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脏阴阳学说源自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对中医临床一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五脏阴阳理论强调五脏六腑是人体各项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的基础,五脏功能正常活动是建立在五脏阴阳平衡的基础之上。中医认为,五脏功能正常则气血运行畅通,气血通则人康健。本文在对医学阴阳与哲学阴阳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中医理论中的五脏阴阳辨证。
【关键词】中医理论;五脏阴阳;五脏阴阳辨证
【中图分类号】R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146―02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在古代哲学阴阳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引入五脏阴阳学说,从古自今一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引领着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在历代中医学家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下,如今中医学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在诊疗系统方面都臻于成熟,不仅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西医学的迅速崛起,对中医学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和争议也越来越多。本文对五脏阴阳学说进行研究和梳理,旨在明确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从而更加有效的对中医临床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1 中医阴阳与哲学阴阳的关系
哲学范畴中的阴阳学说是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用哲学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来认识和解释的理念和方法。中医范畴中的阴阳学说是对与中医学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中医阴阳学说是在哲学阴阳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理论衍生出来的一种对人体生理功能、生命特征、病症诊查辨识、探索治病养生规律的方法论。《黄帝内经》中引入阴阳学说,是在哲学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医学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兼具哲学和医学色彩的中医理论。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阴阳学说成为中医理论的精髓贯穿于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之中。在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内经》又创立了如脏腑阴阳等一系列中医理论,使阴阳辨证的医学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现。
2 五脏学说
本文研究的五脏是指五脏六腑,在《内经》中关于五脏六腑有很多篇章进行专门的论述,充分的表现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脏理论学说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受古代思想观念和技术上的限制,对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只能采用“观其形而断其用”的方式,通过对五脏实体外观形象的观察来推断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脏腑学说是从整体的角度上建立起来的,强调的内因与外因的统一。脏腑学说中的脏腑不仅仅是指脏器实体,其重点在于对人体基本生理功能的变化和病理方面的变化的整体反映。人体机能的活动状况是以脏腑机能的状况为代表的,所以我们在对五脏学说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将五脏六腑各自独立,对某一个脏器进行单独的研究,而是将五脏六腑看作一个系统、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3 五脏阴阳
阴阳为万物之纲,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其中五脏又各有阴阳,六腑与五脏之间同属于五行,各为表里。因此,五脏通常是指五脏六腑,历代医家无不以五脏阴阳理论为纲致力于中医理论的研究,使中医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历年来,中医学领域涌现出多种辨证方法,如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等,但是无论哪种辨证方法,都能够用阴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使其最终归属到五脏阴阳辨证上来。
3.1 五脏阴阳的划分
《内经》对于五脏阴阳的划分可以从两种角度进行划分:第一种是从部位的角度划分,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将背为阳,腹为阴,因此五脏中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身为阴中之阴,敢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阴。另一种是以五脏特性划分,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将五脏阴阳区分为:心为太阳,肝为少阳,肺为太阴,肾为少阴,脾为至阴。
3.2 五脏阴阳辨证施治
五脏六腑有阴阳之分,自然也有阴阳平衡之说。心与肝属阳,肺脾肾属阴,所谓阴阳平衡,即将五脏视一个机能整体,只有整体运行保持健康稳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阴阳平衡。从五行上看心属火,肾属水,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心阳推动阳气运行,化气行水,温补肾阴,从而使阴阳相辅相济;同时温补肺金,通肺气化水津,水津四布;心阳助脾阳,从而助于脾运化水液。肝阳温补肺金,助经脉畅通;温补肾水,助肾精化血;暖脾土,助生血运行。肝阳不足则阻疏泄,肝气不足则伤气血。肝阳过旺,则上侮金、中乘土、下损阴[2]。五脏之间关系紧密,任何一个脏器出现阴阳失衡,都会影响到其它脏器的阴阳平衡状态,阴阳之气升降有序、出入平衡是机体健康稳定的保证。人体病症多由外邪侵体导致阴阳平衡状态受损,五脏机能失调,临床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症状。正所谓阴阳失和而生百病,在治疗上本着调五脏,促平衡的原则,促进气血、经脉的畅通,对症下药,恢复阴阳平衡,则人可得安康。
3.3 五脏阴阳辨证应用举隅
在中医临床中,五脏阴阳辨证方法不仅在常见病的临床治疗中予以应用,在一些疑难病乃至危重病中的应用也得到明显的效果。在临床中发现,很多病症从五脏阴阳辨证的角度来看,多涉及到肝脏。彭建中[3]认为:临床上虽然很多证候并不是肝脏本身的证候表现,但是从晨间肝气最旺的理论来看,很多清晨定时发病的证候多与肝脏有关,可辨证的从肝入手论治。如晨间心悸从五脏阴阳辨证的角度来看为肝火过旺冲心;晨间抽筋从五脏阴阳辨证的角度来看为干净湿热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病发主症分析相关脏腑与肝相生相克的关系查找病机,则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五脏阴阳将阴阳学说与五脏学说相互融合,使五脏、阴阳、五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五脏阴阳辨证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为临床辨证施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病虽然与外部环境中的治病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功能紊乱,五脏运行阴阳失衡。只有五脏运行稳定平衡,气血足,经络通,则人体自然安康。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脏阴阳是理论的精髓,五脏和阴阳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引领着方向,因此,调理五脏阴阳的平衡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根本所在。
[1]傅贞亮.《黄帝内经》对阴阳学说发展的贡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
[2]吴成长.《内经》五脏阴阳区分的内涵及临床意义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2,22(2).
