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困境,即人文精神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矛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最后提出了完善课程体系,强调人文课程;构建人本的教学管理和思政工作;打造具有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等建议。
关键词:成人教育 人文教育 大众化教育 科学教育
一、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对当代成人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人教育片面的强调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却把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理念带入了另一个极端;盲目强调物质,金钱至上,以致成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完全“物化”了。很显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成人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知道,成人教育的培养对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成教学员主要包括高考落榜生、社会青年、在职人员等。他们中大多是已经有工作或有家庭的,社会阅历较丰富。因此,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事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一般来自社会的各个岗位,都已经拥有自己的社会交际圈,加上求学目的也不一样。因此往往自我意识非常强,我行我素,不听管理。他们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因工作、升迁等压力,他们多数没有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低。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成人教育也不断扩张。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受成人教育实用主义办学理念的影响,当前成人教育人文教育面临着不少的困境和问题。如今,整个世界潮流都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而人文教育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灌输式的知识教育、科学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虽然一些院校对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也实行了一些措施,但就其成效而言是很不理想的。成人教育毕业学员与普通院校毕业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大多数学员只把上成人教育经历作为谋生渠道,只重视技能的训练,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应付逃避,很少阅读名著经典,欣赏高雅艺术。在社会公德方面,道德观念淡薄、集体意识缺失,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人文关怀。
二、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困境
在传统的教育意识和教育体制下,很多人认为人文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事,成人教育重在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忽视了成教学员的全面发展,造成人文教育缺失。同时,在普通大学的不断扩招背景下,以及不正当的生源竞争中,成人教育生源的质量越来越差。他们原本大多数就文化课差,行为习惯、纪律等方面不尽如意。成人教育为了在与普通大学激励的竞争中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不得不拼命的强化职业技能特色,顾及不了或者忽视了对学员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
(一)人文精神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矛盾
当前的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的时代,而成人教育的发展正是大众化教育扩张的必然结果。在精英教育时代,能够进入高校的往往是极少数素质非常高的学生。尽管不能说一定是正比关系,但是高素质的学生一般来说也具有较高的人文涵养。但教育大众化改变了高校校园的这一状况,扩招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而成人教育正是大众化教育扩张的重要体现,作为大众化教育重要方式的成人教育对人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是入学门槛低了,学员的构成更加复杂了,其人文素质也必然是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扩张以致对精英教育的取代最终导致了精英教育的荣誉感也不复存在。
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产业化。成人教育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着教育的大众化,以致产业化。成人教育的产业化会使高等院校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功利性。大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教育目标。很多成人教育都将就业或提升就业能力(在职攻读的学员)当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以迎合学员自身就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过分关注就业技能的培养,很多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理论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同时,由于责任感和情感因素与学员的就业能力的提高不成正比关系,从短期看,甚至有可能是矛盾的。所以,很多学员不再重视这种教育的意义,认为可有可无,这直接导致了学员社会责任感的失落和人文精神的荒漠。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
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人们的思想认识中有一个误区,就是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相分离,成人教育更是如此。科学教育就是以科学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使人们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成果,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科学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建立起来一种教育观,是建立在“工具理性” 基础上以物为中心,关注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教育理念。19世纪末以来,实用主义真理观在我国影响深远,并逐渐侵入教育系统,成为我国很多高校的主导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人文学科因其缺乏严密的确定性和不具有实用性而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精神生活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成人高等教育越来越抛弃了传统教育中关于学会“做人”的教育宗旨,而学会“做事”,即“职业至上”则逐渐成为主流。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化,导致教育目标和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唯科技主义倾向和实用主义倾向。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教育的目的不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生活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市场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换言之,教育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瞩目的成就,科技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很显然,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工具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相比之下,人文教育则日益受到挑战和冷落。
三、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建议
(一)完善课程体系,强调人文课程
成人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置。除原培养方案中的语文、政治思想、体育等外,有目的地增开一些人文性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如“古诗词欣赏”、“文史知识讲座” 、“音乐欣赏”、“美术鉴赏”、“论语选读”等课程。这些课程应能起到加强学员人文教育的作用,弥补其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同时,必须提高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技能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理所当然也要承担起人文教育的任务。因为,任何一门课程,哪怕是一门专门技能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教学过程是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展开的,是以人与人关系为前提、以人的发展为依归的。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当前时事,努力培养学员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情感。
