并从三个维度和层面展开:建构价值澄明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拥有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涵养学生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孕育学生优秀的道德品性;引导学生践行优雅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在规范中成长,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使个体的精神世界日趋完善,过一种有创意的精神生活,成为一个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建构价值澄明的精神世界
  华特士在其《生命教育》一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智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德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价值观的根基是生命观,只有对生命的意义、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日常的道德生活实践中理性判断、正确选择、积极行动、勇担责任。学校德育要以学生的生命作为建构价值澄明精神世界的基点,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让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为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正确地解读生命、认识生命,催生学生对生命的神圣敬畏之情,珍惜呵护之爱,奋斗奉献之志,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就成为每一个教师应重点思考的内容。下城区各学校举办了以“生命”为主题的系列德育活动,深入发掘学生的人文智慧,引领学生建构高品质的精神世界。
  在区域层面开展“世界因你而精彩”主题德育活动,通过视频展播、图片巡展、主题讲座、师生论坛、微博互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师生认识生命的起源演化与生生不息;感受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多样与和谐共处;赞叹生命的独特个性与美妙珍贵。特别是结合汶川大地震,组织观看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采访片段,组织师生开展援灾、救灾活动,更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坚强,感受生命的大爱。生命,作为大自然进化的奇迹,启迪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态度,继而生发敬畏之心,往往才是一個人内心强健与成熟的开始。一个真正的勇敢者能够分辨出哪些东西要用勇气和力量去挑战和征服,哪些东西则只能去瞻仰和朝拜。“世界因你而精彩”主题德育活动,使学生萌发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热爱之情,也启蒙了学生的生态伦理与道德观。
  学校还趁热打铁,举办了“学校因你而骄傲”主题德育活动,拓展生命教育的内涵。大成实验学校等部分学校结合已经开展的公民教育,通过创设极具教育价值的载体,如开设红领巾岗、实施轮流值周制、体验“学生法官”活动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服务他人、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崇学向善、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价值观。
  班级更是顺势而为,积极开展了“生命因你而幸福”主题班会,培育学生自立、自爱、自尊、自重、自强的精神品质,让每个学生自由、充分地生成自我,实现自我,使他们体会到尊严和幸福的意义,爆发出生命成长的正能量。
  德育的主体是学生,主路径是实践。学生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赖于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好的活动能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健康成长。各校组织军训活动,让学生自主培养吃苦耐劳、抗挫抗压的生命品质;组建学生志愿者社团,开展帮、扶、助等公益活动,让学生自主体验奉献的快乐;春秋游组织学生在名人故居、烈士纪念碑、历史博物馆等德育基地实习,让学生自主探寻生命的真谛。
  学校德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和内容,这也是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的体现之一。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状态,直接影响其精神世界的发育和未来人生的发展。下城区各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教育,通过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家庭教育指导站,开展青春期教育等活动,指导学生正确面对成长中的迷茫与困惑,积极乐观地学习与生活,形成乐观积极、健康向上、宽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培养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杨叔子院士曾说过,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重点是民族文化的教育。现代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现代中国人除了要有强健的身体、良好的素养外,还要有博大、温暖的人文情怀,在学习与生活中懂得感恩与尊重,崇尚正义与公平,遵守秩序与规范。人文情怀是一个人的灵魂,能使个体睿智成熟。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育,下城区的经验和重要路径有三条:始于教师,臻于课堂,润于校园文化中。
  始于教师。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三观”的形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重视教的作用,更要强化师的影响,尤其是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巨大影响。因此,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就成为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下城区充分认识、敏锐把握、科学实施,在新一轮360学时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将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纳入通识培训,并通过主题化、课程化和实践化的方式方法,持续修炼、修养。下城区教育局每年岁末都要举办“教育因你而美丽”—感动人物评选的盛大颁奖活动。教师、学生、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倾听获奖教师的感人事迹。教师们一则则真实故事流露出来的对学生的爱心与宽容,对教育的痴情与执著,深深地感动着学生,也感动着家长,更感动着整个教师群体;学生从教师的故事中,理解了老师的良苦之心,挚爱之情;学生家长从教师以及自己孩子的叙述中,理解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理解了教师的敬业与付出。   臻于课堂。新课程的实施为德育提出了新要求,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开启了新的窗口。