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司法化的悖论--兼论法学家在推动宪政中的困境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de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围绕齐玉苓案形成的宪法司法化讨论进行分析,展现了法律人就“宪法司法化”问题所形成的两个话语悖论:其一,宪法司法化究竟是将宪法作为法律渊源的司法判断过程,还是对成文法进行违宪审查的过程;其二,“认真对待宪法”究竟是对待抽象的宪法理念还是具体的宪法文一。由于多数论者采用了法律政策学的话语策略,宪法司法化的讨论中真正的宪法缺场了。这些悖论暴露出法学家在推进宪政时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变法心态和文人政治与宪政本身要求的宪政神圣权威之间存在着冲突,另一方面,宪法的司法化与宪法的政治化存在着紧张。为了克服上述悖论与困境,应采用法律解释学的方法来取代法律政策学的方法。因为法律解释学不仅展现了法律的智慧,而且由于它坚持遵从权威、审慎节制而成为宪政改革应遵循的政治美德。
其他文献
艾滋病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流行的问题,而是具有中国独特性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艾滋病“问题”是后于某些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因而具有相当鲜明的社会选择倾向,其危害也不仅仅指向个体生命,而是危及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对此“问题”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学理冲突既影响到有关政策的制定,又反过来建构了艾滋病“问题”的现状。据此,作者提出应从建设社区与社区的文化机制、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化、重新认识与定位青少年等方面入手,把艾滋病“问题”从危机转化为契机,从加强执政能力与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高度,推动
本文通过国企民营化前后市场结构变化的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揭示出国企民营化与行业内国企同私企的边际成本差和私企个数相关的内生性机制。国企同私企的边际成本差达到临界值是国企民营化的必要条件,行业内私企发育通过降低临界值加速了国企民营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东欧转轨之初出现了中国所没有经历的衰退,在于忽略了国企民营化的必要条件以及私企的发育程度。而中国各竞争性行业内生机制的不同,决定了其转轨进程的非均衡性。
本报告通过抽样调查,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农民和中小企业主的迁移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对调查所得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农民向城镇迁移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所从事的职业类型等;家庭特征,如家庭人口、家庭主业、家庭成员文化水平、家庭收入等因素,以及社会制度因素,如户籍制度等都是影响农民迁移决策的比较重要的因素;而影响中小企业主迁移的因素则包括迁移成本和对现有环境的满意度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关于制定符合迁移主体意愿的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本文是对失业下岗职工走出生活逆境途径的探讨。以往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市场需求和制度安排对就业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开创了一个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互动作用的新历史,在对外开放扩大、市场化转型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面对同样的社会事件,人们有了更大的通过调整自己的选择来改变生活的可能性。基于2002年8—9月对辽宁省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约1000个样本下岗职工的抽样调查,作者发现,与一般的常规推论相反,在下岗职工的收入决定、阶层认同和社会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人力资本失灵”现象,即下岗职
根据《多哈宣言》,WTO成员方将在2003年9月墨西哥召开的WTO第5届部长级会议上就制定一个益于推动国际贸易和发展的竞争政策多边协议进行谈判。本文论述了竞争政策与国际经贸活动的关系,评析了竞争政策领域迄今的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阐述了WTO成员方特别是欧盟、美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关于竞争政策多边协议的立场,并提出中国应有的立场和对策。中国应当积极参加WTO关于竞争政策多边协议的谈判,并在这个大背景下,抓紧制定反垄断法。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基石之一,是确保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的一部基
本文引入“同一时刻各经济体面对的技术前沿各不相同”的假定,改进了现有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将1978—2000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劳均GD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劳均资本积累三个因素的贡献。之后,在Barro回归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发展战略的特征,检验了林毅夫归纳的发展战略对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影响的两个假说。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增长的经验事实和假说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