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思考与困惑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在对学生群体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基本认知。学生认为在中国国家安全建构中,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互相交织并重,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传统安全威胁依然严峻。经济安全与国家内部产生的安全威胁构成我国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内部因素。中国与美国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大相径庭。
其他文献
在进行中、印经济发展模式对比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印度模式是否比中国模式更具借鉴意义。印度模式更强调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而软件基础设施会产生长期发展的动力,因而印度模式对中国是有借鉴意义的。如果中国改变过于注重对硬件基础设施投资的做法,而同时在软、硬件基础设施上投资,印度将很难超过中国。
为纪念联合国诞辰6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于2004年12月17-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纪念联合国诞辰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秀奎到会致辞。
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年会”于2004年10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召开。
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一直处于波动与调整之中。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旋律支配下,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奉行对内自强不息、对外竞争共处的方针。对内,将经济建设与变革置于首位.借助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以提高综合国力。对外,力求改善自己的处境,赢得尽可能有利的位置,为本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分析家们一般将情绪看做非理性的、人性的一部分,并由此认为它是政治学第一意象路径的一部分。然而,情绪是理性的必需,而且第一意象并不等同于人性论。第一意象的解释可以独立于人性,而人性论也可以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上展开。作者首先探究了情绪与理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情绪能逐渐侵蚀理性,但理性也依赖于情绪,进而作者将关于情绪的研究文献分为四种路径:作为一种副现象的情绪、作为非理性的来源之一的情绪、作为一种了解战略行动者的工具的情绪以及作为理性的一个必要方面的情绪。在逐步展开情绪的不同研究路径之后,作者探讨了情绪在不同分析层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除了关注与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和“非主流”学派之外,同时也重点关注了现实中的国际热点问题。本刊编辑部在2006年第11期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和女性主义三个流派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本期文章则选取了2005年学界关注的联合国改革研究、“二战遗产”研究、中国能源安全研究这三个热点问题,尝试对其进行简要述评。旨在能起到管中窥豹、反映学界的研究动向之作用。
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世界经济与政治》与《世界知识》两个编辑部于5月20日联合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本期刊登的一组笔谈,就是各位与会者对自己发言纪要的整理。60年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大半生,而60年对于人类的发展只是一小步。从这组笔谈不难看出,二战以后国际社会取得的进步非常不易,经常是进两步、退一步,有时停步不前,有时甚至倒退。
二战遗产极为丰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总结,我今天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讨: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核武器与核扩散、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与“文明冲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制度之争及其手段。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要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什么遗产?中国的抗日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这些是值得我们不断反思的问题。所谓“遗产”,我想主要是指战争的后果以及它对战后世界和中国的影响。战争的过程造成物质毁灭、生灵涂炭,但战争的后果和影响远不止这一点,其影响所及包括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各方面发展,也包括人类思想和心灵的改变。
很长时间以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的历史经验的研究等,都受到冷战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和总结中,也存在着冷战思维。在冷战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应该有超越冷战意识形态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