[3]彭建中.清晨发病从肝论治验案举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5(6).
【关键词】中医理论;五脏阴阳;五脏阴阳辨证
【中图分类号】R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146―02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在古代哲学阴阳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引入五脏阴阳学说,从古自今一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引领着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在历代中医学家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下,如今中医学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在诊疗系统方面都臻于成熟,不仅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西医学的迅速崛起,对中医学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和争议也越来越多。本文对五脏阴阳学说进行研究和梳理,旨在明确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从而更加有效的对中医临床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1 中医阴阳与哲学阴阳的关系
哲学范畴中的阴阳学说是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用哲学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来认识和解释的理念和方法。中医范畴中的阴阳学说是对与中医学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中医阴阳学说是在哲学阴阳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理论衍生出来的一种对人体生理功能、生命特征、病症诊查辨识、探索治病养生规律的方法论。《黄帝内经》中引入阴阳学说,是在哲学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医学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兼具哲学和医学色彩的中医理论。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阴阳学说成为中医理论的精髓贯穿于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之中。在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内经》又创立了如脏腑阴阳等一系列中医理论,使阴阳辨证的医学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现。
2 五脏学说
本文研究的五脏是指五脏六腑,在《内经》中关于五脏六腑有很多篇章进行专门的论述,充分的表现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脏理论学说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受古代思想观念和技术上的限制,对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只能采用“观其形而断其用”的方式,通过对五脏实体外观形象的观察来推断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脏腑学说是从整体的角度上建立起来的,强调的内因与外因的统一。脏腑学说中的脏腑不仅仅是指脏器实体,其重点在于对人体基本生理功能的变化和病理方面的变化的整体反映。人体机能的活动状况是以脏腑机能的状况为代表的,所以我们在对五脏学说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将五脏六腑各自独立,对某一个脏器进行单独的研究,而是将五脏六腑看作一个系统、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3 五脏阴阳
阴阳为万物之纲,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其中五脏又各有阴阳,六腑与五脏之间同属于五行,各为表里。因此,五脏通常是指五脏六腑,历代医家无不以五脏阴阳理论为纲致力于中医理论的研究,使中医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历年来,中医学领域涌现出多种辨证方法,如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等,但是无论哪种辨证方法,都能够用阴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使其最终归属到五脏阴阳辨证上来。
3.1 五脏阴阳的划分
《内经》对于五脏阴阳的划分可以从两种角度进行划分:第一种是从部位的角度划分,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将背为阳,腹为阴,因此五脏中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身为阴中之阴,敢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阴。另一种是以五脏特性划分,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将五脏阴阳区分为:心为太阳,肝为少阳,肺为太阴,肾为少阴,脾为至阴。
3.2 五脏阴阳辨证施治
五脏六腑有阴阳之分,自然也有阴阳平衡之说。心与肝属阳,肺脾肾属阴,所谓阴阳平衡,即将五脏视一个机能整体,只有整体运行保持健康稳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阴阳平衡。从五行上看心属火,肾属水,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心阳推动阳气运行,化气行水,温补肾阴,从而使阴阳相辅相济;同时温补肺金,通肺气化水津,水津四布;心阳助脾阳,从而助于脾运化水液。肝阳温补肺金,助经脉畅通;温补肾水,助肾精化血;暖脾土,助生血运行。肝阳不足则阻疏泄,肝气不足则伤气血。肝阳过旺,则上侮金、中乘土、下损阴[2]。五脏之间关系紧密,任何一个脏器出现阴阳失衡,都会影响到其它脏器的阴阳平衡状态,阴阳之气升降有序、出入平衡是机体健康稳定的保证。人体病症多由外邪侵体导致阴阳平衡状态受损,五脏机能失调,临床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症状。正所谓阴阳失和而生百病,在治疗上本着调五脏,促平衡的原则,促进气血、经脉的畅通,对症下药,恢复阴阳平衡,则人可得安康。
3.3 五脏阴阳辨证应用举隅
在中医临床中,五脏阴阳辨证方法不仅在常见病的临床治疗中予以应用,在一些疑难病乃至危重病中的应用也得到明显的效果。在临床中发现,很多病症从五脏阴阳辨证的角度来看,多涉及到肝脏。彭建中[3]认为:临床上虽然很多证候并不是肝脏本身的证候表现,但是从晨间肝气最旺的理论来看,很多清晨定时发病的证候多与肝脏有关,可辨证的从肝入手论治。如晨间心悸从五脏阴阳辨证的角度来看为肝火过旺冲心;晨间抽筋从五脏阴阳辨证的角度来看为干净湿热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病发主症分析相关脏腑与肝相生相克的关系查找病机,则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五脏阴阳将阴阳学说与五脏学说相互融合,使五脏、阴阳、五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五脏阴阳辨证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为临床辨证施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病虽然与外部环境中的治病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功能紊乱,五脏运行阴阳失衡。只有五脏运行稳定平衡,气血足,经络通,则人体自然安康。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脏阴阳是理论的精髓,五脏和阴阳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引领着方向,因此,调理五脏阴阳的平衡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根本所在。
[1]傅贞亮.《黄帝内经》对阴阳学说发展的贡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
[2]吴成长.《内经》五脏阴阳区分的内涵及临床意义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2,22(2).
[3]彭建中.清晨发病从肝论治验案举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