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第一银杏古村落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cj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赏银杏时,我恰巧知道一个赏银杏的绝佳之处——广西桂林灵川县海洋乡的大桐木湾村,因为这里不仅有着众多古老的银杏树,大桐木湾村还有被列为文物保护的清代和民国时期古建筑群。这些年代久远的银杏树,在风雨中见证着那段沧桑的历史。
  百年古村落,千年古银杏
  大桐木湾村隶属于银杏之乡——海洋乡,位于桂林市东部的灵川县,距桂林市区50多千米,距海洋乡政府所在地2千米。尽管道路难行、路途遥远,但仍有众多旅友将这里作为赏银杏的首选之地。
  银杏出现在几亿年前,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现存于世的银杏稀少而分散,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灭绝,所以银杏又有“植物活化石”的美称。据统计,大桐木湾村千年以上的银杏古树有20多株,其中最大的一株被村民尊称为“白果王”,树冠高达40多米,树干要6个成人牵手才能完全环抱,被村民视为镇村之宝,而500年以上的银杏古树也达80多株。银杏树的生长超过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进入缓慢生长阶段,生长速度极为缓慢,这时候的银杏在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
  大桐木湾村的银杏叶变黄比北方稍晚一些,如果你到这里的时候,刚好是天气不好,没有阳光,没有金色的银杏,也不必失望,大可以在大桐木湾村慢慢品尝各种美食,甚至在村庄里住上两天,欣赏一下古建筑群落,感受那种久违的气氛。
  一条标语,一个时代
  大桐木湾村古老的墙上还保留着“毛主席万岁”和“一心为了革命”的标语,极具时代感。绕过村子中间的大水塘,可见到一个斑驳陆离的古建筑物,虽然破旧,不过精致的门廊和装饰使我意识到,这里绝对不是只有几株古老的银杏那么简单。
  这个老建筑的门前,有4个石柱的拴马桩,上面的石刻花纹非常古朴,而“大清光绪四年”的字样表明了大桐木湾村的不凡历史。大桐木湾村历史悠久,民风儒雅,据碑文记载,清朝时期,村民唐亨琦因才华出众,品学兼优,在同治和光绪年间被清政府分别授予国子监太学生和贡生。
  种类齐全的古建筑群
  2009年5月,大桐木湾村的古建筑群就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Ⅰ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建筑,建筑的年代为清朝至民国时期。行走在村里,这样精致而有特色的民居随处可见。站在村庄后面的小山坡上,可以鸟瞰整个大桐木湾村,黑色的片瓦,杏黄色的墙壁,配上环绕整个村子的银杏树,小小的村落看上去颇有几分雅致。
  村里的大部分房屋虽然陈旧,处处都有带有年代的标记,但是保持得还算完好,这点让很多摄影爱好者很是高兴。大桐木湾村古民居通常有二至三进深,进与进之间有天井相隔,三开间。屋顶做成小青瓦坡顶,多采用硬山形式,外墙用青砖砌筑,内为木结构。
  在村里转悠的时候,不妨抬头看看,你会发现这些看似破败的房屋,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历经风雨,但依旧能看得出当年的精美。
  大桐木湾村现存的古建筑种类齐全,风格独特,分布规整有序,包括民居、门楼、巷道、石板路、古井、石坊等文物古迹,能反映出当时历史时期的典型风貌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喝茶·吃饭·摄影·采风
  走在村子里,到处都是金黄色的落叶,十分养眼。村民们在树荫下摆了许多小摊子,有蒸红薯、煮玉米、煮花生,还有众多当地小吃,让游客驻足享受。
  大桐木湾村最多的,也是最值得购买的,当然是银杏果了。银杏果也称为白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价格也不贵。这里柿子很多,在路上,我们常常看见屋顶上笼罩着一片红色,那就是当地村民晾晒的柿子,晒干后做成柿饼,味道甘甜。
  大桐木湾村很小,一个小时可以走完,不过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树一木,都极富美感。如果你想要拍照,不妨转进一些小巷子,或征得同意后登上民居的屋顶,一定会让你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这里也经常有画家和学美术的学生来采风、写生,有一些画得韵味十足的,往往能引得游人注目。如果你不仅对古建筑物和银杏有兴趣,还想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可以找热情好客的村民们聊聊天,相信会有很大的收获。
其他文献
3月20日,公安边防海警部队根据上海世博会安保工作总体部署,苏浙沪三省市的海警舰艇在东海某海域进行舰炮、高射机枪、轻武器、防暴武器实弹射击训练。通过训练,进一步规范了舰艇火炮实弹射击训练制度,提高了海警官兵海上射击训练水平,增强打击海上恐怖活动的能力,筑牢平安世博海上防线。  参加演练的江苏边防总队海警支队此次共派出“太仓”号海警32001舰和海警32019艇。“太仓”号海警32001舰首次配备3
博士小城堡特邀主持人简介  孙金利,小学高级教师。曾在《河北教育》、《保定教育》、《保定晚报》、《21世纪小学生作文》、《小学语文报》、《班主任之友》、《德育报》、《语文周刊》、《作文周刊》、《小学生文学社作品选》发表教育文章40多篇。指导学生作文数十篇发表或获奖。参编《小学生同步作文赏析》、《宝岛晨晖》、《优秀作文选》、《全国小考范文》等8部。    “今天,我们就具体地学一学人物描写!”孙老师
大量的文物流失、频频的文物破坏已成为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常年之痛。中国文物保护立法已经30多年,今天,除了相關部门对文物保护的漠视和不作为,我们剩下的只有那些越来越少的沉默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