(二)构建人本的教学管理和思政工作体系
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员的人文素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始终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高等学校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思想政治工作是挖掘人才、培养人才重要保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思政工作是成人教育的一个工作重点,新的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动力功能、保证功能。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时代要求,重视成教学员的特殊性,努力提高学员的全面素质。引导学员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促使认识层面的升华,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法律观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人文教育,并通过制定积极向上的体现“三个代表”时代要求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标准。
(三)打造具有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极具教育影响力的特质文化,它是由诸多方面诸多因素构成的,它的陶冶和感染作用是无以替代的,它是学校一脉相承的传统,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它的建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成人教育所缺少的,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学员的德育教育为切入点,在日常行为的养成、修身做人的陶冶、意志品质的磨练等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渲染、输送与培养,积淀文化意识,营造人文氛围,形成自身深厚的学校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人文精神是和谐校园的精神内核,它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营造和谐校园的关键在于构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构建需要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丰富学员的文化生活、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开展高情趣文化活动,大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育科学人文精神,使学员成为完整的人、高尚的人、追求卓越的人。
参考文献:
【1】袁小鹏.略论成人人文教育[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王玉霞.关于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3】江志斌,黄介彬.论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人文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4】蒋玲玲.对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再认识[J].天府新论,2006(4).
【5】洪光,周玉娴.试析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6】张聚华.论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人文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
该文为浙江师范大学成人教育项目《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困境及出路》(GLC2009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子赛(1979-),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外国哲学、教学管理。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的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与其对应的是"价值理性",指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
关键词:成人教育 人文教育 大众化教育 科学教育
一、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对当代成人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人教育片面的强调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却把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理念带入了另一个极端;盲目强调物质,金钱至上,以致成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完全“物化”了。很显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成人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知道,成人教育的培养对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成教学员主要包括高考落榜生、社会青年、在职人员等。他们中大多是已经有工作或有家庭的,社会阅历较丰富。因此,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事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一般来自社会的各个岗位,都已经拥有自己的社会交际圈,加上求学目的也不一样。因此往往自我意识非常强,我行我素,不听管理。他们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因工作、升迁等压力,他们多数没有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低。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成人教育也不断扩张。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受成人教育实用主义办学理念的影响,当前成人教育人文教育面临着不少的困境和问题。如今,整个世界潮流都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而人文教育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灌输式的知识教育、科学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虽然一些院校对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也实行了一些措施,但就其成效而言是很不理想的。成人教育毕业学员与普通院校毕业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大多数学员只把上成人教育经历作为谋生渠道,只重视技能的训练,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应付逃避,很少阅读名著经典,欣赏高雅艺术。在社会公德方面,道德观念淡薄、集体意识缺失,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人文关怀。
二、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困境
在传统的教育意识和教育体制下,很多人认为人文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事,成人教育重在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忽视了成教学员的全面发展,造成人文教育缺失。同时,在普通大学的不断扩招背景下,以及不正当的生源竞争中,成人教育生源的质量越来越差。他们原本大多数就文化课差,行为习惯、纪律等方面不尽如意。成人教育为了在与普通大学激励的竞争中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不得不拼命的强化职业技能特色,顾及不了或者忽视了对学员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
(一)人文精神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矛盾
当前的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的时代,而成人教育的发展正是大众化教育扩张的必然结果。在精英教育时代,能够进入高校的往往是极少数素质非常高的学生。尽管不能说一定是正比关系,但是高素质的学生一般来说也具有较高的人文涵养。但教育大众化改变了高校校园的这一状况,扩招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而成人教育正是大众化教育扩张的重要体现,作为大众化教育重要方式的成人教育对人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是入学门槛低了,学员的构成更加复杂了,其人文素质也必然是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扩张以致对精英教育的取代最终导致了精英教育的荣誉感也不复存在。
