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代致读者)

来源 :欧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iao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亲爱的读者,在我们将这90年代的第一本《西欧研究》杂志送到您手里的时候,全体编辑部同仁真诚地祝愿您:新年好!1989年欧洲局势风云突变,使国际格局发生了剧烈的震荡,欧洲又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两德问题、东西方关系问题、东欧局势、欧洲一体化前景、雅尔塔体系及多极化趋向等问题,都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本刊本期发表了"论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东欧局势的变化对东西方关系的影响"、"欧洲共同体1992年计划的内外
其他文献
1989年,东欧国家局势发生了极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它给欧州现存的同盟体系以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州的政治结构,动摇了整个国际关系的中轴——雅尔塔体系。东欧国家的变化,其来之突然,其势之迅猛,使东西方国家在政策上和心理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在形势突变的强大冲击下,苏东同盟体系赖以维系的三个纽带(经互会、华约、苏东国家的特殊友好关系)均受到损伤,如何维持这个体系,使东欧国家在开放中受益于西方国家经济的"输血",而又保持原有特殊关系,并进一步建设"欧州大厦",这是苏联领导人首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
民族主义是战后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50、60年代西欧福利国家的民族主义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求政府采取维护本国利益的对外政策。第二,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戴高乐主义实际上就是法国民族主义。戴高乐主义拒绝接受任何超民族的国际秩序,排斥法规化和具体化的合作形式,提倡三极均衡的世界体系,试图成为西欧联盟的盟主,实现法兰西民族的使命感。英国民族主义属于福利国家的类型。英国要求参与西欧合作,加入欧洲一体化,但坚决抵制欧洲国际组织向超民族一体化方向发展,以维护民族国家政治主权和独立性。西德民族主义主要致力
<正> 政府,从广义上说,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指负责国家行政工作,对整个国家进行组织和治理的机关,即行政机关。这种行政机关是掌管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文化教育的政权机关。我们要讲的是这种行政机关。政府,在联邦德国,又分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我们要谈的是联邦政府,即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一、虚位总统制在德国政府制度的历史中,出现过总统权力很大而总理的权力有限的情况。魏玛共和国时期,总统权力很大,总统每届任期长达7年,总统是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任命
<正> 对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系统研究,以及作为一个政治科学领域,有自己本体意识和专门术语的"一体化理论"是在近30年中发展起来的,美国学者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在冷战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学者和政治家们早期都倾向于将区域一体化设想为和等同于巩固集体化的一个条件,这种观点随着缓和局面的到来和核僵局的出现而淡化了。一体化理论家们的视野逐渐开阔,他们认识到,一体化是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中与现代社会的状况和结构有关的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体化理论的流派众多,下面将简要地介绍一下联邦主义、职能主义、新职能主义、
<正> 欧洲共同体1992年统一其内部市场的计划及围绕此计划开展的活动,是当前西欧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尽管此计划的最终完成还有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例如间接税的协调,内部边界控制的取消及保证单一内部市场运转所必要的政策与立法协调等,它们将使今后共同体各国的政治决心与妥协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回溯自1985年6月《完成内部市场》白皮书发表以来的进展,似乎已可以得出两点基本估计:首先,虽然此计划能否在1992年年底不折不扣地完成还大可怀疑,但正如共同体各国首脑一再宣称的那样,此进程已"不可逆转"
<正> 一、共同体竞争法概况竞争法亦称"管制限制性商业做法的法律",是19世纪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有这方面的法律,如美国称反托拉斯法,英国谓限制性商业做法的法律,日本叫反垄断法,而共同体则为竞争法。联合国大会也于1980年正式通过了"关于控制限制性商业做法的多边协议的公平原则和规则"。竞争法通常是市场国家经济法律体系中一项中心环节,共同体也不例外,罗马条约第3条明确指出,要"建立一种保证在共同市场中竞争不受破坏的制度"。罗马条约还专辟第
<正> 战后,许多移民和政治避难者纷至沓来,迁居西欧,使西欧诸工业发达国均面临一场严重的挑战。如何接受和同化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来自第三世界的移民,是西欧国家不能回避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欧移民的规模较小。移民绝大部分来自于西欧的邻近国家,他们与侨居国民有着相近的文化和民族背景,如迁移到英国的爱尔兰人,迁移到德国的波兰人。虽然移民曾受到当地人的憎恨和敌视,但这些移民终被西欧诸国接受并逐渐同化为当地居民。同化过程是个缓慢自然变化的过程。第二次大战时期,纳粹统治了欧
<正>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英国在世界近代和现代历史上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它是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国家,曾有过显赫一时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虽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老牌帝国无可怀疑地衰落下去了。但是,它在国际政治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对于二战前的英国,人们比较熟悉,对它那段兴盛时期的历史研究得比较多,也比较细。但是,对战后40多年来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文化艺术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它的国内外政策的变化和它的国际地位等等的研究还
中国土地忧思录潘熙宁土地:中国并不富裕我们“地大物博”的祖国,到底有多少可以养活人的土地?如果折合成大家都熟悉的“亩”,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约合144亿亩。144亿亩的国土中,山地占去了33%,高原占去了26%,盆地占19%,丘陵占10%,平原占...
<正> 目前在西欧各国已见不到昔日曾轰轰烈烈一时的反核示威游行了,中程核导弹在战后历史上第一次被纳入核裁军谈判之列并被彻底销毁,但是关于核武器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因此而沉寂,相反更为激烈。现在这一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核武器在东西方缓和的新形势下作用到底如何,以及西欧的核武器是否要现代化的问题上。德国公众仍然象过去一样对核武器的作用持否定态度,但现在的问题是联邦德国政府中一些高级官员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赫尔穆特·施密特原来是北约核威慑战略的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