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与思考——内涵 模式 协同机制创新

来源 :中国高校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产业学院是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作为一种深化推进产教融合工程的新型组织形式,现代产业学院与以往的校企合作方式以及已有产业学院运行模式具有很大不同。文章从现代产业学院的起源与发展、内涵与模式、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的功能三个方面,论述了建设发展现代产业学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现代产业学院的3个发展阶段,以及正在探索中的4种组建与运营模式、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现代产业学院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论背景。
其他文献
产教融合是一项国家层面的职教改革整体制度安排。文章结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推动产教融合从理念走向制度供给落地的实际举措,即以建设"五融合"为重要特征的高水平产业学院为抓手,分析了高职产业学院"五业"横向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学理逻辑及其长效机制的建构,以此有力促进产业学院的课程、教师队伍的改革和发展。
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使得人才"供给侧"改革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了挑战。为解决供给失衡局面,应用型高校需要以大应用观为引领,旗帜鲜明地以现代产业精英人才为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创新办学模式,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和现代产业研究院,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走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
高职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第三方行业协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高职院校等多元组织建立与运行,以产学研方式致力于地方特色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办学组织。企业作为极其重要的参与主体对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文章引入常用于企业战略分析的SWOT分析法,阐述企业参与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并从国家、地方政府、高职产业学院、行业协会等维度提出推进企业参与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策略,以
为了满足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需求,针对当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偏差、教学资源不足、协同运行不畅的问题,创建了"五主体五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成立产业学院,高效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研究院所"五个主体的人才培养资源,协同完成"构建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开发教学资源、实施培养过程、监督教学质量"。建立了产业学院长效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
通过问卷调研及深入访谈等形式,对全国高职院校71个产业学院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基本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产业学院与所在区域优势产业集群有较强关联;产业学院各投资方的核心诉求相对聚焦,但不同投资方的诉求存在差异;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尚处于发展初期,运营管理中仍然存在政策文件不够明确、行业企业参与度低等问题。据此提出发展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议:一是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文件,明确产业学院的主体地位;二是产业学
2021年10月15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题,聚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设计与实施的探索与实践、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实体化职教集团的探索与实践、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园区布局与职业教育布局一体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等核心议题进行
洪涝灾害正越发频繁地造访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反映出现代城市缺乏应对不确定的自然灾害的韧性,以及整体水生态系统处于病态的现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水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健康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笔者强调了从系统层面出发探讨水相关问题的必要性,认为应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视角来理解、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并评价其健康状态。只有赋予水充足的空间,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构建水安全格局,才能有效提高水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领域的不断推进,计算机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以及统计学原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一项技术,其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但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在很多时候都是与数据库等技术共同发展的,将其融合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有着很好的效果。
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民办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地之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中坚力量。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民办高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觉实践和可靠载体,既能传承校企合作的优势,又能体现民办高校实践产教融合的功能价值。因此,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引发高等教育领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每当身处大河河畔,编织于笔者心中的大河美景便被侵蚀一次:它们日益枯黄、残缺,甚至发出恶臭、形象丑陋。沿河的高堤不断向上下游延伸,拦河大坝越修越高耸、坚硬;夹河修建的道路不仅让渴望亲近水岸的人们望而却步,也阻挡了各种生命在水陆之间迁徙;大河支流被裁弯取直,自然的河流形态不复存在,污水排放问题严峻,河滩森林及湿地不断减少。这些要归因于人们自私的欲望和对自然敬畏的缺失。庆幸的是,生态文明的到来可以唤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