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产业化。成人教育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着教育的大众化,以致产业化。成人教育的产业化会使高等院校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功利性。大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教育目标。很多成人教育都将就业或提升就业能力(在职攻读的学员)当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以迎合学员自身就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过分关注就业技能的培养,很多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理论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同时,由于责任感和情感因素与学员的就业能力的提高不成正比关系,从短期看,甚至有可能是矛盾的。所以,很多学员不再重视这种教育的意义,认为可有可无,这直接导致了学员社会责任感的失落和人文精神的荒漠。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
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人们的思想认识中有一个误区,就是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相分离,成人教育更是如此。科学教育就是以科学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使人们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成果,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科学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建立起来一种教育观,是建立在“工具理性” 基础上以物为中心,关注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教育理念。19世纪末以来,实用主义真理观在我国影响深远,并逐渐侵入教育系统,成为我国很多高校的主导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人文学科因其缺乏严密的确定性和不具有实用性而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精神生活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成人高等教育越来越抛弃了传统教育中关于学会“做人”的教育宗旨,而学会“做事”,即“职业至上”则逐渐成为主流。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化,导致教育目标和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唯科技主义倾向和实用主义倾向。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教育的目的不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生活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市场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换言之,教育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瞩目的成就,科技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很显然,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工具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相比之下,人文教育则日益受到挑战和冷落。
三、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建议
(一)完善课程体系,强调人文课程
成人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置。除原培养方案中的语文、政治思想、体育等外,有目的地增开一些人文性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如“古诗词欣赏”、“文史知识讲座” 、“音乐欣赏”、“美术鉴赏”、“论语选读”等课程。这些课程应能起到加强学员人文教育的作用,弥补其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同时,必须提高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技能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理所当然也要承担起人文教育的任务。因为,任何一门课程,哪怕是一门专门技能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教学过程是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展开的,是以人与人关系为前提、以人的发展为依归的。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当前时事,努力培养学员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情感。
(二)构建人本的教学管理和思政工作体系
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员的人文素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始终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高等学校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思想政治工作是挖掘人才、培养人才重要保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思政工作是成人教育的一个工作重点,新的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动力功能、保证功能。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时代要求,重视成教学员的特殊性,努力提高学员的全面素质。引导学员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促使认识层面的升华,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法律观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人文教育,并通过制定积极向上的体现“三个代表”时代要求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标准。
(三)打造具有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极具教育影响力的特质文化,它是由诸多方面诸多因素构成的,它的陶冶和感染作用是无以替代的,它是学校一脉相承的传统,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它的建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成人教育所缺少的,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学员的德育教育为切入点,在日常行为的养成、修身做人的陶冶、意志品质的磨练等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渲染、输送与培养,积淀文化意识,营造人文氛围,形成自身深厚的学校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人文精神是和谐校园的精神内核,它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营造和谐校园的关键在于构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构建需要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丰富学员的文化生活、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开展高情趣文化活动,大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育科学人文精神,使学员成为完整的人、高尚的人、追求卓越的人。
参考文献:
【1】袁小鹏.略论成人人文教育[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王玉霞.关于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3】江志斌,黄介彬.论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人文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4】蒋玲玲.对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再认识[J].天府新论,2006(4).
【5】洪光,周玉娴.试析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6】张聚华.论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人文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
该文为浙江师范大学成人教育项目《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困境及出路》(GLC2009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子赛(1979-),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外国哲学、教学管理。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的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与其对应的是"价值理性",指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