下城区着力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改革,打造基于敬畏生命的生态课堂,建立课堂教学新理念和课堂教学新秩序,强力推进“五个还原”:还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的应有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弱化甚至缺失的现象严重,导致教学目标上的失衡,造成课堂教学先天的营养不良;还原课堂中民主平等、尊重友爱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人文氛围和濡染环境;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对学生人格的主动性高度重视,真正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还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运动与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还原人文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积极开发人文教学资源,把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润于校园文化中。从单纯的道德教育走向丰富的文化教育,是德育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创新和丰富。优秀的、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個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下城区各校积极创设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打造“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如东园巷小学的“诗社”,刀茅巷小学的“琴社”,文龙巷小学的“书社”,大成实验学校的“动漫社”等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而搭建的德育平台,既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远大的志向,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发展生命、为生命负责的道德情感。丘吉尔曾说:“我们先塑造建筑,然后建筑塑造我们。”在充满着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学生的人文情怀定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践行优雅文明的生活方式
  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过程,在这四个因素中,行是最重要的。评价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行,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直观反映。马克思说过:“个体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言行不一、知行脱节,即便其道德认知水平很高,也不能说其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美好的精神世界。因此,下城区基于生命理念,提出德育回归生活,把培养学生优雅、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和个体精神完善的重要内容。
  优雅是一种柔而不娇的品性,是一种坚而不厉的气质,是个体的外在形式美与内在精神美的高度融合。“腹有诗书气自华”,优雅的气质离不开书香的浸染与润泽。阅读,可以让学生徜徉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与古今圣哲们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灵魂,抵御世俗的浸染,建构出崇高美好的道德观与人生观。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成为下城区学生优雅、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的重要抓手。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是学生道德体验的重要载体。杭州一些学校推出的“小绅士”“小淑女”评比活动,青蓝小学的“青青蓝蓝学生大使”活动,杭州大成实验学校推出的“21天好行为养成计划”,长寿桥小学举办的“携手1 6”—小手拉大手德育主题活动等,给学生创造自觉体验、自主教育的机会,将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的现代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德育是人性化的事业,学校德育必须在塑造“人”上下工夫。道德教育要将学生的生命视为学校德育的根基,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智慧,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关爱生命、完善生命,从而促进学生德育品质的形成,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引导学生在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中不断创造,过更高尚、更丰富的生活。
  (作者单位:靳家骊,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程 曦
其他文献
一    在教育尤其是德育发展的现实进程中,由于社会的变化、多元价值观的碰撞、现代技术的运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明的影响,以往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追求、共同认可的目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互抵牾和冲突。学校进行的教育在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经常得不到正面有效的印证,甚至会引发相反的影响和作用。在历史上,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构成的“合力”被肢解和分离,对现行常规的教育也必然形成直接的挑战和冲击。  除了上述
本刊讯笔者日前从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拟在现有厂区内新建2000吨/年DL-高丙氨酸项目。将合成四车间二线现有一套生产丙草胺的生产装置(产能为3000t/a)改造成一条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近日,江苏省扬州市某小学教师彭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董某在拍打滚到其座位下面画画用的乒乓球,恼羞成怒,打了董某的后脑勺。董某捂着头问彭某“为什么打我”,彭某掀翻课桌,一把揪住董某衣领,用力摔惯,致该学生肋骨折断四根。  其实,类似的事件还有一些,有的甚至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教师对学生施行暴力,有的是因为心情不好,学生恰好撞在了“枪口”上;有的是因为学生挑战了自己的权威,让
河南省辉县市吴村镇中心学校以“办好吴村人民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为目标,着力创办“新学校”,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认识学校教育,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和拓展教育活动,以新的业绩诠释学校教育的丰富内涵。  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发展  教师通过自编教材、选编教材、选用优秀教材、拓宽现有教材、挖掘社区资源等五个渠道挖掘校本教材资源,确定课题内容后向学校申报;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根据申报内容,进行归类统计,确立课程纲要;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